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秦汉魏晋 南北朝楚汉争霸

LM

<p class="ql-block"><b>  -- 河南博物院揽胜(中)</b></p><p class="ql-block"> 参观12个展厅不是闹着玩的。首先欣赏历史馆要抱有猎奇心态,秉持三项标准:一选印象深的展品(如镇馆之宝);二选与个人嗜好关联的(垂钓绘画摄影);再就是感兴趣历史( 秘闻丑闻秩事)</p><p class="ql-block"><b>(咦。不就是偷窥吗?瘪孙一身臭毛病外加狗仔癖好。好奇害死猫知道不!)</b></p> <p class="ql-block"><b>百家争鸣</b></p><p class="ql-block"><b>诸子思想之源</b></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人阶层活跃,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学术繁荣,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阴阳家等学术流派,各学派争相著书立说,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中原地区是百家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形成地和"扩展地",诸子百家逐渐从"中原"走上国家政治文化平台。</p><p class="ql-block"><b>(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河南”之幻城定义非常准确,它不仅仅是饥荒代名词,也是为百家争鸣发源地冠名。)</b></p> <p class="ql-block">  近些日子,额老做一奇怪梦,梦见热兵器,从古墓里挖掘出AK47……</p><p class="ql-block"><b>(咦。那是盗墓的把洛阳铲帶走,将AK47遗忘在墓穴里了。那恁还记得盗挖的古墓,是河南的还是越南的?或者是外东北海参崴的?做梦梦见的,与现实八杆子打不到?恁说谁一惊一乍的?!)</b></p><p class="ql-block"> 您会圆梦,帮额分析一下呗。</p><p class="ql-block"><b>(恁要火呀。连发的AK47要连续火!)</b></p> <p class="ql-block"><b>列国兵器与战车</b></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数百年间,中原成为列国诸侯争霸的大战场,上演了一幕幕合纵连横、攻城略地的历史剧。东周青铜兵器制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各国普遍建立了兵器生产管理机构,兵器的种类更加齐全,性能更加完备,时代和工艺特征鲜明。</p><p class="ql-block"><b>( 恁参观完春秋战国时代出土的兵器再做梦,肯定梦见盗墓挖出标枪导弹,海马斯火炮,恁千万别声张!为什么,弄不好做梦武器会升级,万一擦枪走火,咦。第三次世界大战就爆发啦!)</b></p> <p class="ql-block"><b>帝国霸业</b></p><p class="ql-block"><b>秦汉魏晋南北朝</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一公元581年</p><p class="ql-block">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p class="ql-block">六国一统,秦皇国立,设郡置县,帝都辅粥,楚汉争霸,大风起兮,天龙缥缈梁王宫。</p> <p class="ql-block"><b>秦帝国时期的河南</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用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政治,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秦始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全国设36郡,河南独占7个,中原成为大秦帝国的辅弼之地。</p> <p class="ql-block"><b>李斯与统一文字 </b></p><p class="ql-block">李斯(前280~前208年),楚国上蔡(今上蔡县)人,改治家,辅佐秦始里统一六国。秦朝建立后,李斯以战国秦人'大篆"为基础吸收六国文字优点,创造"秦篆",后人以"小篆"称之。统一后的书迹见于以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为代表的泰代刻石中。</p><p class="ql-block"><b>秦统一货币、度量衡 </b></p><p class="ql-block">秦朝建立后统一了货币,规定黄金为上币"两”;铜为下币,单位"半两",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后,将货币形制沿用了两千余年,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标准不一,为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统一制造斗,度量衡,要求全国统一执行,不得违犯。</p><p class="ql-block"><b>(这些历史常识,参观时必看,小有收获。