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文里释放出来的济南之光 文稿杨永华 图片来源网络 2025年10月1日

落日余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引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受邀来到济南已经7月有余,每天的路径就是宿舍、食堂、办公室,然后再办公室、食堂、宿舍,有规律的忙碌着,不分周六周日,有时夜里从办公室下楼已经来到次日零时。在泛黄的史料中,济南是一座从古典的诗文词赋里浸润出来的古城;济南一座在地下的深泉活水里浸泡着的老城;济南是一座英雄辈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拥有悠久的革命历史的英雄之城。她不张扬,总是那么温温润润的,像一块被时光摩挲得异常光滑的老玉,揣在怀里,能感到一种踏实的、恒久的温暖。你若想了解济南的高雅和品位,必得先去看它的水泉。那水,是别处没有的。别处的水,或浩荡如江,奔腾入海,一去不回头,带着些决绝的意味;或清冷如潭,幽深寂寥,只照得见一方的天光云影。济南的水却不然,它是活的,是从大地深处“咕嘟咕嘟”冒出来的精灵。趵突泉三股水柱,日夜不息地向上涌,涌得那么有劲道,那么不知疲倦,仿佛积攒了千百年的力量,都要在这一刻欢腾地释放出来。看久了,你会觉得那不是水,是大地蓬勃的心跳,是这座城市最原始的生命律动。珍珠泉就更妙了,一串串,一簇簇,像无数剔透的珍珠,从水底沙砾中袅袅地升起,到了水面,便化作一个圆圆的、软软的泡,悄然无声地破了,只留下一圈细细的涟漪。那是一种极安静的、闺秀般的美,需要你屏住了呼吸,细细地去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海右此享古 济南名士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唐代诗人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的名句。诗句原文——《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作者为唐代杜甫。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海右此亭古”诗句,海右是指古代地理概念中,中原以东的大海称为“东海”,因此“海右”指东海以西的地区,山东济南位于东海西侧,故称“海右”。此亭是指历下亭,位于济南大明湖畔,始建于北魏,是济南的历史名胜。古是强调历下亭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全句意思,是指在东海之西的济南,这座历下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济南名士多”诗句中名士是指才德兼备、闻名于世的文化人物或贤士。济南为自古文化荟萃,是齐鲁文化重镇,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如舜帝、扁鹊、房玄龄、李清照、辛弃疾等。全句意思为济南这个地方,历史上涌现过许多杰出的名士。整体含义与背景为,杜甫在诗中赞美济南的历史底蕴和人杰地灵。他与友人李邕,名李北海,在历下亭宴饮,触景生情,既感慨历下亭的古雅,又联想到济南深厚的人文传统。这句诗不仅是对济南地理与文化的概括,更成为后世宣传济南的经典标签,至今仍刻于历下亭的楹联上。产生的文化影响,为济南的城市名片,这句诗常被用来形容济南的文化地位,强调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名士文化的象征:济南确实名人辈出,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宋词人、将领辛弃疾;战国名医扁鹊;唐代名相房玄龄;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等。当下应用,如今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的楹联上,仍刻有这句诗,成为济南文化自信的象征。在宣传济南旅游、文化时,常引用此句突出其历史与人文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二、石蟠水府色苍苍 深处浑如黑虎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蟠水府》是明代诗人晏壁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凝练的意象和隐喻,描绘了一处深潭幽邃神秘的景象,并暗含对隐逸高士或世间潜能的赞颂。诗句原文——“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石蟠水府色苍苍”句中石蟠,形容岩石盘踞、蜿蜒如龙蛇之态,暗示水潭地势险峻古老。 水府,原指水神居所,此处指深潭或洞穴下的水域,赋予其神话色彩。色苍苍,描绘潭水青黑深邃的色调,营造幽冷、苍茫的氛围。整体意象,以盘曲的岩石与深碧的潭水构建出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空间,似有龙蛇潜隐其中。