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遗韵 巴蜀汉代画像艺术资料展

齐天大盛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30日,路过双龙大道,看到汉风遗韵,汉代画像艺术资料展。决心在国庆期间一睹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 辽阔的疆域,强大的国力,昂扬的气魄造就了两汉文化的波澜壮阔和深厚积淀,也造就了绚丽斑斓、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物象。汉帝国海纳百川的胸怀,塑造了华夏民族"博大兼容"的民族性格,这也是中华文明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相继中断或转型之后,仍能唯一延续至今的根本所在。</p><p class="ql-block"> 汉代画像艺术是汉代特有的一种装饰建筑材料,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每一幅汉画都是历史的缩影,每一个缩影背后都是民族文化个性的彰显,让我们循着它的足迹,走进那个雄浑博大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汉阙,是汉代立于宫殿、祠庙、陵墓等入口处的成对石构建筑,左右分列、中间“缺”口,故名“阙”。它源于周代防御性岗楼,至汉演变为昭示威仪、区分等级的礼仪性标志,帝王用“三出阙”,诸侯“二出阙”,一般官僚为单阙。</p><p class="ql-block"> 全国现存完整汉阙不足30处,集中在川渝,以四川渠县最密集,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这些石阙通常由阙基、阙身、楼部、顶盖四部分叠砌而成,高4—6米,仿木结构,遍刻斗拱、瓦当、人物、车马、瑞兽等浮雕,被梁思成誉为“两汉雕塑史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汉阙兼具建筑、雕刻、书法、礼制等多重价值,既反映汉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交通方式,是“石质汉书”和“地面上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幅画像从视野中渐远,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汉代记忆却愈发清晰:田埂上的耕耘身影、市井里的喧嚷声息、车马扬起的尘土、宴饮间的丝竹之音,还有神话世界里的祥瑞光影,共同编织成巴蜀汉代的鲜活图景。</p><p class="ql-block"> 这些画像石与画像砖,不仅是汉代建筑的装饰构件,更是历史的"活化石"--它们以无声的语言,记录着汉代的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情,承载着"视死如生"的生命观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彰显着汉民族兼容并蓄、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从农业生产到市井生活,从建筑智慧到信仰世界,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中华文明延续不绝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展览落幕,但汉风遗韵从未远去。这些石头上的艺术,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提醒着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续写文明的华章。愿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馈赠,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族的根与魂,让汉代的雄浑气魄与生活智慧,在当代依然焕发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摄影师盛卫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