原服役部队83年河南兵,除了夏邑,还有上蔡籍,与李斯同乡。以前不知大小篆是始皇助理李斯发明,这次参观将这厮与上蔡和篆书对上号了。应记始皇功劳? 咦。拉屁倒吧,这瘪孙焚书坑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汉梁国-墓园之历史贡献</b></p><p class="ql-block">汉初,刘邦吸取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封王侯,实行郡国并存的制度。梁国是西汉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是镇守西汉国都长安东边的门户。汉景帝胞弟梁孝王刘武,在"七国之乱"时立下大功,享有"拟于天子"的礼遇(相当副国级待遇),此后梁王大治宫室,广建园围,招募四方人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诸侯王。刘武死后,五子分封,梁国国力渐衰。</p><p class="ql-block"><b>(梁国历史平平建树不多,其帝王陵却傲视中原大地,除陕西秦皇陵外,无朝代可与之媲美。中原墓葬文化一直影响历代封建王朝,迄今当代仍延续修建规模宏大的墓陵。一个副国级待遇的诸侯王及五个儿子,个个将自已陵墓修建成战备防空洞级的石窟,创下中原大地历史石墓之最。)</b></p> <p class="ql-block"><b>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分布图</b></p><p class="ql-block"> 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是梁孝王刘武及其以后各代梁王及王室的陵墓群。自梁孝王到西汉末年梁国灭,共九代,历170余年。现已发现梁王陵墓8处14座,王陵依山凿墓,结构复杂,另有陵园、寝园、陪葬墓等。这是目前所知汉代诸侯国中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陵墓群。</p><p class="ql-block"><b>(此梁王汉墓群占地太大,进园区参观那年,额和二哥乘坐电瓶车进山,先钻的梁孝王刘武的墓参观,出来后再乘游览车去被曹操盗挖过的梁王墓,最后一站前往王后墓浏览。咦。这是弄啥咧?死人墓穴有啥好看的?!)</b></p> <p class="ql-block">芒砀山顶巨大的刘邦雕像</p> <p class="ql-block"><b>梁共王陵</b></p><p class="ql-block">梁共王陵为梁孝王刘武之子刘买的陵墓,位于永城保安山东,距梁孝王陵约500米。属大型崖洞墓,坐东面西,长约70余米,总面积383平方米,由墓道、甬道、主室、武库、仓屋、衣物存放室、庖厨、浴室、厕间、货币贮藏室、巷道及排水系统组成,出土了四神云气图壁画及大量的车马器、陶俑、兵器、钱币等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b>( 进入墓道前的一段斜坡甬道,当代陵园守护人特意修建了玻璃顶盖防雨,阳光可以照谢进来,额曾与二哥在甬道处拍过照。咦…恁15年前就踩过点,研究出土和未出土的文物… )</b></p> <p class="ql-block"><b>梁孝王寝园 </b></p><p class="ql-block">梁孝王寝园位于保安山东侧,梁孝王墓与王后墓之间的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10米、东西60米,面积6600平方米。发掘出各类遗迹40处,其中院落6处,房基9座,殿、堂遗迹2处,窖穴3座,排水沟7条,灶及火膛7个,回廊一处,石台阶5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这些地面上的遗址,开电瓶车的工作人员等候参观的游客在此乘车,曾指着地基荒草向额和二哥介绍道,这里原来是一整套建筑院落,是祭祀用的大殿,9座房基,殿堂寝园有守陵护卫居住。曹操率军挖开梁孝王的石墓后,掠走陪葬财宝礼器,银两足足供曹军开三年军饷,这地面上的寝园建筑也被掘墓的士卒一把火烧成灰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写此篇游记时正追《灼灼韶华》,三寿帮杀人抢刧了华顺大药房,然后一把火烧了店铺。历朝历代兵匪一家,历史古建几千年N座遗址均遭此劫!额在梁孝王寝园等电瓶车时,读懂了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b>梁孝王陵 </b></p><p class="ql-block">梁孝王(刘武)陵位于永城市保安山南山,上有封土冢。墓门朝东,墓葬全长90米,宽处30米,高4米,由墓道、车马室、甬道、主室、回廊、排水设施等组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宛如一座地下宫殿。</p><p class="ql-block"><b>( 参观梁孝王陵时,车马室留下很深印象。当代墓园守陵人为了烘托气氛,特意在甬道外一侧修建了1:1车马雕像 )</b></p> <p class="ql-block"><b>王后陵</b></p><p class="ql-block">梁孝王之妻李后的陵墓,位于永城保安山北山,南距梁孝王陵约200米,系大型崖洞墓,,最宽处72.6米,墓内最高处4.4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由2个墓道、3个甬道、前庭、4个侧室以及回廊、隧道及排水设施等构成。墓内出土了大量鎏金车马饰件及兵器、玉件随葬品,其中一枚"梁后园"铜印,表明了墓主。人的确切身份。</p><p class="ql-block"><b>( 前文曾介绍过一嘴。