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齐邦媛

观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哑口海位于台湾南段,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上面引文来自作品《巨流河》序言开篇。</p><p class="ql-block"> 今天推荐台湾作家齐邦媛这部作品,作者开始创作此书时年八十岁,前后历经五年完成出版,此时她已八十又五了。</p><p class="ql-block"> 2005那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齐邦媛抱着“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的信念,决心在“人生最后的书房”,从内心深处写给世界一封诚恳的长信。</p><p class="ql-block"> 作品从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的哑口海结束,一半是抗战流亡的家国悲歌,一半是来台垦拓的踏实脚印,为我们留下一部“至情至性的家族记忆史”。</p><p class="ql-block"> 该书以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借父亲齐世英的经历,串联起当年一代铮铮铁汉们在日本侵略者炮火下抛头颅,洒热血的气概与尊严。</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从作者出生童年写起,战火纷飞中从东北老家,北京,天津,南京,武汉,一路逃难至大西南四川和陪都重庆。</p><p class="ql-block"> 抗战八年间颠沛流离,幸运受教于西迁至大后方办学的南开中学和武汉大学,授业于名师,特别得到朱光潜的赏识,不管是学识还是为人,让其终身受用。</p><p class="ql-block"> 中间穿插讲述了作者与抗日航空英雄张大飞的因缘故事,感人至深,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作者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机会落脚台湾,出发时买的双程票,未料就此定居宝岛超过六十年,直至终老。</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台湾做过中学和大学英语老师;编选过教材;从事翻译和出版工作,将西方文学引入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p><p class="ql-block"> 作者认同文化比权力更有尊严,学术比政治更有生命的价值立场,并以此为原则,跟书打了一辈子交道。</p><p class="ql-block"> 在台湾,齐邦媛有着“永远的齐老师”之称,她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小说家白先勇这样形容他在台湾大学外文系的老师齐邦媛:她一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真!是“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p><p class="ql-block"> 看完作品有几个感受:其一,人在剧变时代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古语道:宁做太平犬,莫作离乱人。</p><p class="ql-block"> 遇到兵荒马乱年代,即使再渺小也面临选择,是随波浊流,胡作非为,还是不放弃努力,做好自己,守住不作恶的做人底线。</p><p class="ql-block"> 这个话题在前面推荐的《西西弗神话》中有过讨论,小说《白鹿原》里白家和鹿家走了完全不同的路。</p><p class="ql-block"> 现时我们处于中华民族近两百年来最好的时代,恰逢其时,要好好享受人生,享受生活,让自己一生过得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其二,作品不仅记录了个人历程,还传递着人世间的希望,希望的火苗永远是引使人类前行的灯塔。</p><p class="ql-block"> 作者不管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躲避炸弹,还是在川西南的武汉大学迎接至亲死讯,即使至暗时刻,悲伤和虔诚的希望始终都在。</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钱穆说,我们在看惯民族的伤痛和历史的阴霾后,依旧要满怀对历史的温情和期许。</p><p class="ql-block"> 其三,作者以书写自己的生命,以见证文学无所不在的力量,白先勇在评论该作品时说到,它既可以了解大时代,又可以感受到文学之美的本身力量。</p><p class="ql-block">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自然和社会有很多美,你得有那种能力识别和接收,文学的美可以给到人力量,人不管是逆境或顺境,可以坚守自我。</p><p class="ql-block"> 人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像前面推荐《功利教育批判》讲到,人文教育的特点,是培养独立思考,敢于自我选择和自我批判,注重人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其四,我们很多传统的东西,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都已式微,只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不过在台湾这些传统仍然保持得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作品讲到几个细节,作者刚结婚成家,她父亲给她多次赠言:“不能让丈夫耽误公事,也不能伤他尊严”。</p><p class="ql-block"> 婚后老公工作调动,作者毫无怨言放弃在台湾大学助教岗位,随他到“乡下”台中生活,后有机会才去到当地中学代课。</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后,考取到美国进修机会,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只需再修六个法文课学分即可得硕士学位,估计就是半年时间。</p><p class="ql-block"> 此时她收到父亲一封信:“你老公工作繁重辛苦,家中急需你回去”,作者收信后即放弃学位申请返回台湾家中,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作者父亲齐世英曾留学日本和德国,在国民党政界颇具影响力人士,书中讲到,1981年张学良在齐世英住院期间曾去病房探视。</p><p class="ql-block"> 齐世英算是新潮知识阶层,其对女儿的要求反映了台湾家庭,仍然保留以男人为重为先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色。</p><p class="ql-block"> 对比起来,我们大陆解放后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和文革冲刷,受“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等因素影响,家庭关系中传统思想相对少些。</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评判两种路径的好与坏,不过一个成熟社会走中庸路线,不同思想和利益群体互相碰撞,和谐相处形成动态平衡,社会可能会多些平和,少些极端与戾气。</p><p class="ql-block"> 台湾版《巨流河》书本腰封上有段话:“读了这本书,你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 本书在台湾2009年出版,第二年就由三联书店引进,由于涉及两岸敏感事件和话题,征得作者认可,引进时做了删减,比原著减少了一万多字。</p><p class="ql-block"> 该书当年入选新浪年度中国好书榜,获第七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作者获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p><p class="ql-block"> 文中作者用语非常平实和缓,即使处理至痛时刻,也显示极大的谦抑和低回,波涛汹涌之事讲述起来波澜不惊,非常值得看原著。</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个人传记类作品,不必把它看作严肃的历史书籍,对书中叙述的历史事件,发表的观点不必苛求。</p><p class="ql-block"> 作品更多反映一个学者对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眼中,个人和民族这段苦难深重和不平凡的百年史。</p><p class="ql-block"> 本书作者齐邦媛2024年去世,享年一百岁。</p><p class="ql-block"> 推荐指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