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日整理电脑文件,偶然翻到二十年前在丹麦和瑞典拍摄的几张照片,不禁想起那趟为期九日的旅行,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再度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5年1月12日下午四时许,经过十个小时的漫长飞行,我和同事王总终于踏上了北欧的土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迎接我们的,是老友奥利尔的夫人。她年约七旬,一头银发,面颊红润,举手投足间透着北欧人特有的从容与优雅。我们坐上她的黑色SUV轿车,沿着静谧的乡间公路行驶约二十分钟,便抵达了她位于海边渔村的家。门前,身材高大、略显富态的奥利尔早已等候多时,笑容满面地迎上来,与我们一一握手寒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奥利尔的居所坐落在离波罗的海不远的一处宁静渔村,四周绿意环抱,房屋多为两层的小型别墅,错落有致,偶有平房点缀其间。让我惊叹的是,这里竟无一户装有防盗门窗,门扉轻掩,窗台上盛开着各色鲜花,姹紫嫣红,在冬日微光中绽放出生命的热烈。放下行李后,奥利尔夫妇便兴致勃勃地领我们走向海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夕阳正缓缓沉入海平面,天边铺展着一片燃烧般的晚霞,金红交织,宛如安徒生笔下的童话梦境。一艘艘归航的小渔船扬帆破浪,剪影映在粼粼波光之上,构成一幅动人的渔舟唱晚图。码头旁,一位渔民正在出售刚捕捞上岸的海鱼。奥利尔登上船,挑了一条约五斤重的白条鱼,笑着说:“今晚的主菜就靠它了。”然而,晚餐却成了一场文化碰撞的小插曲:奥利尔夫人竟在白米饭中加了盐,鱼也只是用清水煮熟,旁边摆满各式调料,供人自行调配口味;蔬菜则一律生食,蘸酱而食。我和王总虽难适应这般清淡原始的吃法,却只能强忍不适,连连称赞“美味”“地道”,彼此相视苦笑,心中暗叹饮食文化的鸿沟之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饭后,奥利尔向壁炉里加了些木柴,然后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厚达一寸、装帧精美的书籍,郑重地递给我们。书中详尽记录了他那栋百年别墅自建成以来的历代主人,图文并茂,最后一页赫然印着他自己的名字与简介。他自豪地说,这栋房子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外观严禁改动,内部装修也须向政府申请批准方可动工。这里的每一栋别墅都是这样。言语之间,流露出对传统的敬畏与守护。当晚,我们入住别墅二楼的客房,奥利尔特意为我们铺上了两床从中国购回的鹅绒被——轻若无物,却暖如春阳,裹身即化去北欧冬夜的凛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次日清晨,晨光熹微,早餐过后,奥利尔带我们参观他在中国搜罗的收藏。客厅一角,立着一个古朴的木制厨柜,上下两层,下层高约一米,四周嵌着栅格板。他认真介绍:“这是鸡笼。”我闻言忍不住掩嘴轻笑,心中暗忖这“古董”怕是误打误撞收来的农家碗厨。院中有一尊从西安重金购得的兵马俑复制品,高约1.2米,泥胎烧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虽一眼便可辨其为仿品,但面对主人满脸的得意与珍视,我们唯有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真像!太逼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后,奥利尔亲自驾车,带我们游览丹麦几处闻名遐迩的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站是小美人鱼铜像,她伫立于朗厄利尼海滨步行道东侧浅海中,静静凝望着大海,身形纤巧,高仅1.25米,却是丹麦的灵魂象征。这座由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耗时四年(1909–1913)精心打造的青铜杰作,灵感源自安徒生那篇凄美动人的童话《海的女儿》,承载着无数人对爱情与牺牲的遐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着我们来到罗斯基勒大教堂——丹麦最具历史意义的宗教圣地之一。踏入教堂前,奥利尔轻声提醒我们摘下帽子,以示尊重。这座建筑自十五世纪起便成为丹麦王室的安息之所,三十九位国王与王后长眠于此,每一个埋于地下的墓室都静默诉说着王朝的兴衰荣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一站是阿美琳堡王宫,坐落于哥本哈根东部欧尔松海峡畔,四座洛可可风格宫殿围合成八角广场,如今仍有两座对公众开放。每日正午,卫兵换岗仪式准时上演,步伐整齐,鼓乐铿锵,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旅途中,奥利尔还向我们讲述了丹麦在二战中的特殊命运。尽管抵抗德国入侵仅持续了短短四个小时便宣布投降,但因德国允许其保留自治权,国家未遭大规模战火摧残。正因如此,丹麦得以保全元气,战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二战中伤亡最少的国家之一——仅有十二人伤亡。