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 白水 刘家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038619</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章 铁马冰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转战“京通”新征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进军“京通铁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3 年 7 月,我从第四军医大学进修结业,带着刚更新的专业知识返回了卫生队。彼时,“辽西线” 铁路已于 1972 年 10 月顺利接轨通车,工地上虽还有部分连队在进行收尾作业,但大部队的重心已悄然转向新的战场 —— 卫生队早早就派出先遣队奔赴内蒙古赤峰,为 “沙通线” 铁路施工筹建营房,我们部队里管这叫 “打前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化验室里的人也渐渐少了。郝医生的去向成了个谜,是已经转业回乡,还是跟着先遣队去了赤峰?我始终没能打听清楚。门桂芳早前调去了团文艺宣传队,后来又去了鞍山卫校深造,偌大的化验室里,最后只剩下王保荣和我两个人守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 1973 年底,我终于随大部队踏上了移防沙通线的征程。记得那天,我们登上了汽车连拉运器材的解放车,一路颠簸着赶往喀左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北公营子站。在那里转乘火车抵达赤峰后,又换乘汽车,最终抵达了目的地西老府。那时的赤峰还是昭乌达盟的机关所在地,正值文革期间,内蒙古东三盟分别划归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管理,昭乌达盟虽属辽宁管辖,却仍保留着民族自治区域的建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沙通线绝非一条普通的铁路,它不仅是承担战略使命的重要战备线,更是连接华北与东北两大区域的第二条铁路交通大动脉。这条铁路最初的设计起点,定在京包铁路的沙河镇,终点则是大郑线的通辽站;后来在建设进程中,它正式更名为 “京通线”,而曾经的昭乌达盟,也在后续的行政区划调整中,重新回归内蒙古自治区的管辖范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京通铁路的设计工作,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全权负责;施工任务的承担者,则是英勇的铁道兵部队 —— 他们先后调集了第八、九、十一、十三、十四师,连同舟桥团、机械团与工程通信营共同参战,整个施工过程由铁道兵东北指挥部统一组织、统筹指挥。除此之外,铁路沿线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号召,广泛动员民工队伍,配属铁道兵部队协同施工;据统计,施工人数最多时,这支建设大军的规模达到了 20 余万人,场面极为壮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文献记载,京通铁路(北京 - 通辽)最初的名称正是 “沙通铁路”(沙河 - 通辽)。它从京包铁路的北京市昌平站出岔,一路向北蜿蜒延伸,途中经过昌平北站、滦平站、隆化站、四合永站、赤峰站、奈曼站等多个站点,最终抵达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站,与大郑铁路顺利接轨;这条铁路的正线全长 804 千米,在中途还分别与京承铁路、锦承铁路实现衔接。再加上连接京承铁路、锦承铁路的怀柔联络线,以及承(德)隆(化)支线,整个京通铁路网的总里程达到了 870 公里,仅正线沿线就设有 48 个车站,路网脉络十分密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京通铁路的线路走向充满挑战:它沿着燕山南麓穿出古北口长城,深入燕山腹地后,隧道变得极为密集;而线路东段,则纵贯内蒙古的哲里木沙漠。沿途风光与路况不断变换,时而穿越山高路险的峡谷,时而经过地广人稀的荒原。若以赤峰为分界点,京通铁路可分为两段 —— 赤峰至北京的西线,与赤峰至通辽的东线。其中,东线多为低矮丘陵地形,局部线路还纵贯科尔沁沙地;西线则要穿过崇山峻岭的燕山山脉,地质构造复杂多变,施工难度远大于东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铁九师,肩负着京通线所有内蒙古段的施工任务 —— 这段线路从内蒙古赤峰县老府公社东湾子(与河北省围场县交界之处)一直延伸到通辽,总长数百公里,沿途既要穿越燕山山脉,又要横跨哲里木沙漠。