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岁月(十九)转战“京通”新征途2 热火朝天的“二道河子”小山村

白水 刘家泉

<p class="ql-block">昵称:白水 刘家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038619</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章铁马冰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转战“京通”新征途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热火朝天的“二道河子”小山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全国叫 "二道河子" 的地方多如繁星,但在我心里,唯有内蒙古赤峰那处小山村重若千钧。1973 年初次进驻时,这里还属辽宁省赤峰县西老府公社管辖;后来行政区划几经更迭,先恢复为内蒙古昭乌达盟属地,最终定格为赤峰市红山区老府镇二道河子村。那时的赤峰市区本是昭乌达盟盟委驻地,因文革时期的区划调整划归辽宁,1979 年又悄然划回内蒙古。我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 15 年军旅生涯中的 8 年,早已把这里当作血脉相连的第二故乡。只可惜那些年在这儿稀里糊涂、忙忙活活地奔波,竟浑然不知昭乌达盟何时已重回内蒙古自治区的版图。后来才听说,连赤峰县也不复存在了,成了如今的红山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3 年 11 月的一天,北风裹着寒意掠过塞北大地,我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赤峰火车站。稍作休整后,便转乘部队自家的汽车,顺着赤峰朝着北京方向的山间土路,向着初步设计的京通铁路线的赤峰县西老府境内驶去。最终,车队在一个名叫二道河子的小村庄停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原本只有炊烟与犬吠的小山村,突然迎来上千人的部队,瞬间就热闹了起来。据我所知,光是驻扎在此的就有至少六个连队、一个营部和一个卫生队,后来听说还配属了两个民兵连。这么多兵力汇聚于此,目标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建 “二道河子隧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到这里时,我们住的是先头部队临时搭建的土房子:墙体是石头混着泥土垒起来的,屋顶盖着薄薄的油毡,窗户上没几块完整的玻璃,破洞处只用塑料布简单糊了糊。呼啸的北风顺着缝隙往屋里灌,卷起地上的尘土四处飞扬,人站在这样的宿舍里,寒气顺着裤脚往上钻,不由得浑身瑟瑟发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年轻的战士们哪顾得上歇脚,放下背包行李,不约而同地先干起了同一件事 —— 点着炉火。当火苗 “噼啪” 舔舐着炉壁,橘红色的光映亮墙面,室内才总算有了些温度和生气。紧接着,大家又开始动手糊窗户、糊顶棚:有人找来一摞旧报纸,有人用面粉掺着烧开的热水搅成浆糊,还有人搬来凳子当 “脚手架”。踩着凳子仰着头,手里的刷子蘸着浆糊来回涂抹,报纸一张张往上贴,一干就是大半夜。不知不觉间,肚子早已饿得 “咕咕” 叫,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饥肠辘辘的困难,我们谁也没办法解决,只能硬扛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要知道,我们最后一顿正经饭还是在赤峰火车站吃的集体餐。那会儿后勤给养部队远在几十公里外,深更半夜的山沟里,前不着村后不搭店,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让人心里隐隐发怵。记不清是哪个战友,盯着铁锅里剩下的半碗浆糊直发愣,大家一看,瞬间都明白了彼此的心思,忍不住相视而笑。于是,你一勺我一勺,每人都舔了几口浆糊,就靠着这点微薄的热量,总算熬过了那个寒冷的后半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我们在临时搭建的宿舍里住了下来。每到深夜,墙壁上都会结起厚厚的雪霜,睡觉时只能和衣躺下,再把被子蒙住头,连呼吸都带着凉意。有时早上起床,一转头就能看见旁边床上的战友 —— 他的头发上结着一层白白的霜花,像极了吉林松花湖冬天里那闻名的雾凇奇观,既让人觉得好笑,又透着几分让人心酸的艰苦。