2014年额曾随二哥自驾游历过永城芒砀山梁王汉墓群。这几个梁王的石洞墓额们全都下去参观过一遍。印象最深的是王后陵,与梁王陵相邻,死后不葬在一处。凿有厨房卫生间,马厩。更搞的凿有秘密小道,传说王后死后会情人之暗道。)</b></p> <p class="ql-block"><b>金缕玉衣 </b></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永城市僖山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汉代帝王为死后肉身不腐以及灵魂不灭,用金、手编织金缕玉衣,作为尸体保存的高级殓服,这是汉代最高级别的葬俗。这件金缕玉衣是由从永城慎山汉墓中出土的 1000多片玉衣残片修复而成,是继满城汉墓后出土的较完整的金缕玉衣。</p><p class="ql-block"><b>( 还有这件金缕玉衣,额与二哥也近距离拍摄过梁王后墓里的仿品。墓穴大厅里竖梁王后半胸雕像,其目视大厅墓道入口方向,陵墓大厅里摆放一堆铜器陶瓷器,</b><b style="font-size:18px;">红外监控器就在胸像上方,红灯一闪一闪地警示游客非礼勿动。石墓斜坡通道很长,盗贼的洛阳铲根本不好使!咦。那怎么挖开的石墓?炸药定向爆破?我尻。还真敢琢磨。分享徐州的汉墓挖掘案例,据说石墓甬道填塞10多块封口长方型巨石,每块2吨重,当代考古队先人工凿眼穿钢索,然后用机械将巨石一块块绞出。还TM用洛阳铲?!)</b></p> <p class="ql-block"><b>风云际会</b></p><p class="ql-block"><b>汉魏帝都与帝乡</b></p><p class="ql-block">洛阳在西汉初短暂为都,后为西汉王朝的东方重镇,新莽时定为东都。新莽末,刘秀起兵于南阳,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之后曹魏、西晋、北魏晚期均以此为国都。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于许(今许昌)。三国时期,魏主中原,许昌为魏五都之一。汉魏之际,洛阳、南阳、许昌作为帝都与帝乡,演绎了风云际会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洛阳,南阳,许昌成为帝都帝乡,为后人解读了兵家逐鹿中原的历史。麦田粮仓,黄河漕运水系乃兵家必争也。)</b></p> <p class="ql-block"><b>千年帝都</b></p><p class="ql-block"><b>汉魏洛阳城</b></p><p class="ql-block">汉魏洛阳城位于今洛阳东15千米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始建于西局、西汉时刘邦初都洛阳,东汉始作国都,沿至魏晋及北魏消朝。频繁的改朝换代使洛阳城几经兴衰、数度焚于兵火。洛阳城作为国之核心,在汉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原豪杰的雄才大略、文坛俊秀的不朽篇章和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都给这座国际都会带来了千古不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河南博物院揽胜“下”介绍大唐大宋时,额再仔细聊洛阳。好不啦。)</b></p> <p class="ql-block"><b>龙兴之地 帝乡南阳</b></p><p class="ql-block">刘秀定都洛阳后,将南阳设为南都,地位仅次于京城洛阳,世称帝乡。南阳以"大郡之都,连城数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而成为当时中国六大都会之一。南阳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反映了当时帝乡的繁华盛景。</p> <p class="ql-block">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起家于南阳,定都洛阳后,感念故乡的养育之恩,确将南阳尊为“南都”或“陪都”,使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仅次于洛阳的崇高地位,被誉为“帝乡”。</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乱、天灾尤其是朝代更迭,汉代的地面建筑实物在今天已几乎无存。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南阳古建筑,绝大多数是宋、元、明、清时期修建或重建的。南阳府衙 南阳武侯祠 山陕会馆 邓州福胜寺塔四大古建。 </p><p class="ql-block"><b>(虽然我们无法看到汉代的宫殿楼宇,但这些后世修建的古建筑,如同历史的年轮,层层叠加在南阳作为“南都”、“帝乡”的根基之上。它们代表政治“府衙”、人文“武侯祠”、经济“会馆”、信仰“寺塔”。)</b></p> <p class="ql-block"><b>字圣﹣﹣许慎</b></p><p class="ql-block">许慎(约58~147年),字叔重,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汝南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人。师从贾逵,博学经籍,精文字训诂,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五卷。