而我们四十二团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最西段的几座隧道施工,包括东湾子隧道、计代沟隧道、二道河子隧道、老府隧道等。这些隧道集中在赤峰县西老府公社境内,范围约二十公里左右;这里位于赤峰市以西 200 余公里的燕山深处,紧邻二道河子水库,附近的沿河公路更是以 “99 道弯” 闻名,路况崎岖难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卫生队的驻地,就设在最长的二道河子隧道旁边,具体位于二道河子水库管理处的院内。当时,水库管理处仅有的两栋石头到顶的大瓦房,特意腾出一栋给卫生队,用作门诊各科室的办公场所;至于其他功能区域,像病房、手术室、药库、队部、干部宿舍、士兵宿舍,还有食堂厨房及病号灶,则都是新盖起来的 —— 这些建筑,全是提前打前站的干部战士们,亲手用黄土干打垒的方式修建而成。等到我们大部队抵达时,卫生队的营区已经初具规模,门诊很快顺利开诊,病房也正式开始收治伤病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驻地距离城市和上级医院都十分遥远,当地的医疗条件又极为落后,我们在上级医院医疗队的全力支持下,主动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内外科各类诊疗项目。从外伤后的肝破裂修补术、脾切除术,到胃穿孔手术、阑尾切除术及疝气修补术等小手术,我们都能熟练完成;就连我这个刚刚转为助理军医的年轻医生,也曾经作为助手,参与过骨科截肢术。别看卫生队规模不大,常年收治的住院伤病员却有八九十人,最多时近百名;我们还多次成功抢救感染性休克等危重患者,为了应对施工中的突发情况,卫生队特意在隧道工地设立了救护站,一旦发生危险,就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治,切实保障着部队指战员的健康与安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前往当地地区医院支援,帮助救治当地患病群众;有时也会接收当地医务人员来部队学习,毫无保留地分享医疗技术。我们的这些举动,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广泛欢迎与认可,也让军民情谊在共同奋斗中愈发深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的赤峰,日子过得远比别处拮据,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捉襟见肘的医疗条件。我们驻地所在的赤峰县,地方病、传染病与常见病交织蔓延,连在全国都少见的克汀病,在这里竟有上百人罹患。姜家营子专门设了家 “克汀病防治院”,里头常年住着六七十个患者。有一回我去看望杨晔同志(他原是辽宁省卫生防疫站副站长,文革时下放至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大草原,因当地缺医少药,先被调去赤峰县西老府公社卫生院当院长,后来又升任县卫生防疫站站长,直到文革后期才回沈阳退休)正巧碰上他们给患者体检。那些病人一个个眼神呆滞、反应迟钝,正是老辈人说的 “呆小症”,这是当地缺碘导致甲状腺机能低下引发的地方病,看着实在让人揪心。我和杨晔同志就是在西老府公社卫生院相识的,那时但凡遇上重病号,卫生院总会请我们和上级部队医院的医疗队联手抢救,虽说条件有限,倒也着实解决了不少紧急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次我和宋元恒军医在村里溜达,撞见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光着屁股在地上跑。宋医生笑着上前逗他,手刚摸到孩子前胸就凝了神,赶紧叫我过去:“你看这‘猫喘’,还有心前区膨隆,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典型症状。” 所谓 “猫喘”,是触诊时手掌能摸到的细小震动感,像在猫喉部感受到的呼吸震颤那般。可当地乡亲们日子过得紧巴,许多患病孩子得不到有效治疗,小小年纪就夭折了。我们当时根本做不了这类手术,只能对着焦急的家长反复叮嘱,说这孩子得去大医院治,除此之外再无他法。那种无力回天的滋味,至今想起来都难受 —— 不知道当年那个光着屁股的小男孩,如今还好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还记着这么一件蹊跷事:某天突然接到电话,是四营还是一营的卫生所说,五十家子村有位社员腹痛难忍,怀疑是肠梗阻,正用马车往卫生队送。我们立刻忙起来,消毒器械、铺好手术台,连急诊手术的准备都做足了。可等马车颠颠巍巍赶到门诊,病人却说肚子不疼了。老乡们都笑着说:“准是路上河滩里石头多,一路颠簸把肠梗阻给颠好了!” 这话听着离奇,倒也未必没有几分可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