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人都有生他养他的家乡,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有些人爱家乡爱到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程度——蔽帚尚且自珍,况乎家乡?所以东北的大饼子才和天津的狗不理大麻花,和北京的豆汁炸圈烤鸭,和西北的抻面,和山东的煎饼卷大葱等等,一起成为当下的共同美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个一生四处漂泊的老汉认为自己没有家乡。他有时听人夸自己的家乡好的连虱子都是双眼皮的,让老汉羡慕之余,便生出没有家乡的些许遗憾,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自己该夸哪里,该拿什么东西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老汉绝对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慨叹,因为,无论夕阳西下的枯藤老树昏鸦,也无论小桥流水人家,更无论古道西风瘦马,都真真切切地给了他美的享受。老汉热爱生活,不管什么境遇,他都热爱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汉热爱生活,大概和他大半生都跟饥饿结缘有关吧?这可不是我无端猜测,你要仔细看看张贤亮的长篇系列小说《唯物论者启示录》,他在第一部《绿化树》中对主人公章永璘饥饿心理的刻画描写,也许你也能认同消除饥饿是人生的第一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狭义的饥饿是对食物的需求。广义的饥饿就是人生的所有需求。虽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人的需求是个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境遇的变化等等,任何人的需求都不会一成不变的。不然的话,章永璘在解决了饥饿和性的问题后,为什么还要放弃温饱和爱情,别妻弃家毅然投身于伟大的“四五”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生儿降生的第一次啼号,你可听出他喊的是“饿呀饿呀”?</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处漂泊无以为家的老汉,一九四七年出生于辽宁的一个小山村,没吃过一滴奶水,靠喝小米米汤活下来的。稍大点儿能吃饭了,就跟着大人一样吃掺了野菜的苞米面大饼子。八岁那年,他的父亲由部队转业到地方,便结束了他在辽宁小山村的生活,到了冀东平原生活,开始了他的四处漂泊的生活,那种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客居生活。(待续)</span></p> <p class="ql-block">河头是老汉七十年前的客居地。去年他特意回那里看看,一点儿也找不到昔日的景象了,儿时的玩伴也无处可寻了,只好拍下几张河头老街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