后来,各单位陆续配发了棉帐篷,还在帐篷里建起了地火龙,住宿条件这才慢慢有了改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二道河子隧道的具体情况,当年 42 团三营的技术主管工程师李忠忱,曾在一篇回忆京通铁路施工的文章里详细提及。他写道:京通铁路二道河子隧道全长2109m,位于京通线赤峰以西,杨家营~五十家子车站区间,是铁九师京通铁路东湾子~通辽长445.3公里管段中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也是全线重难点控制工期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道河子隧道”设计在内蒙古赤峰县二道河水库右侧,隧道与水库平行,此处群峰耸立,隧道在地下穿山而过,最大埋深350m,铁路设计路基顶面标高高于水库最高洪水位标高。隧道进口位于水库中部右侧支沟中,出口位于赤峰县西老府公社二道河子大队东南面半山腰上。隧道斜井距出口760m,设在二道河村南面山沟中,斜井井身长96m,井身坡度25°。隧道为单线单坡隧道,洞内坡度6‰ 。隧道地质大部分为墨绿色安山岩结构,且隧道位于赤峰西老府大地质断裂带,个别地段石质较破碎。正洞内铺设50kg/m钢轨,70型扣板式扣件,300级钢筋混凝土预制块式整体道床。洞内两侧为防寒水沟,洞身采用150级混凝土衬砌,洞门采用200级混凝土浇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道河子隧道”是在边设计、边施工、边安家情况下进行的,属“三边”工程。部队及当地民兵团于1973年4月进场,边安家边开工,当年6月进出口进洞,1974年8月完成主体工程,1975年8月完成洞内整体道床等收尾配套工程,1976年2月接轨通车。2公里长的隧道在当时的施工能力、施工机械、施工方法下只用了1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隧道主体工程,在当时施工进度是非常快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隧道施工总体部署: 担负隧道施工的铁九师42团从辽西线转战京通线,进驻西老府,团部设在西老府中学。各营连1973年4月进场部署沿线安营扎寨。二道河隧道进口由二营反坡施工,兵力部署较少,曾一度改为全断面施工,因为作业难度大,又改回上下导坑法施工。出口为顺坡,确定为主攻方向,由三营3个施工连队和一个机械连及内蒙古翁牛特旗民兵团两个连队近700人负责施工。一营1、3连负责斜井施工。隧道采用矿山法爆破开挖,上下导坑先拱后墙法施工,有轨运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隧道洞口场地布置:隧道进出口两端均位于陡峭的山坡上,施工机械进场、材料运输、电力架设、场地平整等都很困难。进出口在完成洞口桥涵、路基土石方同时狠抓了洞外盘山公路、炸药库、水泥库、砼拌合机自动配料平台,洞口轨道、出口至山下上料轨道、碎石机安装,洞口照明、配电充电室、风枪室、爆破室、材料库、医疗室、值班室等配套工程。同时抓了山下发电站、压风机站、锻钎机房、澡堂的建设,河边水泵房、大口井、上山高压水管、山上水池及进出口高压线的架设。进洞的三管两路(风、水、通风管,电路、轨道运输线路)也一次通到洞口。当这一切准备就绪,轰轰烈烈的隧道施工热潮,便在山间正式拉开了帷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的二道河子,早已褪去偏远山村的寂寥,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俨然成了一座热闹的工业小镇;每当部队有集体活动,这里又摇身一变,成了整齐有序的大营房。白天,运输车辆在盘山公路上来来往往,尘土里都裹着忙碌的气息;夜晚,洞口的照明灯、宿舍的窗户透出光亮,整个工地灯火通明,24 小时连轴转的施工节奏从未停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二道河子隧道是全线重点工程、咽喉要道,师团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师里专门派了工作组常驻工地,团领导更是亲自坐镇指挥。我们卫生队因离隧道口最近,1945 年就入伍的吴副团长,便住在卫生队的宿舍里。每天清晨,他总是早早穿上雨靴、套上雨衣,扣紧安全帽,手里攥着手电筒,转身就往隧道里走 —— 工地上的每一处细节,他都要亲自查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塞北的风沙本就大,入冬也比南方早得多。有一次隧道施工中突然发生涌水,偏偏遇上骤然降温,五百多米长的洞底竟冻成了光滑的 “冰大坂”:支撑隧道的排架上,倒挂着一根根晶莹的冰笋;开挖的马口边缘,立起了半人高的冰柱。人在冰面上走,稍不留意就会滑倒;运输车开上去,车轮直打滑 —— 施工进度一下子就卡住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战士们哪会被这点困难难住?