如今,丹麦人均GDP稳居全球前列,社会福利完善,国民幸福感极高,2023年更被评为全球第二幸福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丹麦陆地面积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安徽省的三分之一;人口不过六百万,仅为安徽的十分之一。正因地广人稀,城市中罕见高楼林立,不见立交桥纵横,街头看不到交警的身影,车辆稀少而秩序井然,驾驶员自觉守规。商店门前冷清如水,周末更是全面歇业——法律明文规定不得剥夺员工休息的权利。地铁车厢空旷宁静,乘客寥寥,没有检票员巡视,购票全凭公民自觉。然而一旦被抽查发现逃票,罚款之重足以令人铭记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月17日上午,奥利尔驱车带我们跨越国界,前往瑞典考察一家制造工厂。两国同属欧盟,边境无任何关卡阻隔。我们途经著名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全长十六公里的宏伟工程,融合了四公里海底隧道、四公里人工岛与七点八公里斜拉桥,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碧波之上,连接丹麦哥本哈根与瑞典马尔默。该工程于2000年竣工通车,堪称现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午十点,我们抵达目的地。工厂老板亲至门口迎接,引领我们步入厂区。这是一座占地约二十亩的中型工厂,布局紧凑而有序。办公楼内装潢考究,窗明几净,办公室皆采用整面落地玻璃,采光极佳。加工区内,机床全部联网运行,工人端坐电脑前精准操控,地面环氧漆面光可鉴人,洁净如镜。然而最令我瞠目的是,几乎每台机床旁都张贴着大幅彩色女明星海报——赤裸半身,姿态妖娆。王总低声笑道:“这是工人的自由,老板从不干涉。”我愕然之余,亦不禁感慨北欧文化中对个体权利的极致尊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仓储区货架整齐划一,各类备件分类存放,标签鲜亮清晰,管理井井有条;成品区产品排列有序,一尘不染,彰显严谨工艺。老板特意带我们参观员工茶歇室——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放着果汁、咖啡与牛奶三台自动饮料机,条桌上陈列着新鲜面包、蛋糕、饼干与水果。公司规定,员工每日上午与下午各有一次十五分钟茶歇时间,可自由前来补充能量,放松身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午,老板邀我们前往附近餐馆共进午餐。餐馆门前,鲜艳的中国国旗与瑞典国旗在寒风中高高飘扬。“听说今天有中国客人到来,我们特意升起两国国旗,表达最诚挚的欢迎!”老板笑着解释。这一细节让我与王总心头一热,感动不已。餐厅内拉上黑色窗帘,烛光摇曳,营造出夜晚般的静谧氛围。实行分餐制,每道菜肴均由服务员逐一呈上。酒杯小巧玲珑,仅拇指大小,斟满当地白酒。王总悄悄提醒:“这种酒讲究细品慢咽,通常分五六次饮尽。”两个多小时的午宴,菜品精致却量少,吃完竟觉意犹未尽,似饱非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幕低垂,我和王总入住一家颇具北欧风情的旅馆,合开了一间简洁素雅的标准双人房。办理入住时,前台服务员投来一丝难以掩饰的诧异目光,眼神中夹杂着好奇与不解。王总低声向我解释: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习以为常的是男女结伴而居,而两名成年男子共住一室,则往往被贴上“同性恋”的标签,因而招致隐秘的侧目与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旅馆虽朴素,却透着一种洁净质朴的美感。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的自来水清澈甘甜,可直接饮用,彰显出北欧对水质近乎苛刻的自信。然而房间内并未配备烧水设施,若想喝上一杯热茶,唯有另寻途径。于是,我们花五元在服务台购得一瓶滚烫的开水,那袅袅升腾的热气,仿佛为这异乡寒夜添了一缕温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翌日清晨,窗外景色如画。瑞典与丹麦的大地宛如孪生姐妹,风光如出一辙——公路蜿蜒于无垠绿野之间,两旁芳草萋萋,露珠闪烁;成群的牛羊马儿悠然踱步,低头啃食青草,远处木屋错落,篱笆环绕,野花点缀其间,绚烂如织。极目远眺,仿佛穿越时光,步入一幅宁静悠远的古老田园画卷,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5年1月21日,我们搭乘航班从哥本哈根启程返回北京。飞机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飞行,航程历时八小时五十分钟,竟比来时快了一个多小时。舷窗外,云海翻涌,夕阳余晖洒落机翼,恍若时光也在悄然倒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路行旅,不只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得以亲历欧洲国度的风土人情,感受其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在细微处体味文化的多样性,其所见所闻成为岁月中不可磨灭的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