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部首检字、分析字形、考究字源。</p><p class="ql-block">"六书"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的文字的使用方式。</p> <p class="ql-block"><b>熹平石经 </b></p><p class="ql-block">东汉熹平四年(175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市出土</p><p class="ql-block">为统一儒家经典,嘉平四年(175年)汉灵帝命蔡邕写定七经文字,刻石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这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史称'嘉平石经"。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之乱,石经被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鲜卑南迁路线图</b></p><p class="ql-block">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兴起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386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鲜卑皇室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走出一条民族融合之路。北魏孝文帝坚持改革,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着汉服、用汉娃、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b>(这段鲜卑族南迁历史,不妨一览。前往河南博物院参观时关注一下下。)</b></p> <p class="ql-block"><b>煮酒论英雄•坐而论道(小道)</b></p><p class="ql-block"> 二哥说,孝文帝开明,劝居住山西大同的鲜卑族人随皇室迁都洛阳,但百姓不愿随迁,嫌洛阳夏季高温,天气太热,孝文帝于是就答应族人,夏天你们可以再回山西避暑嘛!这才说动族人迁都洛阳。</p><p class="ql-block"><b> (咦。恁二哥从哪打听的野史,还避暑?菏泽老瘪孙。恁上网查查,甭信他瞎掰。恁当下去山西避暑试试,找谁租房子,户口怎么落,路费谁给报销?)</b></p><p class="ql-block"> 二哥,滿清时期,北方盛京城北居住的锡泊族被滿族发配迁徙去新疆替满族人屯垦戍边,这些锡伯族人,使终保留自已的文字和语言,小脚趾分岔一直遗传到当代。</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116qx2h" target="_blank">锡伯族迁徙戍边历史</a>(额的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妹夫。你是想问,从长白山南迁山西和洛阳鲜卑族后代,民族遗传什么没有?如今当下使用什么文字和语言,有什么鲜卑的东西保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b> 是的。妹夫的问题是:鲜卑后代是喝大酱汤还是</b><b style="font-size:18px;">喝糊辣汤,是</b><b>吃冷面还是吃羊肉烩面?</b></p><p class="ql-block"><b> 那还用问吗?早同化了。妹夫。据说开封有一批犹太人,其后代谁还用犹太语?早就被咱中原文化融合汉化了。</b></p> <p class="ql-block"><b>治世繁华 </b></p><p class="ql-block"><b>社会经济与文化</b></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庄园经济及手工业发展迅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交往,中原地区成为世界的商贸中心。文化上独尊儒术,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繁荣兴盛,体现着民族融合的特色,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汉代建筑构件示意图</p><p class="ql-block"><b>(如不遇上文革十年动乱,额肯定报考哈军工就读军事工程建筑专业。少年时喜爱绘画,擅长工业绘图。1969年初下工厂学工时,只要瞄一眼工件,就能默记绘制其图纸的正视、侧视、俯视图。咦。净整些冇用的。接着聊观展。)</b></p> <p class="ql-block"><b>关中侯印/弩机使用图</b></p><p class="ql-block">以上两件展示属于额感兴趣的范围。一走一过,多瞄一眼的展品。可入法眼。预备参观的河南博物院选出的12个展厅,不可能全都一件一件扫描,挑重点热门或感兴趣的冷门浏览。</p><p class="ql-block"><b>(少儿时喜弹弓,玩气枪并制作铁线橡皮筋材质的纸炮枪,几十年童心未泯,遇上弩箭和火铳,肯定流连一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汉代陶瓷业成就一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咦。