“深处浑如黑虎藏”句中,黑虎藏,以“黑虎”为核心隐喻,既可能指潭水深处暗影如虎形,更可引申为隐藏的非凡人物或力量。虎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威猛、隐逸,如“卧虎藏龙”,此处暗合君子隐于草泽之意。浑如,强调浑然天成、难以分辨,凸显自然与神秘力量的交融。“半夜朔风吹石裂”句中,朔风是凛冽的北风,象征外界严峻的考验或时代变迁的冲击。吹石裂:以夸张笔法表现风力之猛,暗喻沉睡的力量终将被激荡的现实唤醒。“一声清啸月无光”诗句中,清啸,指清越的长啸声,常与高人、猛虎的咆哮关联,象征潜藏者的觉醒与爆发。月无光为极写啸声的震慑力,连明月都黯然失色,暗喻隐者一旦出世,其才华足以撼动天地。整体主题与象征意义,表层描绘深潭的幽邃与黑虎的潜伏,展现自然之景的雄奇险怪。深层隐逸情,以“黑虎”喻指乱世中隐居的豪杰,呼应明代士人对“待时而动”的儒家精神的推崇。力量觉醒,通过“朔风”“清啸”的动态描写,暗示深藏不露者终将在时机成熟时展现惊天动地的能量。艺术手法,结合虚实相生的意象,如石蟠、水府、黑虎,在短小篇幅中构建出充满张力的戏剧性场景,体现明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晏壁为明代初期诗人,生平记载较少,但其诗作常以自然景物寓含人生哲理。此诗可能创作于社会动荡时期,借“黑虎藏渊”之意象,既表达对隐士风骨的敬佩,也暗含对时代变革的敏锐感知。这首诗以极简的文字勾画自然与人文,在幽暗的水府与虎啸风生的瞬间之间,完成了一次对隐伏力量的礼赞。其词意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成为一首关于潜伏、觉醒与爆发的精神寓言,展现了明代诗歌中含蓄而雄健的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清冬济南画卷开 白雪皑皑似仙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冬济南画卷开,白雪皑皑似仙境。这两句诗勾勒出一幅冬日济南的静谧瑰丽画卷,意境丰富而富有层次。首句“清冬济南画卷开”,以“清冬”定调,既点明时节,又暗示了冬日空气的澄澈凛冽。“画卷开”三字尤为精妙,将济南的冬景比作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既有空间上的辽阔感,又暗含时间流动的意境。仿佛诗人正引领观者步入一个被霜雪净化的世界,赋予静态风景以动态的叙事感。续句“白雪皑皑似仙境”,通过“皑皑”叠词强化雪景的绵延浑厚,而“似仙境”的比喻完成从现实到幻境的升华。白雪覆盖了尘世的琐碎,飞檐斗拱、枯枝石桥在雪中化作水墨笔意,趵突泉蒸腾的水雾与雪霰交织,恍若瑶台仙气。这种转化不仅美化了景致,更暗含对都市烦嚣的暂时超脱。两句双重意境建构,人文与自然的交融。雪幕中青砖黛瓦若隐若现,冻结的湖面倒映着垂柳冰挂,暗合老舍笔下“温晴济南”的独特气质。现实与理想的叠影,冰雪既是对真实景物的覆盖,也是心灵滤镜的投射。泉城在雪中既保持北方城市的骨骼,又平添江南水乡的婉约,在矛盾中达成美学统一。此幅画卷最终超越地理意义上的济南,成为心灵栖居地的象征——在料峭清寒中蕴含着天地大美,于无声处聆听着千年泉水的律动,正是中国古典美学“可游可居”理想的当代映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四、岩高日气薄 秀色如新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诗节选参考,“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独会物外趣,不知人间世。……”诗中后续“物外趣”“不知人间世”等句,正与前述清幽景致带来的超脱感形成呼应。苏辙《游泰山四首·灵岩寺》中“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二句,以简练笔触勾勒出灵岩寺的清新山色。从字面上理解,因山岩高峻,日光显得淡薄稀微;雨霁初晴的群峰苍翠欲滴,仿佛被清泉刚刚洗过一般明净。“岩高日气薄”诗句,通过视觉与触觉的通感,既写出泰山支脉的巍峨之势,岩高之意,又巧妙捕捉到高山地区日照柔和薄的光影特质,暗含诗人立身云雾缭绕之处的缥缈感。“秀色如新洗”诗句,以动态比喻将山色活化,“新洗”既可能实指雨后初晴的湿润清新,亦暗喻寺院圣洁之地的澄明境界,青翠山林在薄暮微光中流淌着生命律动。两句形成因果映照:正因山高云绕减弱了日光直射,日气薄,才使雨后的青绿显得愈发鲜活饱满,如新洗。这种对光线与色彩关系的敏锐把握,既体现宋代诗人对物理真实的观察精神,又暗含佛法涤荡尘心的禅意,与灵岩寺作为佛教圣地的氛围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五、日落天边见两峰 平临湖上出芙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顾炎武《济南二首》中“日落天边见两峰,平临湖上出芙蓉”两诗句,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济南日落时分的山水之美。诗句大意是“夕阳西沉时,遥见天边矗立着两座山峰;它们仿佛平贴湖面升起,形如出水芙蓉般清丽挺拔。”