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朝天门广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长江滨江路。毗邻渝中区的东北部,渝中半岛的顶端,这里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汇流处,站在广场中,两江三地的景色尽收眼底。广场的前端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汇合;东面是江北区宏伟的重庆大剧院,西面是南岸区灯火辉煌的南滨路。广场还是当地市民的休闲场所,天气晴朗时,有不少人在这里放风筝。</p><p class="ql-block"> 朝天门广场,距渝中半岛尖端,扼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喉,碧绿江水与褐黄江流激荡成“鸳鸯锅”奇观,蔚为壮观。广场以“零公里”标志为核,现代光影与古渡遗迹交融,来福士“朝天杨帆”摩天楼群倒映江面,构成科幻感十足的立体天际线。夜幕降临,无人机秀与游船霓虹点亮山城,登高俯瞰,两江四岸灯火如星河倾泻,魔幻与烟火并存,是解码重庆“江湖气”与“国际范”的必访地标。</p><p class="ql-block"> 朝天门历史悠久,是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一,承载着重庆城2300多年的历史记忆,原为老重庆规模较大的一座城门,称为“古渝雄关”,是古代重庆地方官吏迎接皇帝圣旨的地方,1927年城门被拆除。如今当地政府准备把这里打造成“新重庆”的标志之一,具有国际时尚性的区域。让我们期待这一美景早日实现。</p> <p class="ql-block"> 朝天门码头:重庆的江河记忆与航运脉搏。在重庆的江河叙事里,朝天门码头是绕不开的篇章。它扼守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曾是“扼两江之要冲,为重庆之门户”的水运枢纽,每一块石阶、每一声汽笛,都镌刻着这座城市与江河共生的岁月。早年间的朝天门码头,是重庆的“水上门户”。那时没有宽阔的公路,没有便捷的铁路,码头上挤满了搬运货物的“棒棒军”,他们肩扛扁担,踩着湿滑的石阶,将布匹、粮食、山货从船上运到城里,又把重庆的特产送往远方。江面上,木船、轮船来来往往,汽笛声此起彼伏,码头上的茶馆、饭馆人声鼎沸,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歇脚,让码头成了重庆最热闹、最具烟火气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朝天门码头,它也是重庆的“历史见证者”。抗战时期,大量物资通过朝天门码头运入重庆,支撑着后方的抗战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码头迎来了航运的黄金时代,万吨级货轮在此停靠,将重庆的工业产品运往长江沿线城市,也把各地的商品带回山城。那时的朝天门码头,不仅是物流的节点,更是重庆人走向外界的起点,多少人从这里登船,去上海、去武汉,开启人生的新旅程。</p><p class="ql-block"> 朝天门码头,如今早已褪去了往日“肩挑背扛”的忙碌,却依然保留着江河赋予的活力。码头上不再是堆积的货物,而是等待登船游览两江的游客;江面上,观光游船取代了旧时的货轮,载着人们欣赏“两江交汇、清浊分明”的奇观,看洪崖洞的吊脚楼倒映在江面,听江风讲述码头的过往。旁边的来福士广场拔地而起,“朝天扬帆”的造型与码头的江景相映成趣,古老的码头与现代的建筑碰撞出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重庆的雾,从不是单调的白。它像极了川剧里的变脸,清晨时带着三分朦胧的水汽,轻轻漫过嘉陵江的江面,将远处的跨江大桥晕成一道淡灰色的剪影,只余下桥灯在雾中晕开点点暖黄,像夜未眠的星子。雾会顺着石阶往上爬,钻进解放碑旁的老巷。青石板路被雾浸得发亮,转角处火锅店飘出的牛油香,裹着雾气钻进鼻腔,竟比平日里多了几分缠绵。吊脚楼的木窗半开着,雾在窗棂间绕了绕,便将屋内的灯光揉成一片温柔的光晕,让人疑心下一秒就会有穿旗袍的女子,踩着雾色缓缓走来。</p> <p class="ql-block"> 待雾稍散些,长江与嘉陵江的轮廓才渐渐清晰。两江交汇处,雾与水轻轻相拥,分不清哪是江波,哪是雾霭。游轮鸣着汽笛驶过,船身切开薄雾,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水痕,仿佛是雾写给江水的短诗。南山的树在雾中若隐若现,墨绿的枝叶间漏下几缕阳光,落在江面,成了碎金般的点缀。重庆的雾,从不是阻碍。它是这座山城的纱,是江水的魂,把钢筋水泥的硬朗,酿成了水墨丹青的柔情。走在雾里的重庆,连呼吸都带着诗意,仿佛每一步,都踩进了一幅流动的画卷里。</p> <p class="ql-block"> 若说重庆是座立体魔幻的山城,那洪崖洞便是镶嵌在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依山而建、临江而居,用吊脚楼的古朴形态,装下了山城重庆的烟火气与浪漫感。白天的洪崖洞,是藏在城市弄堂里的“老重庆”。