老乡。恁对陶瓷有研究或者特别感兴趣?哪里。哪里。碰个瓷而已。)</b></p> <p class="ql-block"><b>石辟邪 </b></p><p class="ql-block">辟邪为汉代陵墓前的仪礼,来与天操配对。此曾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岩整块雕凿而成,形似虎似狮,体态威猛健壮。</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许昌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b>跪卧石犀 (右侧大型石雕)</b></p><p class="ql-block">* 文物描述:这是一尊体态丰满、作跪卧姿态的石犀牛。大型石雕神兽(如天禄、辟邪、石象、石犀等)在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常用于帝王陵墓的神道两侧,起到镇墓、仪仗和象征权威的作用。河南作为多朝古都,尤其是洛阳、安阳一带的陵墓群,出土此类文物较多。唐代贵族墓前也曾有设置石犀的记载。</p><p class="ql-block"><b>鎏金铜方形器座/印范 (左上方铜器)</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方形的青铜构件,顶部有精美的鎏金装饰。鎏金工艺是用于铸造印章的印范(模具)。鎏金青铜器是汉代非常流行的奢侈品,常见于宫廷和贵族用具。河南境内众多汉代诸侯王墓(如永城梁王墓群)。</p><p class="ql-block"><b>十字形青铜带钩/构件 (左下方铜器)</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结构较为复杂的十字形青铜制品。带钩是古人用来系扣腰带或悬挂饰物的钩子,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十字形等特殊造型的带钩也具有装饰性。</p><p class="ql-block">带钩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不同造型和材质的带钩能反映主人的身份地位。河南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出土带钩较多。</p> <p class="ql-block"><b>汉代陶器</b></p><p class="ql-block">"汉代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一些红陶和黑陶。釉陶工艺吸取了原始瓷器器表着釉的经验,创烧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常见的日用陶器有鼎、釜、罐、壶、瓮、缸、碗、钵、杯等,此外还专门烧造用于随葬的明器,如井、灶、困、仓等。</p> <p class="ql-block"><b>陶庄园</b></p><p class="ql-block">此庄园具有居家与田园双重功能,呈前院、中庭、后院三重宅第,庭中有马,堂上宴宾乐伎、后院仓厨圈厕,院外田渠井油,反映出两汉中小地主的庄园生活图景。</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周口市淮阳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b>汉代陶俑</b></p><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的陶俑,在继承前代陶塑艺术的风格上,注重细节刻画,形象生动逼真。彰显了墓主生前享乐和死后哀荣,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神采飞扬的夸张造型。寓巧于拙的豪放风格,正是汉代人对生命价值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汉代陶俑品种非常丰富。这些陶俑涵盖了动物俑、人物俑等多种类型,共同构成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动物俑(犬、马、羊、鸡、鸭及瑞兽)</p><p class="ql-block">* 人物俑(侍从、兵马、乐舞等)</p><p class="ql-block">* 建筑模型(楼阁、仓房、灶井等)</p><p class="ql-block">这些陶俑共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神采飞扬的夸张造型”和“寓巧于拙的豪放风格”,为我们生动再现了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b>灵台遗址复原</b></p><p class="ql-block">灵台遗址,位于汉欢,美权许元好(车:复子2中国南方用出来台周北长约时米,东西的台米,海的米,需防止下周上国平合四面,据名有三间建筑、根方位在专的均间上分新目录安江好等,这种照方法,应考请用范多均的</p> <p class="ql-block"><b>制瓷工艺</b></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陶瓷生产的跃进时期,青瓷生产区域由南方扩大到北方,瓷器制作技术在此时臻于成熟。特别是北朝烧制的白瓷,是我国制瓷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对瓷器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p><p class="ql-block">洛阳及河南作为东汉都城(洛阳)和西汉重要都城(南阳郡)所在地,是汉代陶器生产的中心。