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是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除了其文学地位外,对于传承汉晋阶段魏蜀吴三国百年的人与事,对全民了解三国历史知识,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通常论说《三国演义》的历史成分为“七实三虚”即七分历史事实,三分艺术加工。现就《三国演义》罗贯中“艺术加工”的“三虚”中的部分内容,对照《三国志》及其他历史典籍,展示在这里,以便与广大《三国演义》爱好者,共同切磋。</p> <p class="ql-block">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被罗贯中当作乱世奸雄形象来塑造描写的。在罗贯中笔下,他有两大性格特征:一是狡诈诡谲,这一性格特征在“诈中风陷害叔父”中显露得淋漓尽致;二是猜忌多疑,这一性格特征,最重要的论据就是恩将仇报、诛杀吕伯奢一家的荒唐事件。</p> <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对曹操误杀吕伯奢及其家人,是这样描述的: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仓皇逃出洛阳,向东急行,路径中牟,为守关军士所获。中牟县令陈宫慕曹操是“真天下忠义之士”,弃官与曹操同道东逃,经过成皋时,发生了杀吕伯奢一家事件。</p><p class="ql-block"> 吕伯奢与曹操父亲曹嵩是结义兄弟,居成皋。曹操和陈宫二人至吕伯奢庄上借宿,吕伯奢非常高兴,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则骑驴出去买酒。曹操与陈宫坐了一会儿,忽听庄后有磨刀和窃窃私语声,以为吕伯奢去报官,其家人欲杀己,遂一举杀死吕伯奢家人八口。搜至厨房,发现一猪被缚,方知误杀,急出庄上马而逃。行不到二里,见吕伯奢沽酒归来,曹操怕吕伯奢回家见状率众来追,竟惨无人道地挥剑将吕伯奢也砍死。</p> <p class="ql-block"> 对此事件,正史上并没有任何记载。《三国志•武帝纪》上说:董卓要任命曹操为晓骑校尉,欲培植为心腹,曹操则不愿为董卓利用,改名换姓,逃出洛阳,东归家乡。当路过中牟县的时候,被亭长怀疑,押解至县,关了起来。但县功曹陈宫知道曹操是英雄,便放了他。曹操遂在当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招兵买马,意图讨伐董卓。</span>《资治通鉴》也是这样记载的,皆未提及吕伯奢及其家人。</p> <p class="ql-block"> 后人裴松之注《三国志》记曹操东归,才多出来了一个吕伯奢,但注本各籍情节差别较大。大体是如下记载的:</p><p class="ql-block"> 王沈《魏书》说曹操带着几个亲信,在逃归乡里途中,路过故人成皋吕伯奢庄宅,吕伯奢不在家,伯奢儿子与几个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匹及财物,于是曹操“手刃击杀数人”,将劫匪击退。曹操并未杀吕伯奢,杀伯奢儿子亦出于无奈,纯属自卫性质。</p><p class="ql-block"> 郭颁《世语》亦说吕伯奢不在家,吕伯奢的五个儿子都在家,曹操自知背叛董卓罪重而心虚,怀疑吕伯奢家人图己,遂“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此书中,曹操也未杀吕伯奢,但“手刃击杀数人”的正当防卫,变成了因猜忌而“手剑夜杀八人”的无理杀戮。</p><p class="ql-block"> 孙盛《杂记》说,曹操“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随之凄沧地说出了“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在这里,曹操还是没有杀吕伯奢,而是多出了曹操的“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的千古“名言”。</p> <p class="ql-block">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以《魏书》、《世语》、《杂记》三部书的撰述为基调,借神来之笔,将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描写得有根有据、十分精彩:吕伯奢在家,吩咐家人杀猪,他去沽酒,曹操疑杀家人;吕伯奢沽酒返家途中亦被曹操斩杀于驴下……将曹操猜忌多疑、自私残忍、心狠手辣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史书。于是,曹操杀吕伯奢及其家人则成为历史定案,流传甚广。</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历史真像到底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如果吕伯奢及其家人真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被曹操误杀,那曹操真的是畜牲不如、罪该万死的小人!一定不会有人去追随这样的人渣!<span style="font-size:18px;">吕伯奢及其家人</span>那是蒙受千古奇冤!</p><p class="ql-block"> 根据分析判断:曹操没有杀吕伯奢;说曹操杀吕伯奢的家人也属于疑案,或许根本没有此事,极大可能是小说家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再次冤枉了曹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