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乔金华 文:李火水</p> <p class="ql-block">2025-9-30日</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7日清晨,九江城郊的晨光刚染红天际,大巴车已整齐列队,车身上"九江农机赴豫研学团"的横幅在微风中舒展。九江市东安农机公司总经理谭院林站在车头前,向陆续集结的农机大户们挥手致意。"这趟四天的河南之行,既要见世面、学技术,更要把先进经验带回去!"简短的动员后,伴随着引擎的轰鸣,这支由九江农机从业者组成的队伍踏上了跨越千里的研学征程。</p><p class="ql-block"> 一路欢歌,豫浔同心赴征程</p><p class="ql-block">大巴车驶离九江城区,窗外的风景从江南水乡的温婉逐渐过渡为中原大地的辽阔。谭院林率先拿起话筒:"咱们都是'泥腿子'里的技术专家,今天先当回歌手,谁先来露一手?"话音刚落,大家互动引发全车合唱,熟悉的旋律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车厢里的气氛愈发热烈。柴桑的乔金华带来黄梅戏选段,清亮的唱腔赢得阵阵喝彩。谭院林不时穿插介绍行程安排:"第一站洛阳中国一拖,是咱们农机人的'圣地';许昌的豪丰生产线,能看到旋耕机的'诞生记';还有龙门石窟、曹魏古城,让大家在学习之余感受中原文化。"</p><p class="ql-block">途中休息时,农机大户们自发围坐交流。从事农机服务20年的闫振东摩挲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早就听说一拖的智能生产线,这次一定要把关键技术参数记下来。"刚入行三年的乔金华拿着手机查阅资料:"豪丰的免耕旋耕机听说很适合南方丘陵地形,正好请教下专家。"暮色渐浓时,车队驶入洛阳城区,应天门的灯火如繁星绽放,众人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跨越千年的璀璨夜景。</p><p class="ql-block"> 一拖寻根,解码"铁牛"智造密码</p><p class="ql-block"> 9月28日清晨,研学团走进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这座始建于1955年的"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企业,正以现代化姿态迎接远方来客。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内,讲解员指着一台锈迹斑斑却气势不减的拖拉机介绍:"这是1958年下线的第一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当年它的诞生让中国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历史。"</p><p class="ql-block">在复原车间的老照片前,从事农机维修30年的苏师傅驻足良久:"我年轻时修的就是这种机型,当年得靠铁锤敲、扳手拧,没想到现在都改成智能生产了。"互动区里,年轻农机手们爬进新型拖拉机驾驶舱,通过智能终端体验无人驾驶耕作,屏幕上实时显示的油耗、转速等数据让他们惊叹不已。当得知"东方红"的命名源自陕北民歌时,谭院林感慨道:"这个名字里藏着中国人的农耕情怀和工业梦想。"</p><p class="ql-block">走进新型轮式拖拉机柔性智能工厂,5万多平方米的车间里看不到传统工厂的喧嚣。空中物流轨道上,悬挂式桁架机器人精准运送驾驶室部件;涂装车间内,机械臂挥舞着完成喷漆作业,漆膜厚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U形总装线上,220马力与180马力的拖拉机正"并肩"组装,实现了"换型不停线"的柔性生产。 </p><p class="ql-block">"每3分钟就有一台拖拉机下线,年产能力达4.5万台。"一拖大拖公司副总经理薛志飞的介绍让众人震撼。在总控室,屏幕上实时更新着生产数据:当日计划生产120台拖拉机,涵盖8种马力、15种配置。老员工杨涛的讲述更让大家动容:"以前搬底盘靠人拉肩扛,一天下来满身油污,现在自动导引运输车轻松搞定,造'铁牛'从靠力气变成了靠数据。"</p><p class="ql-block">成品检测区里,每台拖拉机都要经历动态操作、刹车性能等严苛测试。"出口的YTO系列还要按进口国标准定制检测。"工程师指着一台即将发往东南亚的拖拉机说。谭院林带领大家围着无人驾驶拖拉机仔细观摩,工作人员操控智能终端演示避障、掉头等功能:"预设路线后,千米之外就能远程操控耕作。"</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的交流会上,农机大户们抛出的问题络绎不绝。"丘陵地区适合哪种机型?""智能农机的维护成本高不高?"一拖技术团队逐一解答,并针对南方水田作业特点推荐了专用机型。乔金华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了三页:"不仅学到了技术,更看到了农机发展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龙门揽胜,触摸千年文化脉络</p><p class="ql-block"> 9月28日清晨,研学团来到龙门石窟,这座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的艺术宝库,历经400余年营造,留下了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沿着伊水河畔的栈道前行,讲解员指着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介绍:"这尊高17.14米的造像,是龙门石窟的艺术巅峰,相传以武则天为原型塑造。"</p><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石窟的缝隙洒在大佛脸上,那永恒的微笑让众人屏息。来自瑞昌的陈师傅感叹:"课本里学过的文物就在眼前,古人的工匠精神太令人敬佩了。"在宾阳三洞,大家仔细端详"帝后礼佛图"浮雕,虽部分残损,但其细腻的线条仍展现出北魏时期的艺术水准。谭院淋在题字碑前驻足:"2800余品碑刻题记,既是书法宝库,也是历史档案。"