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觉悟从哪里来?——辩证唯物论的觉悟之道

星空

<p class="ql-block">人为什么要觉悟?恩格斯说,人类要从“必然的王国”走向“自由的王国”。人来到这世界,核心目的就是获得自由——佛家讲的“解脱”,本质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更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本就充满矛盾,有矛盾就需要斗争(也就是改造);要改造,就得先研究、认识“必然”(即客观事物的规律),否则,何谈自由?教员说得透彻:“对客观规律光认识了还不能算真正自由了。还要做工作,吃了饭没事做,只理解一下就行?找到了规律要会用,要开天辟地,破破土,砌房子,开矿山,搞工业。”</p><p class="ql-block">可见,觉悟从不是“空想”,而是身处现实世界的必需。只不过,不同人的“改造维度”不同:</p><p class="ql-block">• 对底层出身的人来说,觉悟的首要目的是改造外物——通过认清规律、突破局限,走向更高的社会存在,让自己更自由;</p><p class="ql-block">• 对无产阶级、对教员这样的伟人来说,觉悟的目标更宏大——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消灭阶级、消除剥削,最终实现大同社会。</p><p class="ql-block">改造的程度,终究要结合自身力量与时代形势。就像《道德经》讲“上善若水”,人要有“龙蛇之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正是觉悟者对“规律与自身”关系的清醒认知。</p><p class="ql-block">觉悟的来源:从社会实践中来,不是天上掉的、不是头脑固有的</p><p class="ql-block">人的觉悟从哪来?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天生就有的——只能从自己的社会实践中来。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自己”和“实践”。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你,你的觉悟也只能在你独一无二的实践里生根。</p><p class="ql-block">人类的实践,主要逃不开三类:生产斗争(比如种地、搞工业)、阶级斗争(比如社会层面的公平与剥削的博弈)、科学实验(探索未知规律)。这和佛教的“觉悟路径”截然不同——佛教讲隐居避世、青灯古佛、枯坐参禅,可要是人人都去参禅,谁来种地?谁来解决吃饭问题?说到底,觉悟不能脱离现实的“实践土壤”。</p><p class="ql-block">1.第一次飞跃:从物质到精神,存在塑造思想</p><p class="ql-block">“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这是唯物论的核心。代表先进文化的正确思想,一旦被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思想是怎么来的?过程很清晰:</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社会实践中,无数客观现象(家庭环境、教育经历、个人历史)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感”,反映到我们的头脑里——这是“感性认识”;</p><p class="ql-block">• 等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次“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思想不断积累、固化,最终形成我们做人做事的思维、认知、性格、观念。</p><p class="ql-block">这是“从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从存在到思想”的过程,也是每个人意识形成的必经阶段。你现在的命运,本质是你思想认知的产物;但你的思想,又不是你自己“凭空决定”的——它是你所处的“社会存在”(比如阶级、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属性”塑造的。不同的存在,必然造就不同的思想。</p><p class="ql-block">就像孙大圣:</p><p class="ql-block">• 最初他的社会存在是“水帘洞的猴子王”,靠武力统一猴群——这就决定了他“迷信武力”的认知,遇事就横冲直撞;</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上天庭当“弼马温”,身边都是神仙:看他们不打架、玩人情世故,吃蟠桃、炼仙丹,看天蓬元帅酒后寻欢,看玉帝一道命令就让某地三年不下雨、饿死万人——他彻底崩溃了:“原来世界还能这么玩?”这时他才懂:比武力更厉害的是“权力”,他的思想被新的社会存在彻底重塑。</p><p class="ql-block">《遥远的救世主》里说:“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实就是“社会存在决定思想”的另一种说法——你身处的文化属性,早已为你的认知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2.第二次飞跃:从精神到物质,实践检验思想</p><p class="ql-block">光有思想还不够,怎么判断你的精神、思想(理论、计划、办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这就需要“第二次飞跃”——从精神到物质,从思想到存在:把你第一次飞跃得到的认知,放回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对自然界的斗争尤其如此)。当然,社会斗争中有时先进势力会失败,不是思想错了,而是暂时“力量对比不如对方”,但最终还是会成功。</p><p class="ql-block">这次飞跃,比第一次更重要——只有它能检验你的思想是对是错,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真理检验标准”。</p><p class="ql-block">再看孙大圣:</p><p class="ql-block">• 他发现自己被天庭耍了,就起兵造反,喊出“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可他的思想根本不成熟:迷信武力、走“单纯军事路线”,这和如来、玉帝的政治手腕差太远;</p><p class="ql-block">• 如来略施小计(说“赌你翻不出我的手掌心”),就把他压在五行山下——这一压就是500年,当时他才586岁,代价何其沉重!</p><p class="ql-block">• 但这500年,他每天都在想“自己怎么输得这么惨”,最终悟透了“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打是土匪,真正的江湖是“政治对决”,也才有了他说的那句名言:“温柔走遍天下,刚强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走不完“第二次飞跃”:人性总有个弱点——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大脑只接受“自己认同的东西”。遇到失败,只会怪小人、怪命运、怪世界,从不会怀疑自己的思想、认知有问题。于是,他们永远困在“社会存在塑造的思想”里,跳不出来。</p><p class="ql-block">只有当你开始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自己的想法可能错”,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你才真正开始渴望觉悟——这是觉醒的起点。