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虹跨天山,——重走果子沟大桥随想

聽雨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6月,我曾来过果子沟大桥,由于旅游公司的行程安排,我未曾与它亲密接触,这个遗憾一直困扰着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当车行至果子沟时,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仿佛苍穹忽然裂开一道翡翠缝隙,但见两山对峙处,一道钢铁长虹凌空飞架,银灰色的桥塔刺破云霭,288根斜拉索如竖琴琴弦,正待天风来奏响西北最壮丽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子沟大桥,这是怎样的人间奇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面距谷底200米,相当于70层高楼。若是站在观景台仰望,大桥如翱翔的雄鹰展开双翼,在海拔2100米的雪岭云杉间划出遒劲的弧线。筑路工人当年在绝壁上凿出179个桩基,最深钻孔达60米——每米桥墩之下,都凝固着建设者与雪崩、滑坡、泥石流搏斗的史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风拂过索缆,发出低沉鸣响,恍若听见2010年8月28日那声振奋人心的合龙礼炮。五年攻坚克难,建设者们发明了“液压爬模”工艺让桥塔在悬崖上节节攀升,用“缆索吊机”将每段重达50吨的钢桁梁精准吊装。那些在零下30度严寒中焊接钢构的身影,那些在七八级大风里操控精密仪器的工程师,终将天堑化作通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上车流如织,哈萨克牧民的羊群正悠闲穿过桥下通道。这座全长4.4公里的超级工程,彻底改变了伊犁河谷的时空格局——昔日绕行果子沟需两小时险峻山路,如今只需十分钟平稳行驶。满载果蔬的货车朝着霍尔果斯口岸疾驰,把新疆的甜蜜送往中亚各国;旅游大巴载着天南海北的游客深入伊犁草原,让那拉提的歌声飘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资料上记载着这样一组数字:大桥总投资23.9亿元,耗用钢材4.2万吨,混凝土16万方。这些冰冷的数据在山水间化作温度——正如当地牧民们说,大桥合龙那年,他们的马驹第一次走出果子沟,在赛马会上夺得了金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暮下果子沟大桥更是十分壮丽,桥灯次第亮起,2700盏LED灯带勾勒出桥梁的筋骨,整座大桥变成缀满星子的哈达飘落在群山之间。维吾尔青年的热瓦普琴声随风飘扬:“天山明月照铁虹,丝绸路上换新容”,此刻的果子沟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文化交融的场域——北疆的苹果次日可达上海超市,喀拉峻草原的牧童乘校车直达县城课堂,这些民生细节正是古丝绸之路“联通中外、惠泽民生”战略要义的当代践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月光浸染雪峰时,桥灯与星光辉映成趣。抚摸冰凉的钢栏,竟感受到温暖的震颤——那是二十多个民族的建设者共铸的掌心温度,是基建强国伟力在群山间的回响。工程碑铭文在夜色中熠熠生辉:“虽遇坚岩崩裂、雪暴频仍,建设者以科技利剑破关山,以热血丹心化虹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米340万元的造价衡量的是工程难度,而它带来的经济文化联通价值,早已超越数字本身,它不仅是联通物理空间的通道,更是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张骞凿空西域时的驼铃,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的马蹄,而今都汇入这条现代化通衢。那些钢桁梁里熔铸着从江南水乡到戈壁荒漠的牵挂,斜拉索中紧绷着从渤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的眺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当你抚摸这些冰凉的钢栏,指尖却感受到的是温暖的震颤——那是有二十多个民族的建设者共同参与的掌心温度,是基建强国伟力在群山间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子沟大桥终将老去,但跨越天山的壮怀不会褪色。当未来高铁穿行在更高处的云廊,人们依然会指着钢索上凝固的晨光说:看呐,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献给丝绸之路的哈达,是中国人写给苍穹的钢铁诗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展示果子沟大桥的壮美,本文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向原作者致敬!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