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随缘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13866</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于明代洪武三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4日,山西自驾旅行的第三天,早上从太原驱车前往平遥古城,9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10时左右顺利抵到平遥古城游客中心停车场,转乘景区电瓶车,直达平遥古城南城门(迎薰门)。</p> <p class="ql-block"> 迎薰门,位于平遥古城的正中心,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城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城门洞南北长140米,东西宽50米,高14.5米,两侧的门洞高9米,宽7米。据史料记载: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至前781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登上南门古城墙,<span style="font-size:18px;">极目远眺,整座龟城静卧在晋中平原上,</span>青灰色的屋顶,错落有致的建筑,纵横的街巷如龟背纹路,藏着无数兴衰故事。远处市楼巍然耸立,俯瞰着这座活着的古城。城墙外是现代的高楼,城墙内是凝固的时光,城墙守护的不仅是城池,更是一种不被时间冲刷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从古城南门步行300多米即是平遥文庙。平遥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仍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包括东学、西学和居中的庙区,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由前后六进院组成,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2001年6月25日,平遥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整个寺庙的主体建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殿建于公元 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大成殿面阔进深都是五间,四周围以石栏杆,屋顶两端覆以绿色琉璃瓦,在阳光下奕奕生辉。</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儒家思想的建筑化表达,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悬挂明宪宗御笔“大成至圣先师”匾额,曾为官办大学堂和祭孔场所,代表北方儒学教育最高规格。其金代木构技术为研究中国古建筑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的龙门坊位于学宫区域,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作为科举文化的实物载体,龙门坊以“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为核心设计理念。坊体为石质结构,枋下雕刻水纹浪花,两根冲天柱上盘踞琉璃龙身,象征权力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 跨过龙门即是明伦堂,这里是文庙中轴线上第四进院落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元代(原名崇文阁),明代更名为明伦堂,现为孔子生平展室,兼具儒学讲堂与道德教化功能,其建筑格局与儒家文化内涵在平遥文庙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明伦堂正中央屏风雕刻布衣形象的孔子像,源自唐代吴道子画作,两侧悬挂“博学笃志中庸治世,切问近思大道修身”对联,横批“一以贯之”,总结了孔子的一生修为。明伦堂及两侧的日新斋和时习斋内,陈列着历史文物和对孔子事迹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敬一亭是文庙中轴线建筑群里极具历史与文化意义的建筑。 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由嘉靖皇帝下诏敕建,名称亦由皇帝亲定 。敬一亭前接明伦堂,后连尊经阁,是文庙中轴线从 “祭祀、讲学” 向 “藏书、文化升华” 过渡的关键节点,串联起儒学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徐继畲,山西忻州人,晚清名臣、学者,曾官至福建巡抚,后因与一些当朝重臣政见不同,于咸丰六年被革职回乡。他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所著《瀛寰志略》影响深远,被《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他回乡的消息不胫而走,得到了平遥晋商的关注,并请他担任超山书院山长。</p> <p class="ql-block"> 尊经阁,明隆庆四年,也就是1570年创建,隆庆六年竣工,原名藏经阁,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祖籍平遥县朱坑村人,回乡访亲拜文庙时手书尊经阁三字,沿用至今,现在是科举博物馆的第六展室。这里您可以一睹平遥文庙的“镇院之宝”,也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科举史上保留到今天唯一的一张状元卷。</p> <p class="ql-block"> 离开文庙,步行前往市楼。平遥市楼,又称“金井楼”,位于古城南大街中心,是平遥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始建于清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作为古城地理与历史象征的核心地位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 紧邻市楼的协同庆钱庄,清咸丰六年(1856年)由榆次聂店王家和平遥王智村米家合资创办的票号。总号设于平遥南大街,初始资本3.6万两白银,分庄网络扩展至全国33处商埠及日本、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 该票号以“以人为本,知人善任”为管理理念,注重资金灵活调度,在全国设立33处分号,重点布局西北、西南地区并延伸至日本、俄罗斯,形成突出的地域经营策略。民国二年(1913年)歇业后,旧址经修复改造为中国钱庄博物馆,现存七进院落及200平方米地下金库,设有30个展室展示金融文物与票号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地下金库占地200余平方米,采用窑洞式银仓设计,配备防盗机关,鼎盛期可存储300万两白银(约合现代价值300亿元),中央竖立明太祖时期的樟木神龙宝柱,被视为平遥“龟城”中心。</p> <p class="ql-block"> 走进平遥古城,时光仿佛倒流。青色条石铺就的街道被岁月磨得温润,两旁票号、镖局的朱漆牌匾虽已斑驳,依然能想见当年晋商汇通天下的气魄。平遥古城,这座被时光雕刻的明清遗珍,以青砖灰瓦筑就千年史诗,在晋中大地上书写着“龟城”的隽永传奇。</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巷尾,仿佛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平遥之行,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受平遥古韵,聆听平遥故事,</span>沉醉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拍摄制作:随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