“日落天边见两峰”句中“两峰”一般认为指济南城南的千佛山,也称历山,或包括鹤山、华不注山等济南名山。登高远眺时,山影在暮色中如剪影般浮现于天际。意境是指落日余晖为山峰镶上金边,远景的苍茫与山形的巍峨形成空间张力,暗含诗人对自然永恒的观照。“平临湖上出芙蓉”句中“平临湖上”是指济南以“泉城”闻名,群山倒映湖中,有称指大明湖,形成山水相接的独特景观。句中“平”字既写山与湖的视觉平行,又暗含山势仿佛贴水而立的错觉。诗中“出芙蓉”,以“芙蓉”也称荷花,比喻山峰,既因济南有“芙蓉街”等地名关联,更以荷花出淤泥不染的意象,赋予山峦高洁灵动之气。此句或暗用李白“清水出芙蓉”之典,赞山水天然本色。整体意境与手法,诗人通过“天边峰”与“湖上芙蓉”的远近交织,构建了一幅立体山水画卷。日落时分的朦胧光线下,山、水、天融为一体,既写实又富有诗意想象。其中“见”与“出”二字动态呼应,使静景顿生跃然纸上的生命力,折射出顾炎武在明亡后漫游天下时,对故国山河的深沉眷恋与审美超越。顾炎武此诗作于明清易代之际,其山水吟咏常隐含家国之思。济南作为历史名城,其山水不仅是自然存在,更承载文化记忆。诗中“芙蓉”高洁之喻,或亦寄托诗人坚贞品节,与《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内核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六、俯仰林泉绕舍清 经年闲臣济南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曾巩《酬强几圣》中“俯仰林泉绕舍清,经年闲臣济南城”两句的意境和内涵。其一“俯仰林泉绕舍清”诗句中俯仰是指低头与抬头之间,形容身处自然时的随意姿态,暗含陶渊明“俯仰终宇宙”的悠然心境。句中“林泉绕舍清”描绘居所被山林泉石环绕,环境清幽脱俗。“清”字既写景致洁净,亦抒心境澄明。此句通过空间景物的描写,展现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生活。其二“经年闲臣济南城”诗句“经年”常年,指诗人担任齐州,今济南,知州的岁月。诗中“闲臣”暗含双关——表面指地方官政务清闲,实则流露被边缘化的无奈,曾巩时任地方官,远离京城权力中心。此句在时间维度上补充说明诗人长期身处地方仕途的境遇,闲淡中隐见感慨。两句以清丽笔触勾画济南山水之美,却暗藏复杂心绪。曾巩一方面陶醉于齐州“林泉之胜”,其《齐州杂诗序》曾详述修缮水利、建北渚亭等政绩,另一方面又因仕途滞缓而隐含失落。“闲臣”一词微妙折射出宋代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矛盾心理:既享受山水之乐,又难释政治理想未竟的遗憾。曾巩1071-1073年知齐州,其间勤政惠民,如镇压豪强、兴修水利,却始终未获重用。此诗酬答友人强几圣,名师孟,时任陕西转运判官,在吟咏山水之际,亦隐含向友人倾诉心境之意。宋代文人此类唱和诗,常在外显的田园闲趣中,包裹着对仕途沉浮的深层思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七、兹山荷峻秀 绿翠如芙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代李白的《昔我游齐都》中“兹山荷峻秀,绿翠如芙蓉”两句诗意。其一“兹山荷峻秀”是指眼前的这座山,指华不注山,位于今山东济南,承载着高峻秀美的景色。“荷”意为承载、拥有;“峻秀”形容山势高耸而秀丽。其二“绿翠如芙蓉”是指山体碧绿青翠,宛如一朵绽放的芙蓉,也称荷花。此处的“芙蓉”指水生荷花,以娇艳清丽著称,诗人借其喻山色之翠绿秀美。两句诗出自李白《昔我游齐都》组诗,一说为《游泰山六首》之异文,描绘诗人游历齐地,今山东,时登临华不注山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芙蓉”这一意象,将静态的山峦比作灵动清新的荷花,既突出山色的苍翠欲滴,又暗含对自然造化神奇的赞叹。后文“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等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向往仙隐、超脱尘世的情怀。李白以奇崛的想象打破常规,用柔美的芙蓉比喻峻山,形成刚柔相济的审美效果。这种手法既体现盛唐诗歌雄浑与清丽兼备的风格,也展现了诗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追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八、西来水窦缘王屋 南去山根接岱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顾炎武《济南其一》中的这两句诗,属于古典诗歌中描绘地理形胜的典型写法,需结合济南的地理特征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诗中“水窦”是指水道、河流的孔道,此处特指济南西部的趵突泉群或泺水,古水名,源出趵突泉,北流入济水。史料记载,济南素有“泉城”之称,地下水源丰富,古人认为其泉水与西部王屋山地下水系暗通。诗中“缘”为动词,意为“连接”“溯源”。强调水系从王屋山绵延而至。