大家抄起洋镐,一镐一镐凿向坚冰,再用铁锹把碎冰铲进筐里,一车车往洞外运。七百多方坚冰,硬是凭着这股韧劲清除干净。为了防止再次结冰,我们还在隧道口设置了四道防寒门;输水管上仔细绑上草袋保暖,洞外出口处的水管旁,专门搭起了帐篷,里面生起火炉,这样一来,寒风再烈,也能保证水管畅通,不耽误隧道掘进。如今回想起来,那帐篷里的炉火、防寒门上的冰花,倒成了隧道施工中一道别样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几年,因为卫生队离工地近,我常进洞参与伤员抢救,偶尔也会帮着送些小器材到洞口。一来二去,便和隧道里的指战员们混得格外熟络,不少人还成了交心的朋友。比如十一连连长杨杰,后来一步步升任二营长;十四连连长张传帮,先是当了四营长,再后来成了副团长、团长;杨杰也凭着实干,当上了团参谋长。还有一连长韩朝玺、三连长苏纯凤、十四连指导员杨廷德 —— 他们都是我的山东老乡,乡音里的亲切,让我们的情谊更添了几分温暖。即便后来大家转业各地,这份情谊也没断,如今还靠着微信时常联系;还有不少复员到全国各地的战友,也都在微信里聚着,聊聊当年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当年在二道河子隧道摸爬滚打时,对施工细节的深入了解,为我后来负责全师(局)劳动卫生职业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预防矽肺病、噪声性耳聋、振动病,还有炮烟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这些职业病上,我总能结合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找到突破口。从事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的 18 年里,我始终绷紧这根弦,最终做到了无一例重大职业病事故发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经历,也让我有了更多实践感悟:我结合施工中的真实案例,撰写了近 20 篇论文,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就已有 16 篇发表在省部级以上杂志;还两次获得科技进步奖,多次受到铁道部、中铁建、辽阳市的表彰,先后被评为 “劳动保护先进工作者”“卫生先进工作者”“科技先进工作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1 年 7 月,我离开了战斗了 8 年多的沙通线,前往 “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前身)求学,自此便再也没回过二道河子。如今,离开那里已经 40 多年了,可山间的一草一木、隧道口的机器轰鸣、战友们的欢声笑语,仍然清晰地刻在脑海里,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近几年来,好多老战友都陆续重返故地,去寻找当年的记忆,去回望铁道兵的辉煌岁月。前些年,原铁九师 42 团一营五连的 80 多名战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赤峰,再一起前往老府。 他们重新穿上军装,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行进在老府的大街上,仿佛又变回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战士。沿街的群众载歌载舞,热情的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用最质朴的方式欢迎他们 “回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战友们沿着当年的足迹逐一走访:他们来到隧道洞口,轻轻触摸那斑驳的岩壁;走到车站,静静看着往来的列车;踏上路基,用心感受坚实的道床;登上桥梁,极目眺望远方的山谷。每一处,都是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每一步,都踏着满满的回忆。之后,他们来到老府烈士陵园,在墓碑前静静伫立,凭吊在沙通线建设中牺牲的 42 团战友,向英烈献上最诚挚的敬意;接着前往老府中学寻找当年团部的旧址,又挨家挨户拜访当年的老乡,听着熟悉的乡音,畅聊着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啊,当年的铁道兵又回来了!那段在京通铁路上流血流汗的战斗岁月,早已融进了我们的骨血,成了一生都忘不掉的荣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