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逢到杭州,除了早晚坐在西湖边看柳、看花、看白堤苏堤的行人之外,还喜欢中午到灵隐寺走走,在“冷泉亭”坐坐,看水、看亭、看对联。</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到灵隐寺来,无非是在烟雾缭绕之中求求学业和事业;中年到灵隐寺来,求的是家庭幸福和老少平安;如今到灵隐寺来,求的是平心静气,趣味自然。</p><p class="ql-block">在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内,悬挂着一幅楹联: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p> <p class="ql-block">早年,我的眼中只有下联的表面现象:福田花语,香火鼎盛,游人在桂花深处寻找秋天。</p> <p class="ql-block">自从我看见了“冷泉亭”之后,常常会站在亭里亭外的朱红柱子前,咀嚼历代名贤在这里留下的传世诗篇,醒世恒言。</p><p class="ql-block">下联的“白傅留诗,苏公判牍”典故,衔接起了‘冷泉亭’由唐转宋的200多年文化传承故事。</p> <p class="ql-block">时光倒回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的八月,老市长白居易来到“冷泉亭”后,提笔记下了他游览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冷泉亭记》像飞来峰脚下冷涧的流水,从白居易的笔下汩汩流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旧不如新,只有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令人烦恼尽扫,心平气顺。他静静坐在前任太守建造的凉亭里,用吴侬细语吟唱出这首千古民谣。</p> <p class="ql-block">文中唱道,“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他高度评价了五座凉亭的建造人所创造的美景,并且认定这些亭子已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任何新的建设都无法超越或补充它们的价值。他没有为青史留名而去建造第六座亭子,只依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就了一篇记叙文,真真妥妥的"述而不作"。</p><p class="ql-block">试问天下诸侯,钦差大臣,能有此等胸怀对前任及先人的公正评价,能够将名利看得如此淡薄通透的,有几个官员?于是乎,“冷泉”二字成为了这个凉亭的姓氏由来。</p> <p class="ql-block">江山易主,山河依旧。转眼到了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到了临安(杭州)任通判,这个不大不小的官员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灵隐寺。曾在游灵隐寺的诗中写下了喜爱这座“东南水上最甲之地”的诗句: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苏轼不仅常常到灵隐游览,还干脆在溪流中的“冷泉”亭处理公务,批判文牍。公务完毕,苏轼命人撤掉公文案卷,摆上酒菜,与牍吏共饮同酌,吟诗作赋。直至暮色降临,才恋恋不舍地打道回府。</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在颠沛流离中接触了天下苍生,也许是受前辈宽广胸怀的感动,某年某月,他情不自禁的在“冷泉”牌匾上补提了一个“亭”字。于是,一个有名有姓的“冷泉亭”便以“白二苏一”的文化符号传承于世。</p><p class="ql-block">如今,河中的“冷泉亭”早已搬到岸上,当年的牌匾也不知道落入了何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水边的岩石上,看锦鲤在青青的水草中嬉戏,时而浮出水面吐出泡泡,时而张嘴嚼食被秋风吹落的黄叶残花;一只不知道活了多少岁的小乌龟在清涧中一划一蹬地顺水游去。我不敢问,它是否已经知道?前方的终点是西湖。</p><p class="ql-block">抬眼望,一道黄色的高墙阻隔了飞来峰与古寺的衔接,中间是人潮滚滚的芸芸众生。是出世?是入世?在此截然分流。我心中一惊,随口吟出了此时的感受:"芭蕉翻墙观冷涧,泉鱼嚼花入梦河。冷暖谁知?鱼知,龟知,流进西湖无人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方记忆》</p><p class="ql-block">一个财经评论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一个浪漫主义者记录的影像与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