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西藏行十三: 走近察隅。

天空

<p class="ql-block">察隅,位于西藏东南边,海拔2320米,与缅甸、印度接壤,219国道穿城而过,经过下察隅、上察隅后到墨脱,最后到达新疆的喀什。不过,目前的察墨公路还在施工中,没有通,所以目前从察隅到墨脱还只能绕道波密前往。</p><p class="ql-block"> 察隅县城不大,以藏族人居多,县城就建在桑曲河的两边,桑曲河穿城而过后经上察隅下察隅后流入印度。</p><p class="ql-block"> 察隅县过去不叫察隅,原名叫“桑拿全宗”,在这里建了县城后才改名为“察隅县”。桑曲河下游的“下察察”“上察隅”是乡。</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个旅游城市,每年来此旅游的游客很多,各种宾馆很多,但消费偏高,92号汽油在这里卖到八元一升。小菜也比内地贵。</p><p class="ql-block"> 察隅也叫英雄察隅,因为1962年的中印反击战中有两场战役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因为临近国庆,察隅县正在文化广场准备搞一个民族活动“弦子大赛”和物资交流会,被我们赶上了。</p> <p class="ql-block">察隅县城文化广场上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9月30日上午,笔者一行四人花了500元钱打了一辆出租车到60多公里外的下察隅去游玩,司机是个藏族人,叫次巴,他是当地人很熟悉情况,先将我们拉到了中印边界的沙玛村,也叫“红色第一村”,这里有个观景台,观景台上有个望远镜,通过望远镜能看到印度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上的岗楼,但没有人。</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的口号很响,决不将领土守小了。由此可见,边境上的村民还有守土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上的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笔者与藏族司机次巴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前往下察隅乡的路很好,全是柏油路。</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河水好漂亮。</p> <p class="ql-block">远看沙玛村。</p> <p class="ql-block">正前方就是印度了。</p> <p class="ql-block">村委会门口。</p> <p class="ql-block">沙玛村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沙玛村72岁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文君老大哥与73岁的村民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阵君在村民家里了解民情。</p> <p class="ql-block">户主家门前的牌子,说明这个人是党员。</p> <p class="ql-block">沙玛村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从沙玛村出来,又去了“僜人部落”。僜族人口很少,全国也不到3000人,这个村里也就297人。</p><p class="ql-block"> 僜族没有统计在56个民族中,</p><p class="ql-block"> 僜人部落属于沙琼村,整个沙琼村就两个组,一组是僜人部落,二组是藏族村。</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村里游走,每家都是独立小院,房屋很有民族特色,非常漂亮。不过笔者的直觉告诉我,这样的村并非原生态,显然是政府统一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僜人部落的牌坊门口由于是逆当拍照,看不清楚那几个字,遗憾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民是僜族人,会画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察隅藏民的弦子,类似于二胡,也是两根弦,只不过不是钢丝弦。</p> <p class="ql-block">在察隅文化广场上偶遇漂亮的藏族女孩,她们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一帮藏族小伙在吃东西喝酒,文君过去与之交流,小伙请文君品尝米酒,气氛很好。</p> <p class="ql-block">广告语很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哥几个走累了,一人来个汉堡尝尝。</p> <p class="ql-block">英雄察隅,我们来了,我们祝福察隅人民永远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陈旭,笔者在此叩谢)</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日写于察隅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