“王屋”指王屋山,位于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为《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故事发生地。古代地理观念中,王屋山被视为济水,古四渎之一的源头,《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济南的趵突泉古称“泺水”,属济水支流,故诗人借“王屋”暗喻济南泉水与济水同源。“山根”指山脉的基址或延伸部分。此处指济南南部的泰山山脉北麓。“岱宗” 即泰山。《尚书·舜典》载“东巡狩,至于岱宗”,为五岳之首。济南位于泰山北麓,地理上属泰山山系余脉。其一“西来水窦缘王屋”。济南的泉水,如趵突泉,从西方溯源,与王屋山下的济水一脉相承。此句暗合古济水伏流复出的传说,赋予泉水文化溯源的意义。其二“南去山根接岱宗”,济南南部的山势根基与泰山山脉紧密相连,点明济南与泰山的地理隶属关系。其三地理写实与文化象征。顾炎武此诗作于明末游历山东期间,两句诗以宏阔视角勾勒济南“山泉一体”的地理格局。“西水”强调泉水之灵秀,溯源王屋,暗含对济水文化的追慕。“南山”突出山势之雄浑,直连岱宗,彰显泰山文明的厚重。其四顾炎武的学术关怀。作为明清之际的经世学者,顾炎武注重山川形胜与历史地理的考证。诗中“王屋”“岱宗”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暗含对华夏文明源流的思考——济水、泰山皆为古代帝王祭祀的圣地,借此寄托对中原文化的坚守。其五济水与济南。古济水历经黄河侵夺后逐渐湮没,但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得名,诗中“水窦缘王屋”是对这一历史记忆的诗意呼应。其六泰山山脉与济南。济南的千佛山、英雄山等均属泰山余脉,故“山根接岱宗”符合实际地理构造。两句诗以凝练笔法,将济南置于“西连王屋济水,南接泰山岱宗”的宏大地理框架中,既写实景,又赋予其文化溯源的意义,体现了顾炎武融地理考据于诗学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笔者感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长春征求吉林省军区对《图片》部件的意见,回来乘坐绿皮火车主要考虑车票比高铁省钱,返回的列车在济南大明湖站下车。在绿皮车上的分分秒秒,联想到济南悠久闪光的历史文化,回忆在济南帮忙留下的点点滴滴,大明湖让笔者记忆犹新。从“大明湖”名字上讲,取得的实在是一个好。一个“明”字,便确定了它的品质和灵魂。她不是那种烟波浩渺、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泽,也不是曲径通幽、过于雕琢的园景。她只是明明地、安安然地躺在那里,像一块遗落人间的、未曾琢磨的巨大水晶,收敛了所有的光芒,只将天光云影,恬静地收纳于心。在她面前,你要说假话,她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只要你说假话就会立刻在人群中把你纠出来,让人们知道你是好人,还是小人。认真工作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就会被她划归到好人堆里,如果不做事又不干活还称自己是干事的人,就会将这种假人划归到小人堆里。大明湖清清楚楚地印在水底,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当你要耍手段和小聪明时,这湖莫非是极浅的,似乎让人感觉她什么也不是,浅到能一眼见底。可当你凝神细看,那深邃的、墨绿色的底蕴便缓缓浮现出来,告诉你它那不可测的深沉。这便是一种奇妙的和谐,极致的明澈与极致的幽深,竟能如此浑然一体。它什么都知道,却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映照着。她不像海,发怒咆哮的,大声倾诉;而是一个安静的湖,尤其她是一个明湖,是沉默的,是倾听的,心里有数,如数家珍的湖。古人常说“澄怀观道”,面对这一池明净的秋水,似乎也隐约能体会到一些其中的意思。尘世的烦扰,个人的得失,在这浩然的犹如清水明镜面前,都显得渺小且无谓了。湖水不言,却仿佛能涤荡人的心胸。那些纠结的、纷乱的思绪,像被这湖水洗过一般,渐渐地沉静下来,变得条理分明。笔者忽然想到,人们终日奔波劳碌,所求的,或许并非是外界更多的拥有,而正是内心这样一刻的“明”亮。像大明湖一样,能清晰地照见自我,能安然地容纳万物。水养着山,山护着水,这便是济南了。它没有帝京的雄浑霸气,也没有洋场的浮华喧嚣。她就像一位略有家底的文人子弟,从容地守着祖上留下的珍宝——那日夜欢歌的泉水,那明镜般的湖,那青黛色的山,以及那份从《老残游记》里一脉相承下来的、闲适安然的生活气韵。她不与你争辩什么,只是安然地、笃定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将一份水灵灵的、暖烘烘的惬意,慷慨地赠予每一个走近她的人。文稿写于2025年9月13日长春至济南大明湖列车上,美篇编辑2025年9月30日23时30分于沈阳。</p> <p class="ql-block">供稿;原沈阳军区历史资料丛书编写办公室 杨永华</p><p class="ql-block">电话;1854028899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