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网上被“湾区之眼,9月26日盛大开幕”的消息刷屏——一座位于前海城市新中心与宝安中心区滨海绿轴东侧、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的“全球最大实体书城”,以“公园里的书城”,“书城里的公园”为特色,融合阅读、艺术、科技等多元业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的文旅地标。这些信息吸引了成千上万市民的眼球,大家怀着先睹为快的心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湾区之眼”。 </p> <p class="ql-block"> 9月26日,我与老伴也随着这股呼啸的人潮,走进地铁5号线,目标十分明确:那座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店,今日刚睁开它名为“湾区之眼”的巨眸。从宝华站钻出地面,我便落入了这只“眼睛”的注视之下。它的顶部,那个巨大的圆形空中中庭,确如一则现代神话,以一种冷静而恢弘的姿态,将天空圈成一片透明的幻境。它不言语,却仿佛在说:来吧,让我为你呈现一切。 </p> <p class="ql-block"> 步入其中,空间的尺度瞬间将我吞没。地下一层,地面三层,南北两区如展开的双翼:北区是已然成型的知识王国,人流如温暖的血液在其中奔涌;南区尚在细微的雕琢中,像一篇等待句读的华章。我随着人潮首先走进地面一楼——书的海洋。书橱成排列队,像一队队接受检阅的士兵,昂头挺身,志气昂扬。它们按书籍种类编排归类:文学的、科学的、历史的、医学的、社会科学的……种类齐全,应有尽有,任君选择。然而今日这种场合,看书的少,顾客全都成了摄影师,拿着相机、手机拍个不停,把开业的盛况、“湾区之眼”的风光一一收入镜头;还有不少自媒体现场采访顾客,收录观感,作为他们制作短视频的素材。 </p> <p class="ql-block"> 在一楼转了一圈后,我来到负一楼。这层尚未全开,只入驻了一家咖啡店和“你好,造梦师”展览。我走进这个以电影艺术为主体的展馆,享受了一场文化大餐:这里展出的514件作品,不再是安静挂在墙上的标本。绘画的线条、电影美术的草图上,附着无数个不眠的夜晚;虚拟现实的装置和新媒体的光影,则是梦境本身,在空气中嗡嗡作响。我站在一幅精密的场景设计图前,仿佛能听见导演的喊叫与场记板的敲击。这已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一场关于“创造”本身的盛大揭秘,它让每个驻足的人心底那点微弱的火种,都获得了新的氧气。 </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造梦师”是朝向未来的远征,那么“壁画那边是唐朝”便是一场向时间深处的逆旅。它以章怀太子李贤跌宕的人生为舟,载着我们这些现代渡客驶入千年前的烟云。技术在此褪去了冰冷的金属感,成为最神奇的咒语:大空间算法与虚拟现实,不再是炫技的名词,它们让斑驳的壁画活了过来。我“一步入画”,脚下是虚拟的宫砖,身旁是流动的宴饮,乐伎的琵琶声仿佛擦着耳廓飞过。那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叙述,而是可触、可感、可与之并肩同行的立体时空。太子的荣辱、大唐的气象,都在身临其境的沉浸中变得具体而微,沉重而又轻盈。 </p> <p class="ql-block"> 连接南北馆的空中桥廊上,节奏陡然轻快起来。“浪浪山嘻游趣”的人造景观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清脆的笑声像珠子一样滚落在光滑的地面上;大人们则举着手机,将这份无忧的快乐定格。这桥廊仿佛一个隐喻,连接着沉淀与生长、严肃与欢趣。 </p> <p class="ql-block"> 而今天整个“眼睛”里最炽热的心跳,无疑人头攒动的收银大厅,5000份免费图书盲盒像一场关于未知与惊喜的现代仪式,吸引着蜿蜒的长龙。人们安静地排队,脸上是共同的期盼。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占便宜”的热闹,而是一种对纸质书、对知识、对偶然性浪漫的集体致敬。 </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最终离开,回望那只巨大的“眼睛”,太阳正为它镀上金边。它洞察全球,也凝视着每个走入它瞳孔的个体。它不止是书店,它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现场,是让梦想具体化的造梦车间,也是让历史复活的时空隧道。它将“追梦”的精神像一枚活字,深深地压印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上。这只刚刚睁开的“湾区之眼”,正清晰地映照着深圳的现在,也无疑正望向我们所有人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