青灰色的木质吊脚楼层层叠叠,顺着陡峭的岩壁向上延伸,11层楼的建筑无需电梯,走在依山而建的步道上,能看见窗台上挂着的红灯笼、拐角处卖山城小汤圆的老店。微凤轻拂带来丝丝凉意,站在底层滨江路,抬头望不见顶;爬到顶层解放碑,低头又能看见江水潺潺,耳闻汽笛声声。这种“楼上是街、楼下是江”的奇观,正是山城独有的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 洪崖洞, 当夜色降临,洪崖洞便换了模样。数千盏灯笼与暖黄色的灯光同时亮起,吊脚楼的轮廓被勾勒得格外入画,层层叠叠的灯火倒映在嘉陵江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晃动。此时站在千厮门大桥上远眺,洪崖洞像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城堡,让人突发奇想。走在灯火璀璨的楼层里,一边是热闹的商铺、火锅店传来的香气,一边是江风拂面、对岸重庆大剧院的灯火交相辉映,烟火气与浪漫感在此刻完美交融。洪崖洞,有人说是“网红”,但只有去过才会知道,它不仅是镜头里的美景。更藏着重庆人“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生活理念,也装着每个游客对山城的浪漫想象。无论是白天寻一份老重庆的宁静,还是夜晚赴一场灯火的盛宴,洪崖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重庆浪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江水相拥东流的壮阔景致,历来是这座“山水之城”的灵魂印记。而如今,重庆来福士广场如一艘巨型“帆船”矗立江畔,以现代建筑的锋芒与城市历史的底蕴对话,成为重庆新的城市封面。来福士广场的设计堪称建筑与地理的完美融合。由著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操刀,其核心的“水晶连廊”横跨四座塔楼之巅,长度超300米,如同架在云端的“空中花园”。站在连廊的观景台,两江交汇的“夹马水”奇观尽收眼底——长江的浑黄与嘉陵江的碧绿界限分明,游船穿梭其间,远处的洪崖洞吊脚楼群与解放碑商圈遥相呼应,山城的立体层次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来福士广场,它所在的朝天门,曾是重庆重要的水陆码头,见证过商船云集、纤夫号子回荡的繁华岁月。如今,来福士广场以现代的姿态延续着这片土地的“门户”使命——它既是重庆面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也让本地人的记忆有了新的寄托。傍晚时分,霞光万道,夕阳为“帆船”造型的塔楼镀上金边,江风拂过连廊,过往与当下在此交融,勾勒出重庆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从码头到地标,从历史到未来,重庆来福士广场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重庆城市精神的缩影。在山水之间生长,在传统与现代中前行,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次新生。</p> <p class="ql-block"> 朝天门广场,两江吹来的江风,总会先一步撞进怀里,带着嘉陵江的清润与长江的浩荡。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仍能接住两江交汇时那道清晰的“泾渭线”一边是嘉陵江的碧透,一边是长江的浑黄,像两条巨龙在此执手,翻涌着奔向远方。不远处的来福士大厦拔地而起,玻璃幕墙映着江波与云影,却没遮住老码头的痕迹。偶有货轮鸣着汽笛缓缓驶过,汽笛声里藏着朝天门过往的繁忙:曾经这里是商船云集的水上门户,纤夫的号子、商贩的吆喝,都曾随着江潮漫进山城的街巷。如今号子声远了,换成了游人的笑语,孩子们追着江风跑,手里的风筝线牵着蓝天,也牵着重庆人对这片江滩的偏爱。</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江面便成了碎金铺就的路。两江四岸的灯光次第亮起,将江水染成流动的琥珀。此时凭栏远眺,才懂得朝天门的“朝”字有多贴切。它朝的是江水东流,朝的是岁月变迁,朝的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好希望,更朝的是每个驻足者心中,那片与江河共生的温柔。如今的朝天门,早已不是旧时仅靠舟楫往来的码头。来福士广场的“朝天扬帆”造型拔地而起,与广场的江景相得益彰,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但无论城市如何变迁,朝天门始终守着两江交汇的初心,像一颗镶嵌在重庆江畔的明珠,既照亮着城市的过往,也指引着未来的航向。如果你喜欢重庆两江交汇的奇异景观,喜欢山城重庆的步道,喜欢重庆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来这里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山水之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