<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谒湖南第一师范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重温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传承不朽的红色基因,进一步凝聚社区党组织的向心力与战斗力,国庆节前夕,卢浮社区党总支组织所辖三个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前往湖南第一师范(城南书院),开展“重温革命历史,弘扬爱国精神”的主题党日活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湖南一师湘楚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云迭起古今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温历史延薪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承精神别样红。</p> <p class="ql-block"> 计划上午八点三十分集体从卢浮社区乘车出发,但不到八点钟,党员们就陆陆续续从御邦、磊鑫佳苑、卢浮小区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年逾古稀的老嗲嗲,还是一脸稚气的细妹子,人人都胸佩党徽,争先恐后签名报到,内心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 8:30,大巴车准时启程,由于交通拥挤早高峰还没结束,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达湖南第一师范城南书院,虽然舟车劳顿,人人却精神饱满。</p> <p class="ql-block"> 湖南第一师范前身为南宋理学家张栻于1161年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改名为湖南师范馆,1914年定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8年因“文夕大火”损毁严重,1966年按原貌复建。目前城南书院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二级学院,负责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师范生前两年的培养工作。城南书院依托并管理第一师范旧址和主题陈列展厅,加挂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名牌。</p> <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湖南第一师范这座被誉为“革命摇篮”的千年学府,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缓步进入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青砖灰瓦结构的城南书院校区。</p> <p class="ql-block"> 踏入这座“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校门,瞬间感觉穿越了百年的时光,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p> <p class="ql-block"> 城南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更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名师出英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优是泽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略文韬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然中华龙。</p> <p class="ql-block"> 此外,城南书院还培养了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任弼时、张国基等一批国家栋梁,涌现了段德昌、刘畴西、袁国平、郭亮等280余名革命烈士。历史上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李达、易培基、周谷城、田汉、黎锦熙、杨树达、辛树帜等一批教育名师大家,涌现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张百熙、陈天华、黄兴等湖湘英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历史悠久始南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湘楚有才灵杰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学府弄潮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年师范世纪颂。</p> <p class="ql-block"> 城南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p> <p class="ql-block"> 进入教学楼的门厅,南北两侧分别嵌挂着毛泽东题写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和徐特立的校风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校训、校风不仅是治学之道,更是共产党人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指南。</p> <p class="ql-block"> 随着讲解员的指引,我们逐一仔细参观了各个展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信念教育不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谒第一师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知名学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造就雄杰千万。</p> <p class="ql-block"> 在第八班教室,我们驻足凝视那一张张陈旧整齐的课桌,在靠窗一列第四排课桌上,摆放着“毛泽东的座位”铭牌,正是这张课桌,见证了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青春思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师英豪正气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叱咤风云傲峥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砥柱中流惟润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然蔚为万夫雄。</p> <p class="ql-block"> 在学生宿舍,沿三方墙壁摆放着整洁的单人床,宿舍中间是长条形的书桌。毛泽东和同学们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学习风气非常好,常常自习到深夜。</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展厅里,我们看到许多许多青年毛泽东在这里求学时的作文、笔记,以及与同学的互动、交友的生动记录。</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非常注重体育锻炼,校内有口古井,是毛泽东每天清晨洗“冷水浴”的地方,春夏秋冬从不间断,用以锻炼体魄,磨炼勇猛无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通过展厅里一件件文稿,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仿佛还能听见毛泽东青年时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铿锵誓言,感受到一代伟人从这里出发的豪迈与坚定。</p> <p class="ql-block"> 1915年5月,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竟然基本接受日本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湖南一师师生义愤填膺,编辑了《明耻篇》,毛泽东愤然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爱国报国大志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等13位有志青年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这个主要由湖南第一师范学生组成的进步团体,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党员同志们坐在大礼堂的讲台前的听讲席上,仿佛看到青年毛泽东在这里组织新民学会,带领同学们“激扬文字”,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深得名师指点。“欲栽大木拄长天”的杨昌济,是毛泽东的修身学老师,杨昌济初识毛泽东时赞赏他:“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毛泽东的《心之力》以满分获得杨昌济的盛赞。</p> <p class="ql-block"> 在徐特立的影响下,毛泽东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十万字的《伦理学原理》教材上就写下了1.2万余字的批语。</p> <p class="ql-block"> 袁吉六是毛泽东的国文老师,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曾给毛泽东的作文判为不及格,但他非常喜欢学生毛泽东,经常对毛泽东进行个别辅导。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多亏了袁大胡子,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够写一篇过得去的古文”。袁吉六去世后,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墓碑。</p> <p class="ql-block"> 罗元鲲博学多才,对历史有很深的造诣,毛泽东的历史课直接师承于罗元鲲。毛泽东自小对历史很感兴趣,经常到罗元鲲家拜访求教,在学业上得到罗元鲲的许多指点,罗元鲲甚至把自己珍藏的二十四史破例分期分批借给毛泽东阅读。1952年毛泽东邀请罗元鲲赴京叙师生之谊,送给罗元鲲一个手提包作纪念,并为其旧居题“力食居”匾额一块。</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与只比自己大3岁的老师黎锦熙名为师生,实为挚友,常在一起议论时政,研究学问。1915年黎锦熙赴京受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二人书信往来却愈加火热。毛泽东在信里直抒胸臆:“见先生如幼婴逢慈母,四顾茫茫唯恩师可语。”</p> <p class="ql-block"> 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由此可见,第一师范的学习、工作经历为毛泽东成为“拄长天之大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毛主席深情地回忆:“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并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和聆听讲解,卢浮社区的党员同志们的心灵再一次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在展室的序厅青年毛泽东浮雕像前,全体党员在党总支书记艾爱云的带领下,举起右手拳头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p> <p class="ql-block"> 参观活动临近尾声,主题党日活动仪式感拉满,全体党员在主教学楼这精神殿堂前列队,为伟大祖国76周岁生日祝福,大手持党旗、国旗,拍下了一张幸福感满满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神殿堂在湖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伟人思想此起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革命血脉有传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卢浮党员续篇章。</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第一师范后,我们全体党员乘车来到位于湘江东岸的恰同学少年广场。</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与橘子洲头隔江相望,站在恰同学少年广场可以清楚地看到伫立在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气势磅礴,一代伟人目光如炬,飘扬的长发、坚毅的神情表现了青年毛泽东的“心忧天下”“胸怀大志”。</p> <p class="ql-block"> 1925年深秋,32岁的毛泽东在岳麓山下、湘江之滨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叩问,今天恰好100年后的金秋,我们卢浮党总支的全体党员满怀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的心愿,参观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一种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党员同志们深深的感受到,红色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奔涌在血脉中的力量,是信仰的载体。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共产党员责无旁贷。</p> <p class="ql-block"> 从恰同学少年广场乘车返程,回望橘子洲,它如一艘巨舰,乘风破浪,扬帆远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