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7日,从平遥古城出发,一路向南奔向霍州,骑行了118公里。清晨的风还带着古城墙的凉意,我们沿着108国道驶向灵石,车轮碾过山西厚重的土地,仿佛也碾进了历史的褶皱里。平遥到灵石这段路是绵长的上坡,车子像背着岁月前行,一步一喘。途中顺道参观了王家大院——那是一座藏在晋中大地上的深宅大院,砖雕木刻间尽显晋商昔日的气派与讲究。</p><p class="ql-block">原计划在霍州落脚,于是继续前行。从灵石往霍州,地势陡转直下,变成了连绵不断的下坡,省力倒是省力,可这108国道上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轰鸣声震耳欲聋,扬起的煤灰扑面而来,像是整条路都被裹在一层灰褐色的雾里。骑行在这条路上,不是赏景,而是“吃灰”。没想到来山西看古建,竟先被这工业气息狠狠上了一课。</p><p class="ql-block">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老顽童的车胎。早上他扎了胎,我自告奋勇补好,还觉得手艺不错。可下午骑着骑着,又瘪了气。他硬是扛着没气的后胎骑了十几公里,到了霍州才赶紧扒胎检查。结果一试水,发现早上我贴的补丁根本没粘牢,气从边缘一点一点漏出去。这才明白,修车如做人,糊弄不得。补胎如此,旅行亦然。</p> <p class="ql-block">路过绵山时,忍不住停下脚步。那块刻着“绵山”的巨石巍然矗立,绿树环抱,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碑上,斑驳陆离。我站在碑前,手指向它,像在向远方的朋友介绍一位沉默的老友。绵山不只是地名,更是介子推忠义的象征,千年前的寒食传说,如今被一块石头轻轻托起,立在这山野之间。</p> <p class="ql-block">进入灵石地界,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写着“灵石”二字,苍劲有力。我停下车站在旁边挥手一笑,仿佛在和这座小城打招呼。绿树成荫的道路静静延伸,风从山谷吹来,带着一丝清凉,也把一路的尘土吹散了些。这地方不大,却因王家大院而闻名,像是藏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一颗明珠。</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宣传海报在路边迎风招展,写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公里即达。字字庄重,像是在提醒我们:快到了,别错过。</p> <p class="ql-block">大院门前,花坛里用黄红花拼出“王家大院欢迎您”,热烈得有些出人意料。我们站在门前合影,笑容藏不住。这座宅院比想象中更宏大,六院九堂,层层递进,像一本打开的晋商家族史。青砖灰瓦间,雕梁画栋里,是几百年前的生活痕迹——严谨、讲究、又不失温情。</p> <p class="ql-block">王府”门楣高悬,红灯笼在风中轻晃。门前人来人往,有低声交谈的游客,也有驻足拍照的旅人。砖墙厚重,木门斑驳,仿佛轻轻一推,就能走进那个马蹄声碎、书声琅琅的年代。这里没有王府的皇气,却有民间极致的匠心与秩序。</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前,我们稍作歇息。灰砖墙、红灯笼、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字千钧。这座院子不只是旅游景点,更是活着的文化标本。坐在台阶上喝水,看阳光斜照在屋檐的飞角上,忽然觉得,骑行千里,为的就是这一刻的静。</p> <p class="ql-block">中华王氏博物馆静静立在侧院,黑底金字的牌匾写着“中华王氏博物馆”和“中国民居艺术馆”,庄重而低调。墙上的拱窗透出几分江南意趣,却又带着北方的厚重。这里不只是王家的宅子,更是整个中国家族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通往霍州的公路依山而建,一侧是陡崖,一侧是密林。蓝色路标指向霍州、临汾、运城,像在提醒我们:山西的腹地,才刚刚开始。山色苍茫,天空阴沉,车轮滚滚向前,心也跟着远了。</p><p class="ql-block">骑行到霍州住宿啦。</p> <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8日,从霍州出发,经洪洞前往临汾,骑行98公里。</p><p class="ql-block">洪洞的大槐树,是此行绕不开的牵挂。这里是明代移民的出发地,是无数华人寻根的起点。走进公园,那棵“大槐树”虽是后植,却早已成为精神图腾。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听见了六百年前的告别声,看见了无数背井离乡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下,一群人驻足拍照,我们站在自行车旁,也拍下一张合影。这棵树,不单是一处景点,更是一段集体记忆的锚点。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祖上曾迁徙,心中便可能有一棵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明代移民遗址的石碑前,绿意环绕,古建飞檐轻翘。我们静静站着,像在向一段历史致敬。那些被迫离乡的人,带着一捧土、一壶水,走向未知的北方与南方,而今天,我们骑着车,逆着他们的足迹,来寻找一点回响。</p> <p class="ql-block">“根”字牌坊高高耸立,红底金字,庄重如碑。穿过它,仿佛也穿过了血脉的源头。自动闸机旁游人如织,可这一刻,心里却异常安静。寻根,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确认自己从哪里来。</p> <p class="ql-block">“寻根”二字,写在心里,也刻在这片土地上。大槐树的故事,讲的是离散,也是凝聚。我们骑行千里,看的是古建,访的是遗迹,其实找的,也是自己的“根”——对文化的认同,对历史的敬意,对这片土地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琉璃塔”——广告牌上的字格外醒目。这座塔,建于东汉,重修于明,通体琉璃,在阳光下应是何等辉煌?我们要去看看塔。</p> <p class="ql-block">祈福旅游节的牌坊立在入口,写着“广胜寺”和“第四届祈福旅游节”。山风拂面,人影往来,香火的气息仿佛穿越千年而来。</p> <p class="ql-block">红墙前,石碑上刻着“广胜寺”。我站在这里笑了。这一路风尘仆仆,为的就是亲眼看看这座塔,亲耳听听这里的钟声。</p> <p class="ql-block">寺门两侧“佛”字静立,塔楼在背景中高耸入云。庄严与日常在此交融,信仰不只在殿堂,也在每一处细节里。</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琉璃塔前,双手扶着栏杆,仰头望去。塔身层层叠叠,飞檐如翼,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绿树环抱,山色苍茫,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用最流行的文案介绍琉璃塔:</p><p class="ql-block">你未曾踏足的广胜寺, 藏着世间最美的惊艳, 等你去发现。</p> <p class="ql-block">再见琉璃塔,再见大槐树。</p><p class="ql-block">今晚住临时汾,明天要去看黄河壶口瀑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