</p><p class="ql-block">觉悟的突破:第三次飞跃,思想反作用于存在,实现逆天改命</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真正的觉醒,需要“物质→精神→物质”“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思想“碎骨重塑”、大脑“重新编辑”的过程。但对想“逆天改命”的强者来说,还需要“第三次飞跃”——真正利用规律,让思想反过来决定存在。</p><p class="ql-block">1.打破“存在决定思想”的教条:思想也能反作用于存在</p><p class="ql-block">很多人会陷入“机械唯物论”的误区:“既然存在决定思想,那我的意识改不了,这矛盾无解。”但辩证唯物论不这么看——矛盾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p><p class="ql-block">教员早就说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p><p class="ql-block">简单说:当“不改变思想,你的存在就会越来越差”时,思想的改变就成了“决定性因素”。就像邓爷爷说的“不换思想就换人”——当思想不变就会被淘汰时,思想就成了矛盾里的“主要矛盾面”。这就是《易经》里“变”的精髓:不是认命,而是在关键节点,用思想撬动存在。</p><p class="ql-block">2.人生的两条路:循环沉沦,还是破局新生</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在两条路线里选:</p><p class="ql-block">1. 沉沦路线:存在(弱势文化)→思想(低等认知)→存在(失败结果)→重复循环;</p><p class="ql-block">2. 新生路线:存在(弱势)→思想(低等认知)→存在(失败结果)→思想(痛定思痛、反思觉醒、升级为高等认知)→存在(逐渐变好)→重复循环。</p><p class="ql-block">两条路的关键,在于“失败后的反思”:你是继续怪外界,还是开始全盘怀疑自己的思想?只有当你意识到“不改变思想,就会一直输”,开始和自己“错误、弱小、落后的思想”做坚决斗争时,你才真正“无证有觉”——佛说“觉是得道第一步”,这里的“道”,就是规律、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修行”,就是面对现实、研究规律、利用规律、永久斗争、改造世界。说到底,修行就是“和自己斗,和自己的心斗”。</p><p class="ql-block">觉悟的终极目的:认清真我,跳出假我,与规律合一</p><p class="ql-block">儒释道的哲学,本质都是唯物的、讲辩证法的:</p><p class="ql-block">• 道,就是矛盾(《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运动(《老子》“反者道之动”)、就是事物(释迦牟尼“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是过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思想(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p><p class="ql-block">• 否认矛盾(道),就是否认一切。</p><p class="ql-block">老子说“道者弱之用”,意思是:当你弱小、身处绝境、一无所有时,才最容易觉悟天道——因为你没什么可失去的,才敢“自己革自己的命”(向错误思想开刀),才最唯物(知道没有救世主,能救你的只有自己的觉悟)。这时你才会懂:“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所谓的“神圣”,不过是规律的外衣。</p><p class="ql-block">就像《西游记》里,真正觉悟的不是唐僧(被骗的“过客”),而是孙大圣:他早看透“取经是虚妄,灵山是假的”,不过是陪玉帝、如来演的一出戏。所以取经路上他从不着急——第85回里,唐僧问“什么时候到灵山”,他说:“灵山之远,十万八千里,走几辈子也到不了。心头有佛,脚下即是灵山。你不要胆怯犹豫,一片赤诚,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他懂:到灵山的时间,不取决于路程,而取决于“大佬们的战略目标是否达成”——这就是对“规律”的通透。</p><p class="ql-block">1.真我与假我:别把工具当自己</p><p class="ql-block">觉悟的关键,是分清“真我”和“假我”。佛学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红楼梦》《西游记》讲的“我”,都不是“小我”(身体、念头、情绪、思想),而是“大我”——意识之我、无我之我,本质是天道、是规律、是包含阴阳的“太极之我”。</p><p class="ql-block">“假我”是生生灭灭的:肉身几年新陈代谢一次,思想会变,性格会变,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假我”早已不同;而“真我”,是能觉察、利用“假我”的“意识之光”——它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是真正的“我”。</p><p class="ql-block">以前我们总把“假我”当自己,盲目跟着念头、情绪走,被它摆布;认清“真我”后,才能跳出局外:</p><p class="ql-block">• 假我和所有事物一样,有对有错——升起一个念头时,不再“认贼作父”,而是用辩证法觉察它、分析它:对的就认同,错的就斗争;</p><p class="ql-block">• 否定假我,不是否定自己,而是修炼真我——不会因否定假我而自卑抑郁,反而会在斗争中获得勇气,找到乐趣。</p><p class="ql-block">2.觉悟的终极: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合一</p><p class="ql-block">当你在实践中、在思想斗争中,慢慢觉悟“真我与天道(规律)本就合一”时,你做事的标准就变了——不再用主观的感觉、想象、情绪做判断,而是以“客观规律”为唯一标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所有觉悟者的共同境界:</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的“致良知”——良知就是符合规律的本心;</p><p class="ql-block">• 程颐的“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不被主观左右,顺应规律做事;</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天人合一”——人与规律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佛祖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真我与天道无二;</p><p class="ql-block">• 教员说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完全统一”——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觉悟。</p><p class="ql-block">说到底,人的觉悟,从来不是“顿悟成仙”,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里,不断和自己的思想斗争,不断靠近规律的过程。你斗赢了自己的错误认知,就赢了命运;你读懂了规律,就读懂了自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