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终南隐贤:从朝堂名宦到乡野神医的郗庭桢家族往事</p><p class="ql-block"> 作者:社树姚恒昌堂:穆保民</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4日的关中平原,秋阳正暖,空气中浮动着桂花的甜香。我与陕西省工笔画院院长雒建安、咸阳市书协副主席刘泉、泾阳文联姚书记、空港市场局徐主任相约前往周至县,参加中国文学馆馆长周明先生的安葬仪式。因仪式定于下午两点举行,上午的时光尚显充裕,徐主任提议:"集贤镇有处郗庭桢故居,这位清代名宦兼神医的故事在当地及民间流传甚广,值得一访。"众人闻言齐声应和,我随即启动导航,一行人的车便循着秋日风光向周至集贤古镇驶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车窗外,秦岭余脉如黛,田垄间的玉米已近成熟,偶有熟透的柿子在枝头泛红,勾勒出关中深秋独有的景致。徐主任介绍说,集贤古镇又称"十贤故里",早在北周时期就因陶氏夫妇行善遇仙、十位高道在此兴办集贤院而得名,自古便是贤才云集之地这般深厚的文脉积淀,让我们对即将探访的郗庭桢故居更添了几分期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半小时后抵达古镇入口,油光柏油路蜿蜒向前,两旁的民宅院保留着六、七十年时期的建筑格局。徐主任在路边向一位摆摊的老者问路,老者手往西边一指:"往前数第六家就是,那院墙上早无过去的味道。"我们下车步行,穿过两道巷弄,果然看见一处坐南朝北的院落,木质结构房己被现代取代门楣上"耕读传家"的残匾仍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迎接我们的是一位面容谦和的中年男子,他便是郗庭桢的第五代孙郗智勇老师。听闻我们的来意,郗老师连忙开门延客,院内的石榴树正结着饱满的果实,无青砖铺就的中央客厅摆着一张八仙桌。待他泡好我们帶来的泾阳“恒昌堂”茯茶,刘泉副主席便率先发问:"郗老师,久闻令祖上是清代名臣,还兼通医术,能否为我们讲讲他的故事?"郗老师捧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顿,目光望向院角的老槐树,缓缓打开了话匣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郗家祖上是从华阴迁居而来的,往上追溯,能追到东晋的名臣郗鉴。"郗老师的话语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据他介绍,郗氏家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东晋的郗鉴在"八王之乱"后率流民南下,凭智慧平定王敦之乱,成为东晋政权的"中流砥柱",王夫之曾盛赞他保东晋七十年太平。或许是家族血脉中流淌的贤达基因,到了清代,郗家又出了郗庭桢这位传奇人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郗公庭桢,字庭桢,号卧云,世称卧云先生。清嘉庆五年新月诞生,民国七年秋月仙逝,享年一百零七岁,堪称跨世纪的传奇人物。其墓穴原在集贤镇郊,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夷为平地;所著《卧云先生文集》也未能幸免,仅靠族人记忆留存片言只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谈及先祖的早年经历,郗老师的语气中满是自豪:"先祖天资聪慧,八岁便能赋诗,更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他的父亲郗公遇曾任太子太傅,深得乾隆、嘉庆两朝皇帝的厚爱。嘉庆帝曾对郗公遇赞叹:"后生可畏,可带其子与皇子共读上书房。"这段经历让郗庭桢得以浸润皇家教育的精髓,为日后的学识与品行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光十五年蒲月,郗公遇因病辞官归乡,郗庭桢承袭父业,出任太子太傅一职。这份差事需兼具学识与德行,既要为皇子讲授经史子集,更要言传身教培育品格。道光皇帝对他十分认可,曾评价:"有其父之范,而胜于兰。"这份赞誉不仅是对其学识的肯定,更是对其品行的认可——在清代,太子太傅作为东宫官职,直接关系到皇室继承人的培养,非德高望重者不能胜任,明代的梁储便曾以太子太傅之职兼任大学士,成为朝廷重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咸丰二年,郗庭桢迎来了仕途的巅峰,被加封为协办大学士。郗老师特意强调:"史料中记载的'协辩大学士'应为笔误,清代正式官职是'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为文臣最高官位之一,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起草诏令、审议奏章,相当于皇帝的高级参谋。"他随后取出一张宣纸,上面抄录着当年的圣旨原文,在哪年代族人冒死保存下来的珍贵资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协办大学士,郗庭桢。学醇品正,在上书房行走多年。深资训诲,现承辩贯。录底本详,慎慕辑不贵余力著加思交部议政。钦此!咸丰二年三月 日"。短短数语,既点明了郗庭桢"学醇品正"的特质,也勾勒出他在中枢机构中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年后的咸丰五年,咸丰帝御书"卧云斋"三字赐予郗庭桢,并亲口赞誉:"古有卧龙,今有卧云,乃大清之兴也。"将其比作三国诸葛亮,这份殊荣在整个清代都极为罕见。郗老师解释说:"先祖号卧云,既有隐者的淡泊,又有智者的深沉,或许正是这份品格打动了咸丰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咸丰十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京城陷入一片混乱。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临行前仍念念不忘郗庭桢,多次派人劝他一同撤离。但郗庭桢性情刚烈,以"守土有责"为由拒绝,坚守京城处理政务、安抚百姓。咸丰帝得知后深受感动,御书"忠耿仕国"四字相赠,这四个字后来制成匾额悬挂于郗家祠堂,可惜同样毁于哪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临终前将太子托孤于郗庭桢与八大臣。