其出土大量用于随葬的彩绘陶、铅釉陶器(如您图片中带绿釉的器物)、陶俑、陶制建筑模型等,工艺水平极高。</p><p class="ql-block"> * 特点:出土的青瓷器物(如罐、壶、碗等)标志着从原始瓷到真正瓷器11</p><p class="ql-block">综合来看,洛阳,出土了大量代表中央官府水平的精美陶器。</p> <p class="ql-block"><b>莲鹤方壶(酒器)</b></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23年新郑县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壁回首的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香,墨足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前:查须两侧以附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箱,设计巧妙,触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绘陶摇钱树</span></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 </p><p class="ql-block">它是一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随葬明器。 陶制,表面施有彩绘。 器物呈树形,有主干和多层枝叶。枝叶上装饰有丰富的形象,通常包括:</p><p class="ql-block"> 西王母: 位于树顶或中心重要位置,是汉代信仰中掌管长生不死药的主神。</p><p class="ql-block">神兽: 如青龙、白虎、朱雀等,代表方位和神力。</p><p class="ql-block">吉祥动物: 如仙鸟、猴子等。</p><p class="ql-block">钱币图案: 枝叶间挂满方孔圆钱,是“摇钱树”得名的直接原因。</p><p class="ql-block">财富象征: “摇钱树”直接体现了汉代人对财富的追求和渴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垂鳞纹铜升鼎(饪食器)</b></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p><p class="ql-block"><b>龙耳虎足方壶(酒器)</b></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b>(再远些玻璃柜展品,无法分辩了)</b></p> <p class="ql-block"><b>垂鳞纹铜升鼎(饪食器)</b></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b>(“饪食器”指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器具。具体到“升鼎”,是用于盛放已经煮熟牲肉的礼器,在祭祀、宴飨等隆重场合使用,有着严格的使用等级规定。)</b></p><p class="ql-block">“垂鳞纹”是核心特征。这种纹饰像鱼鳞或龙鳞一样自上而下呈重叠状排列,是春秋时期非常流行的装饰纹样,象征着秩序与威严。鼎腹部清晰可见的带状垂鳞纹,是典型的楚式风格。龙形附耳:鼎口沿两侧的耳为精美的龙形设计,展现了楚国青铜器神秘瑰丽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淅川下寺楚国墓地,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的重要墓葬群。这件“垂鳞纹铜升鼎”是春秋时期楚国青铜铸造技术巅峰水平的代表之作,绝非普通食器,而是象征墓主人高贵身份与权力的重要礼器。</p> <p class="ql-block"><b>起坐人圆灯 </b></p><p class="ql-block">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文化发展时期。这件青铜器是一件战国中晚期的青铜珍品。它不仅是盏灯,更是一件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艺术品。它再现了战国时期仆役的形象与礼仪。</p><p class="ql-block"><b>( 恁个瘪孙,恁把智能电子导游器的活都抢了。每件国宝级展品都嘚吧一遍?太不地…不厚道啦!就冇这样写参言观游记的……额这是参观笔记。嫌啰嗦?那额不言语了。咦。别介。继续唠。恁这种文章不多见,既便是大毒草也允许恁发表,我尻。然后再“引蛇出洞”?!咦。恁想多了,怎么可能。)</b></p> <p class="ql-block"><b>侯古堆一号墓陪葬器物分布图</b></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末-前5世纪初)。</p><p class="ql-block">侯古堆一号墓位于河南省固始县,根据墓葬形制、出土铭文等证据,考古学界确认为春秋末年的墓葬。墓主是宋景公的妹妹、勾吴夫人(一说为吴国太子夫差的夫人)。这将文物年代定位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侯古堆一号墓陪葬坑出土的器物种类丰富,等级极高,主要是成套的青铜礼器 和乐器,反映了墓主显赫的贵族身份。 