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安平哥的岁月(连载15一11)

我的未来不是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临县湖口螺丝山抬石头</span></p><p class="ql-block">当年鄱阳湖长大水,很多圩堤由于坝体不是机械操作,都是人工挑土筑的,受风浪损毁严重,造成水漫浸顶决口,淹没村庄田地无数。土目、马鞍洪水泛滥成灾,为了挽救被洪水冲垮的圩堤,乡政府加大了抗洪力度,把土目、马鞍圩堤决口严重的地段,进行护坡加固维修,就在水退时,政府启动50吨的木板机动船,在湖口螺丝山装运石头护坡,(螺丝山也是在鄱阳湖边上,离长江很近),水边退边装运石头。那一年螺丝山抬石头的民工告急。因九江新琪州与湖口方订了整年的石块护堤合同,他们的船又大又是平板船队,形成了规模,湖口石料场忙不过来,加上我乡的船又小又难上,所以船靠在码头等他们上石头一等就是半个月,虽然石头原料是湖口石头厂出,没有石头就用炸药炸开石头,上了一千斤的石头都是用炸药炸开,七八百斤重的就用民工四人抬,确实要一股力气,我乡的石头就是人抬,没有民工也是等于零,为此乡政府决定:在本地招收民工我们自己上石头。加上我与安平哥有装运石头的经验,就不碍试一试。</p> <p class="ql-block">加上安平哥有个亲戚在湖口石头厂当厂长,他就签订了合同,每吨5角钱,因国荣叔在星子海会抬过石头,对做这项事有点经验,于是邀国荣叔就把这个合同接下来了,由他牵头召集我们戴村就把这个任务确领,一共四个人,两对杠,就是安平哥、国荣叔、国平叔和我,那时我和国平叔也是高中刚刚毕业,虽然他辈分高,可我两都是在村里一共长大的,从小玩到大。我们开始对抬石头一点都不懂,抬一船石头需要两天左右,包括把石头卸下船,堆在圩堤上。一船石头通过量方也只有40来吨,(不足50吨),一船也就20元钱左右,每人分得4一5元钱,在当时那是一笔可观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卸石头快,不要抬,就用杠或钢钎撬下船就可以了。至于工资多少,如何结算现在想不起来,反正钱全部结清了,不过当时比手工业强多了。</p><p class="ql-block">抬石头上船是两副跳板,一头放在船腰身,一头放在湖岸边,安平哥与国荣叔一对杠,我和国平叔一对杠,(因国平叔比我大一岁又长我一辈,同时得人我也叫他做叔)正好他是右肩我是左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个子矮小却很结实,参加这么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头一次,重一点的石头总是安平哥和国荣叔两人抬,我俩抬小的跑得快,在抬石头的过程中我俩配合得相当好,有时一天抬不满船,还要在湖口螺丝山住上一晚,看到湖口民工抬石头,两人一对杠抬得很轻快,而我们总是满头大汗,虽然没有叫苦还累得不行,于是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就请教了湖口师傅,他们也是毫不保留的向我们透露诀窍,原来他们在抬石头时,口中念念有词,两人步调一致,脚步是同上同下。记得他们念的是:“嗨呀个啄啰个嗨哟,嗨呀个啄啰个嗨哟……”,边走边唱这个抬杠歌调。跟民兵训练走步一样“一二一、一二一",非常协调,果真我们按照他们教的一样边抬边唱,确实是轻快得多,头两船我们的肩膀被杠压得是又肿又红,有的地方还磨破了皮,回到家倒头就睡,一觉醒来也不觉得累,那时胃口大开,抬石头一餐8两到一斤米做的饭不在话下,后来力气也越来越大,我个子小人还不到一百斤,通过磨炼五六百重的石头,我俩抬上船真的是不在话下,主要是有诀窍。</p> <p class="ql-block">另外抬石头还要工具好,开始我们都是用竹杠抬,后来木匠哥一一千寿给我们做了杠,是檀木做的,这种树做扁担或做杠材质很好,抬石头用的是中间厚两头薄,有弹性,又适合肩膀抬,有时赤膀抬,我们肩膀上都放了一个肩搭,杠放在上面不磨破肩膀,抬石头的绳子是麻绳,不容易滑动,也不容易断,只要发现麻绳有松动痕迹,马上放在水里浸一下,真是:“麻绳下水步步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一个在抬石头的时候两人要头靠头,脚向外倾斜,抬石头肩膀一边的手扶在杠上,互相搭在对方的肩膀上,边走边唱:“嗨呀个啄啰个嗨哟,嗨呀个喙啰个嗨哟,”就这样一路抬杠歌协调一致,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走上跳板,后来一船50吨的石头不要一天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然干得很苦,心里却是甜丝丝的,就这样连续干了一个多月才把乡里下达的任务做完。通过这次抬石头,使我深深懂得: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就是光荣,汗珠的钱万万年!</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