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海南有“中华水塔”三江源,北有“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东北为“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西部横亘“万山之祖”昆仑山、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人文与自然生态资源相互交织、和谐共生,构成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整体系统格局。从绿野草原到巍巍雪山,从高山湖泊到荒漠戈壁,从魔鬼之城到天空之镜……大美青海等待每一个探寻“诗与远方”的游客。 青海湖距离省会西宁市151公里,水域面积4625.6平方公里,略呈椭圆形,环湖一周约365公里。</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自然景观丰富独特,具有国家级地质遗迹、独具一格的湖沙景观、丰富的生态奇观。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补给来源主要是河水。周边直接入湖且流域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8条,主要有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倒淌河、哈尔盖河、黑马河等。 </p> <p class="ql-block">我们大家在这里兵分两路。大家可选择从码头十字站去往二郎剑半岛有两条线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从景区入口乘坐观光车到达换乘点,乘坐小火车前往二郎剑半岛,途经西湖滩站,可在此骑牦牛或者骑马拍照,留下独属于你的青海记忆。坐着小火车游览青海湖,走在彩虹公路上,一面牛羊成群,一面湖天一色,可以看到很多稀缺鸟类,是摄影爱好者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前身是国营山鹰机械厂(即:八七四分厂),始建于1965年,对外称“151基地”。是中国第一代鱼雷发射试验基地,见证了共和国海防建设的艰辛与荣耀。1984年完成历史使命,光荣退役。2003年,青海湖景区在水上鱼雷发射试验台建立了鱼雷发射试验展馆供游客参观,2010年,再次对鱼雷发射试验展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变身为“中国鱼雷发射试验基地纪念馆”,以及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标本科普馆、青海非遗产品展览馆,共同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光辉与绚烂,成为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结合点,让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生态文明相映生辉。</p> <p class="ql-block">鱼雷发射实验基地151是中国第一个鱼雷发射基地的代号,它的主要任务是试验山西侯马八七四厂生产的鱼雷,也叫八七四分厂。基地内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对外不能提。1984年,由于青海湖水位下降和鱼雷产品更新换代,国家决定撤销151基地,现保留了湖上那座红色的房子,当年的鱼雷试验观测台基地服役的20年里,总共试验了3349多枚鱼雷,为海军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对岸的金银滩草原上有中国第一座核武器研究基地,代号221厂。可以说,20世纪后半叶的青海湖是一座军工业重镇。</p> <p class="ql-block">我们大家如果沿着栈道步行至码头十字站,在东码头能够眺望到鱼雷发射实验基地,感受历史的光辉在青海湖畔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的红色基因在当代焕发新生。如今展馆内新增的互动式鱼雷模拟发射台,让游客能通过VR技术体验当年试射场景;而湖面发射台遗址与生态观鸟栈道的融合设计,则巧妙将军工历史与自然教育结合。这种创新传承方式,既还原了建设者们在高原牧区与各族群众共度的峥嵘岁月,又通过数字化展陈让山鹰精神突破时空界限。当年轻一代在沉浸式展厅触摸到那些泛黄的工作笔记时,艰苦奋斗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为冻在墙上的大衣、3300次试射的数据,以及建设者舀湖水当酒欢呼的鲜活记忆。这种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正是对奉献者最好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是高原上的一颗蓝宝石,湛蓝的湖水如丝绸般铺展,与远方的雪山、广袤草原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乘船行至湖心,雾色与水天相接,快艇劈波斩浪时,海鸥盘旋相伴,风掠过湖面带来淡淡的咸味,阳光洒下时,湖面碎成万千金线,每一帧都如诗如画。 </p><p class="ql-block">夏季的湖畔,野花竞相开放,木栈道上游客漫步,沉浸于纯净的高原风光,用镜头记录下这份震撼。登高远眺,热气球下的半岛孤径蜿蜒,三面环水,一草一木皆成风景,让人瞬间找到心灵的安处。仙女湾的风与鸟鸣、三拉雪山的皑皑倒影,更让这里成为生命本真的合唱舞台。 </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人一生总要来一次青海湖——在这里,辽阔的湖面与蔚蓝的湖水足以涤荡灵魂,而二郎剑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 二郎剑景区满眼是醉人的一抹蓝,蓝色的天、蓝色的水,连远处山峦也浸染其中,美得令人揪心。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分享及点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