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的深情咏叹 / 评王景的诗歌《我的祖国》

老兵王景

<p class="ql-block"> 家国情怀的深情咏叹</p><p class="ql-block"> ——评王景的诗歌《我的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艾 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开老兵王景的诗集《匹夫凡韵》,读到一首创作于2020年3月的诗歌《我的祖国》。该诗以饱满的情感与鲜明的意象,将个人对祖国的眷恋与时代记忆紧密交织,是一首兼具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的抒情佳作。</p><p class="ql-block"> 从内容架构来看,诗歌采用“历史回溯—现实书写—情感升华”的脉络,层次清晰且层层递进。开篇从“刻满诗经的竹简”“人类发展的史册”切入,追溯祖国早期的文明底蕴;再以“长城”“唐诗宋词”为载体,勾勒出民族精神与文化之美;随后将视角转向“神秘莫测的太空”,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豪情,最后聚焦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现实场景,用“万里神州战瘟疫的壮举”凸显祖国的强大与担当,让家国情怀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贴近时代的真实感。</p><p class="ql-block"> 在意象选择上,诗歌精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时代印记。“诗经竹简”“长城”“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承载着祖国的历史与灵性;“太空”“改革开放”“抗击冠毒”则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缩影,彰显着祖国的实力与豪情。尤其是“冠毒寒流”与“鲜红太阳”的意象对比,既真实记录了2020年的时代创痛,又昭示着民族新生的希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它不仅是物理存在的古迹,更升华为“灵魂的刚毅和俊伟”的精神图腾。这些意象既熟悉又富有感染力,能快速唤起读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而纵横交错、时空交响的叙事策略,使诗歌获得历史厚度与现实张力的完美平衡。</p><p class="ql-block">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情感真挚浓烈,从"读到您早年的天赋" “触到您灵魂的刚毅”到“为您骄傲自豪,为您放声歌唱”,情感从细腻的感知逐步升华为炽热的赞美,字里行间满是对祖国的热爱与崇敬。尤其在描写抗疫场景时,“炎黄儿女再次感受到您的温馨”“将威武不屈的华夏之魂高高托举”等句子,精准捕捉了特殊时期国人对祖国的信赖,让情感更具共鸣力。诗歌实现了从个人情感到民族共鸣的升华。诗人以“我”的视角切入,通过“读到”“看到”“触到”“望见”等系列动词,建立了个体与祖国的感性连接。而到了诗歌后半段,“我”逐渐融汇于“炎黄儿女”的集体称谓中,最终在“挽着您有力的臂膀”的意象中达成个体与民族的命运共生。这种由独白到合唱的情感推进,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诗歌最动人的莫过于将抗疫叙事有机融入爱国主题。在“冷酷的冠毒寒流”与“威武不屈的华夏之魂”的强烈对比中,诗人不仅记录了特殊时期的国家行动,更揭示了民族精神在危机中的璀璨绽放。“试问世界上有谁做得比您还好”这一设问,既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基于现实观察的自信表达。</p><p class="ql-block"> 若论可提升之处,诗歌在个别表述上可进一步追求新颖性,如“秀丽与壮美”“勤劳和智慧”等词组稍显常规。但瑕不掩瑜,诗人通过“将威武不屈的华夏之魂高高托举”这样充满力量感的诗句,以及“风雨过后的鲜红太阳”这般蕴含希望的意象,成功实现了艺术表达的超越。</p><p class="ql-block"> 这首诞生于特殊历史时刻的诗作,既延续了郭沫若《凤凰涅槃》那般民族再生的宏大主题,又蕴含着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深沉挚爱。它不仅是2020年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诗意存档,更是民族精神在烈火中淬炼而成的文学结晶,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危机中展现的生命力与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读这首《我的祖国》,最动人的莫过于诗人将对祖国的热爱,化作了可触、可感、可共鸣的文字。没有空泛的口号,只有具象的意象——竹简上的《诗经》是文明的基因,长城的砖石是精神的脊梁,唐诗宋词的韵律是审美底色,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串联起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的“精神密码”,让读者在历史的回响中,读懂祖国“刚毅与秀丽并存”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严谨的结构、鲜明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将历史、现实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既展现了祖国的辉煌过往与当代成就,也传递出炎黄儿女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首充满力量与温度的爱国抒情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