1. 青铜饪食器:九鼎。在周代礼制中,鼎的数量是使用者身份等级最严格的标志。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以此类推。侯古堆一号墓出土九件列鼎,这无疑是当时最高等级的配置,极大地凸显了墓主人尊贵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作为国君夫人或与国君地位相当。这是该墓葬最重要的发现之一)</b></p><p class="ql-block">2. 青铜乐器:编钟。坑内整齐排列的,青铜编钟。属于乐器,常用于祭祀。</p><p class="ql-block">3. 其他重要品种:除了鼎和编钟,该陪葬坑还出土了:青铜鬲(炊器用于煮粥);青铜簠(食器用于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青铜壶(酒器或水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原三晋文化之窥</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85年,晋景公由故绛(今山西翼城)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此后,晋国六卿势力渐强,相互倾轧,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三家为诸侯,作为大夫夺权而后封侯的新兴国家,以其强盛的实力,终进入战国七雄之列。</p><p class="ql-block"><b>(前些年,跟二哥去山西旅游,二哥就问过三家分晋。历史知识曾恶补过。)</b></p> <p class="ql-block">三家分晋: 消灭智氏后,晋国国君已名存实亡,疆土大部分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公室仅保有曲沃、绛等少量封地,成为三家的附庸。</p><p class="ql-block"><b>(“三家分晋”告诉后人:放任诸侯不约束,一旦TM做大了,真挺吓人的。)</b></p><p class="ql-block"> *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p><p class="ql-block"> *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最终废黜晋静公,晋国灭亡。</p><p class="ql-block"><b> (韩、赵、魏与原有的秦、齐、楚、燕四大国并称为“战国七雄”,奠定了春秋之后,战国时代两百年的基本格局。)</b></p> <p class="ql-block"><b>侯马结盟书</b></p><p class="ql-block">诸侯-卿大夫、士大夫-国君签定结盟书。发现侯马盟书遗址(最具历史意义的发现)这是侯马考古中最震撼世界的发现,直接与“三家分晋”的前夜相关。</p><p class="ql-block">* 发现时间: 1965年出土于侯马秦村。</p><p class="ql-block">* 何为盟书: 是古代举行盟誓时,将誓词写在玉片或石片上的文书。</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 这些盟书的主人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领袖赵鞅(赵简子)。当时,晋国六卿内部的斗争已白热化。赵鞅为了团结宗族、打击敌对势力,举行了一系列盟誓(纵捭横合)。</p><p class="ql-block">* 内容价值: 盟书内容涉及共同讨伐敌对卿族、禁止“纳室”(兼并土地和人口)等,生动地反映了卿大夫之间残酷的政治斗争,是研究“三家分晋”前夕晋国历史的第一手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 参观博物展厅后,回家再仔细欣赏展品照片,查找资料求证历史。参观展馆好比是刑警出现场拍照取样,写游记则是反复分析求证,破解疑问的过程。咦。这是弄啥咧,侦破盗墓大案吗?)</b></p> <p class="ql-block">  二哥道:妹夫。从晋景公迁都侯马,到三家分晋,正是一个完整因果链条。晋国迁都新田后,王室未能有效抑制卿大夫势力的发展,最终导致晋国由盛转衰、直至被权臣瓜分。</p><p class="ql-block"> 二哥。所以会出现历代封建皇帝隔三岔会时不时来一场清君侧或者削藩,就怕卿大夫和宦官势力做大。</p><p class="ql-block"><b>( 九一三事件后,八大军区司令对调一事不难看出,历史规律仍在现代集权政体起作用,从古迄今无一例外。)</b></p> <p class="ql-block">  妹夫。重访河南有收获吧?</p><p class="ql-block"> 二哥。这趟秋季河南旅行没白来。额啥也不说了。谢谢二舅哥一路上不断地提问,让妹夫涨了不少见识。全都在酒里。额干啦!</p><p class="ql-block"> 那年底广东之行还去不?</p><p class="ql-block"> 去呀。差啥不去。去。肯定去!</p><p class="ql-block"> 咱妹同意吗,能批准吗?</p><p class="ql-block"> 妹妹:先保证妹夫少吃二哥少喝!</p><p class="ql-block"> 少喝……不了。二哥摊开双手。</p><p class="ql-block"> 还咋少吃呀?妹夫紧皱眉头。</p><p class="ql-block"><b>(最后去还是没去呢?恁猜,使劲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