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一舟(郑永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84027</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宝庆路3号的梧桐浓荫里,藏着一栋爬满岁月痕迹的老建筑。它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曾是上海滩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青砖红瓦间沉淀着旧上海的摩登气息。2016年,这栋百年老宅迎来新的使命——被定位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2017年10月1日,该馆正式试运营,以免费开放的姿态,向每一位热爱音乐的人敞开大门。如今,推开那扇古朴的门,仿佛穿越时空,能听见历史与音符在此刻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乐之河”展区如一条时光长廊,率先铺展开上海交响音乐的百年长卷。从早期的音乐萌芽到如今的蓬勃,从西方音乐随通商口岸传入,到本土音乐人开始探索与创作,每一段文字、每一张老照片都在诉说脉络。这里没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河”为喻,让观众顺着时间的水流,触摸上海作为中国交响音乐发源地的温度,感受不同年代里,交响音乐如何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乐之华”展区则将目光聚焦中国交响的璀璨星光,像是为本土交响力量竖立一座丰碑。展柜里,指挥家的手稿留着修改的笔迹,作曲家的笔记里藏着创作的灵感火花,每一曲交响代表作的背后,都流传着一则感人的故事。从早期探索者到当代名家,从《黄河大合唱》的交响演绎到新时代的原创作品,这里用具体的人物与作品,展现中国交响音乐如何从借鉴走向创新,在世界交响舞台上绽放独特的东方韵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乐之传”展区是博物馆里最具亲和力的角落,它打破了交响音乐的“高雅壁垒”,抛开晦涩的词汇,用朴实的语言拆解乐理、讲述乐器。墙上的互动屏幕用动画讲解乐器家族,展台上的简易图谱教观众识别乐章结构,还会不定期演示基础乐理知识。无论是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是初次接触交响乐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卸下“听不懂”的顾虑,以轻松的方式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让文化传播变得通俗而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馆内300多件珍贵藏品,涵盖了手稿、乐谱、乐器、唱片等,是时光留给交响音乐的礼物。角落的中国第一架演奏用斯坦威钢琴,琴键虽已不再发声,却曾奏响无数经典旋律;玻璃柜里国内现存最早的交响乐演出节目单,泛黄的纸页上印着百年前的演出信息,字迹模糊却意义非凡。还有工部局乐队的黑胶唱片、朱践耳先生用了60年的创作钢琴,每一件展品都带着故事,静静诉说着交响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足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馆内除珍贵实物的静态展示外,还强调了人与音乐的互动交流。在博物馆近出口处的房间,是个高科技的影音体验空间。运用全息影像技术、多媒体视听等科技手段,让参观者主动走进交响音乐的殿堂,随手点一下,就有各种乐器的普及知识及动态视频介绍,甚至可以聆听演奏家的“现场”,高品质的影音画面让一切栩栩如生。总之,交响博物馆让人们在了解音乐知识之余,感受音乐文化带来的乐趣和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的草坪上,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与美学对话。同行的三位女士身着素雅长裙,伴着远处传来的轻柔乐声,在绿意盎然的草坪上起舞、走秀。她们的舞步轻盈,像是音符在草地上跳跃;身姿挺拔,又似乐章里从容的旋律。阳光洒下斑驳光影,音乐、自然与优雅的姿态交织,让这场草坪上的活动,成为博物馆里一次灵动的艺术延伸,也让交响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了寻常百姓生活的美好瞬间。</span></p> 期盼赐教 恭请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