而此时的郗庭桢因长期留守京城操劳过度,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日渐衰退,不得不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即便如此,他仍心系朝堂,同治十年,因看不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毅然上书直言,恳请"还政于帝"。这一举动触怒了慈禧,幸而念其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未加死罪,最终被贬谪发配陕西,其子女也受到牵连,遭到慈禧势力的追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段日子是郗家最艰难的时光。"郗老师的语气沉了下来。背井离乡的郗庭桢,历经妻离子散的苦楚,最终辗转归隐于终南山南麓的周至集贤镇——这片自古便有贤名的土地,成了他的避难所与归宿。在这里,他续弦成家,繁衍出陕西郗氏这一支脉。晚年的郗庭桢常对家人说:"吾祖崇纪微之志,吾崇叔祁之仪。"所谓"纪微之志",源自先祖郗鉴在乱世中体察细微、保全宗族的智慧;"叔祁之仪"则指古代贤士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品行,这十字箴言也成了郗家代代相传的家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归隐后的郗庭桢并未消沉,而是将毕生所学用于济世救人。或许是家族基因中本就有医学渊源——东晋时的郗愔便曾因求医留下典故,郗庭桢在京为官时便潜心研究医理,尤擅内科与针灸。到了集贤镇后,他更是将医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乡邻。郗老师回忆道:"小时候听长辈说,先祖看病从不收贫苦百姓的诊金,还常常自己采药免费赠予患者。有一年瘟疫流行,他研制的汤药救了附近十几个村子的人,大家都称他为'神医卧云'。"这或许正是当地百姓将其与"神医喜来乐"相提并论的原因——同样身怀绝技,同样心怀苍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话题深入,郗老师起身走进里屋,捧着一个老旧的木匣出来。打开木匣,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件呈现在我们眼前:一张泛黄的绢本画像上,郗庭桢身着长衫,面容清癯却目光炯炯,尽显学者风骨;几页残存的手迹,字迹苍劲有力,依稀可见"仁心济世"等字样;还有几张老照片,记录着清末民初郗家后人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令人惊叹的是一叠书信的复印件(原件已做防腐处理),信封上的字迹显示,这些信件是郗庭桢与吴佩孚、张学良、于右任、蒋介石等民国风云人物的往来信函。郗老师解释说:"先祖虽归隐乡野,但声望仍在,这些名人或为求医问药,或为请教经史,都曾与他有过书信往来。于右任先生当年路过周至,还特意登门拜访,留下了'终南有高人,隐迹在集贤'的墨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刘泉副主席仔细端详着郗庭桢的手迹,赞叹道:"这笔字既有颜体的厚重,又有柳体的挺拔,果然是饱学之士的手笔。"雒建安院长则对着画像频频点头:"从眉宇间能看出刚正之气,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相由心生'吧。"姚书记感慨道:"从朝堂重臣到乡野神医,既能'忠耿仕国',又能'仁心济世',郗先生的一生真是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间,已近正午,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郗老师又给我们讲起了郗家后人的故事:"先祖留下的不仅是医术和学识,更重要的是'耕读传家、济世救人'的家训。我们家族这一脉,至今仍有不少人从事医学或教育行业,就是要传承先祖的精神。"他指着院墙上重新镌刻的治家格言告诉我们,虽然原版字迹已毁,但族人凭着记忆复原了部分内容,"勤俭持家、敬老爱幼、博学笃行、仁心待人"这十六个字,如今仍在约束着每一位郗家后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临行前,我们在故居门前合影留念。回望这座古朴的院落,它不仅是一处物理空间的遗存,更是一段家族记忆的载体,承载着郗庭桢从朝堂到乡野的传奇人生,也见证着"十贤故里"的文脉传承。徐主任感叹道:"原本只是顺路一访,没想到却听到了这么动人的故事,这趟集贤之行太值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车驶离集贤古镇时,桂花的香气似乎愈发浓郁。我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与村落,心中思绪万千。郗庭桢的一生,恰似一部浓缩的晚清民国史——有朝堂之上的荣耀与担当,有乱世之中的坚守与气节,更有归隐之后的淡泊与奉献。他所传承的,不仅是郗氏家族的血脉,更是中华民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周明先生的安葬仪式与郗庭桢故居的探访在同一天发生,或许并非偶然。一位是当代文学界的泰斗,一位是晚清民国的贤达,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却都在各自的领域践行着"文以载道、德以立身"的追求。而集贤古镇这片土地,正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贤才俊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秋风掠过秦岭,带来山间的清冽气息。郗庭桢的故事,如同这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有力量,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而那些留存下来的老物件与家族记忆,终将成为历史的注脚,让这位"卧云先生"的传奇人生永远被铭记。</p><p class="ql-block"> 2025.10.1上午5.53分</p> <p class="ql-block">郗庭桢官帽、眼镜、烟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