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深秋稗草黄,身份卑微,然毗邻江河湖畔与田野,一年又一年,割了再长,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顽强……</p><p class="ql-block"> 上溯远古,与栗黍同堂,进化无助,此乃鸟之食粮。尤其是白腰文鸟的最爱,由青吃到黄,集群寻觅的游乐场。嫣然感觉鸟儿感觉国庆中秋不够闹忙,雷雨将至,亦不在乎,与人类一样借<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种打折促销来一个抱团出游凑热闹。当然,眼下外有围追堵截,内又通缩的厉害,何以解忧,旅行乃拉动内需之灵丹妙药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稗草,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它是稻田和潮湿地区最常见、最顽固的杂草之一。其外形,幼苗期,稗草与水稻极其相似,难以区分,但长大后,它的叶子更粗糙,茎秆通常更光滑,没有叶舌和叶耳。因与水稻争夺水分、养分和阳光,故被认为是农业生产中的恶性杂草。然,据说在饥荒年代,其籽实也曾被用于解决一时之需,今天由此记忆者多六十开外了。</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多数作为牧草喂养牲畜,只是不常见了。今在都市,仅仅作为一种杂草,丝毫不理会鸟的最爱,与饭碗了……</p> <p class="ql-block"> 稗草虽微,可一旦与文人骚客有交集,性质大变,斗添几分穷酸之趣,如:“我如稗草,虽微不足道,但也要顽强地活下去”,可如何活下去,苟且偷生还是不择手段,那可众说纷纭了……</p><p class="ql-block"> 远不如效仿晚清大金石家“赵之谦”,在动荡之年自嘲一方“为五斗米折腰”之印,既是自我现实写照,也是鼓励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可能没有想到一百年后被后人追捧,在香港嘉德拍卖会上以天价成交,如此看来真到了俗不可耐,亦是至理名言所显,此米非彼米……</p> <p class="ql-block"> 未曾想“稗草”一词在官场也大有位置,据说古代有“稗官”称为,自然有皇粮可享也。其职责倒也恰如其分,专门负责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风俗故事,汇报给皇帝,使其了解民情。如此看来,亦是红墙中人识天下的一种方式,一个渠道,行事者没有官威,更容易与市井小民打成一片,不知不觉中真情实感来聊出,供皇帝决策……</p><p class="ql-block"> 今行文或口语中下对上,常称为“卑职”如何如何,看来此“卑”乃稗之演化,弃禾也,从原野走进红墙,走上台面……</p> <p class="ql-block"> 白腰文鸟,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的鸟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腰部的白色羽毛,看起来像系了一条“白腰带”,因此得名。褐的尾巴与脑袋,还有一幅三角形,尖尖的嘴。捡食草籽非常灵动,不会被饿死除非稗草自然消亡。鸟儿性格温顺,喜欢群居,发出“啾-啾”的声音。看似轻声细语,一旦群体发声倒也吵闹的很,失去了应有的和谐。如此可见,卑微之处,亦不可长久被忽略,被遗忘,日积月累难免形成爆发之源……</p> <p class="ql-block"> 白腰文鸟的习性非常鲜明,群居、恋家、爱清洁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度群居性是它们最核心的习性,主要是为了集体防御,增强安全意识,常结成小群活动,从十几只到数十只不等。偶有单独出现,亦显得非常不安,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叫个不停,很少埋头吃食。无论是在觅食、饮水还是休息时,群体成员都紧密相依。夜晚也会聚集在同一处过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白腰文鸟对自己筑巢和栖息的地点有很强的依恋性,只要环境不被严重破坏,会年复一年地使用同一个巢穴,或者在原址附近修建新巢。即使白天飞出去很远觅食,傍晚也一定会飞回巢中。小区附近的河浜一早一晚总能看到鸟儿在此逗留,嬉戏,尤其是秋实的当下……</p> <p class="ql-block"> 白腰文鸟觅食通常成群在草丛中觅食,跳跃前进,动作敏捷。河边有灌木和稗草,多在两者间跳跃。行人走近了,迅速飞到灌木丛中,一旦走远了,又跳到稗草丛中,原本挺拔纤细的稗草不时因鸟儿栖枝而弯腰。不怕人,可慢慢贴近观察,本人多在散步时携带24-105镜头,遇见时拍几张。</p><p class="ql-block"> 鸟儿非常爱清洁,一天中会花很多时间洗澡,在找到浅水坑或露水时,会兴奋地扑进去拍打翅膀洗澡。至今尚未发现其沐浴的地方,想象中水花四溅,一定很美。</p> <p class="ql-block"> 白腰文鸟的繁殖行为充满了“家庭协作”的色彩。在江南地区繁殖期较长,高峰期通常在春季和夏季。巢穴多建在树上、灌木丛中或竹林里,有时也会利用建筑物屋檐下的缝隙。据说巢的结构非常独特,呈球形或瓶状,由枯草、细枝等编织而成,侧面开一个圆形的入口,内部铺有柔软的羽毛和更细的草茎,至今尚未发现巢穴或孵化的鸟巢……</p> <p class="ql-block"> 文献记载白腰文鸟每窝产卵4-8枚,卵呈纯白色。孵化工作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负责在附近警戒和给雌鸟喂食,孵化期约为12-14天。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除了父母之外,之前出生的亚成鸟或没有参与繁殖的同伴(通常是亲属)也经常会来帮忙喂食雏鸟。这种行为被称为“协作繁殖”,能大大提高幼鸟的成活率。</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在河边来来回回溜达,几乎随时可遇,然亦分辨不出雌雄来,同样不知其协作繁殖。如此精彩的研究记录,想来一定是通过耐心细致,常年累月的科学跟踪观察所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腰文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初级消费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喜欢吃各种草籽、稻谷、黍子等谷物种子。在农作物成熟季节,它们会成群飞到稻田边觅食。在繁殖季节,为了给雏鸟提供足够的蛋白质,也会捕食一些小型昆虫(如蚜虫、小飞虫)及其幼虫。看来蛋白质有利于生长不只是鸟儿懂,人们自疫情之后更加的明白了其中的重要性,每天鸡蛋是必须,豆类更是廉价的蛋白质之源,科学,安全的饮食管理才是健康生存之硬道理,可不敢用臭鱼烂虾坑害学生。</p><p class="ql-block"> 生存之道在于群居与集体防御策略,更多的眼睛和耳朵意味着能更快地发现天敌,充分利用“人多力量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