</p><p class="ql-block">攀爬石阶时,农机大户们互相搀扶,原本陌生的面孔渐渐熟悉。"咱们搞农机和古人造石窟一样,都得讲精益求精。"王建国的话引发共鸣。在潜溪寺,大家围着唐代造像群讨论,从雕刻工艺谈到现代机械精度,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在此刻产生奇妙共鸣。</p><p class="ql-block">午餐时,众人品尝了"一代女皇钦点食谱"洛阳水席,酸辣鲜香的口感让江南食客赞不绝口。餐后漫步丽景门古街,绿瓦红墙间的商铺招牌随风飘荡,老洛阳人的闲适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大户们购买了农机造型的剪纸纪念品:"把洛阳的文化和技术一起带回去。"</p><p class="ql-block">当晚,研学团夜游帝都洛阳,应天门的灯火璀璨夺目,天堂、明堂的轮廓在夜色中尽显盛唐气象。大家沿着洛水河畔散步,交流着白天的见闻。"古人能造出如此宏伟的工程,我们更要把农机事业做好。"年轻的乔金华说出了众人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豪丰探秘,见证农机创新力量</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研学团驱车前往许昌,走进河南豪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的旋耕机生产线。这家拥有河南省现代农业机械装备院士工作站的企业,已研发出71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其旋耕机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海外。 </p><p class="ql-block">在秸秆粉碎还田机自动化生产车间,一条条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进行焊接、装配作业。"这条生产线投用后,生产效率提升了30%。"车间主任介绍,公司新建的农用传动轴自动生产线和电泳生产线,使产品质量稳定性大幅提高。农机大户们围在旋耕机样机前,仔细查看刀片材质和传动结构。</p><p class="ql-block">"这款智能免耕旋耕机适合南方黏性土壤吗?"来自湖口的刘师傅问道。技术人员立即启动样机演示:"它采用可调式犁刀设计,深耕深度能精准控制在15-25厘米,还能实现秸秆同步还田。"大家纷纷拿出卷尺测量尺寸,用手机拍摄关键部件。</p><p class="ql-block">在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的科研人员展示了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最新成果——带有土壤墒情监测功能的智能旋耕机。"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能自动调整耕作参数,每亩可节约成本20元。"这一技术让众人眼前一亮,谭院林当即表示要组织后续技术对接。</p><p class="ql-block">参观间隙,河南巨隆科技的工作人员专程赶来,为研学团送上当地特产,并详细介绍了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我们的系统能实现农机定位、故障预警和作业调度,已服务全国5万多台农机。"在随后的招待会上,巨隆科技总经理表示:"愿与九江农机界深化合作,共推农业现代化。"</p><p class="ql-block">午后的曹魏古城阳光正好,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研学团漫步在古城墙下,参观曹操府、春秋楼等景点,感受三国文化的厚重底蕴。在非遗技艺展示区,大家观看了许昌剪纸、钧瓷烧制等传统工艺,不少人买下文创产品作为纪念。谭院林在古城门合影时说:"曹魏时期的屯田制推动了农业发展,今天我们的农机事业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满载而归,共绘农耕新蓝图</p><p class="ql-block">9月30,研学团踏上返程之路。大巴车内不再是出发时的喧闹,取而代之的是翻看笔记、交流心得的热烈讨论。德安的王师傅整理着满满的两本资料:"一拖的智能化、豪丰的精准化,都是咱们急需学习的。"乔金华则在群里及朋友圈分享照片:"已经和一拖技术人员加了微信,年后就引进两台智能拖拉机。"</p><p class="ql-block">谭院林在总结时拿出一张统计表:"这次研学我们参观了2家龙头企业、2处文化遗址,收集技术资料30余份,达成初步合作意向5项。"他提议成立"九江农机技术交流群",把学到的经验转化为实际成果。众人一致响应,年轻的农机手们主动承担起整理资料、分享技术的责任。</p><p class="ql-block">车窗外,中原大地渐渐远去,江南水乡的轮廓愈发清晰。但此次研学之旅带来的思想碰撞与技术启迪,已在每个农机人心中扎根。李大姐看着手机里的拖拉机照片,盘算着明年的作业计划;陈师傅则在构思如何将智能农机技术应用到家乡的丘陵地块。</p><p class="ql-block">当大巴车驶入九江城区时,夕阳为这座江南古城镀上温暖的金光。农机大户们互相道别,约定节后召开技术分享会。谭院林站在车旁,望着大家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期待:"这趟河南之行,我们不仅带回了技术和经验,更带回了创新的理念和奋斗的激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九江的农机事业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此次豫浔农机研学之旅,既是一次技术交流的盛会,也是一场文化传承的对话。从东方红拖拉机的民族情怀到龙门石窟的工匠精神,从豪丰装备的创新突破到曹魏古城的历史底蕴,中原大地的厚重与活力,正转化为九江农机人前行的动力。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九江这些新时代的"耕耘者",正带着收获的智慧与力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农耕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