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石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为祖国母亲庆生的庄严时刻。晨光初绽,我伫立窗前,心潮起伏,仿佛听见了时光深处的回响。城市尚在薄雾中酣眠,凉意轻拂面颊,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静谧的期待。当第一缕阳光刺破天际,洒落大地,我忽然明白——这光,不仅照亮了今日的山河,更连接着她曾历经沧桑的昨天,与正徐徐展开的璀璨明天。那一刻,仿佛历史的书页在晨风中轻轻翻动,祖国正步入一个崭新的章节。</p> <p class="ql-block">日历悄然翻至十月的开端。我轻抚耳际斑白的鬓发,七十余载光阴如溪流般在掌心滑过——我生于1952年,虽非与共和国同龄,却实实在在与她同呼吸、共命运。我的一生,早已与祖国的脉搏同频共振。那些年月里的悲欢离合、起伏跌宕,皆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映照出一个民族从觉醒到奋起的壮阔征程。</p> <p class="ql-block">童年记忆里,总飘着灶台边的烟火气。父亲在锦州铁路局做电工,每日揣着铝饭盒匆匆出门,饭盒上“劳动光荣”四个字早已磨得发亮;母亲是铁路医院的护士,常在深夜仍伏案忙碌;祖母则在昏黄的15瓦灯下,一针一线将旧衣改小,穿在我和弟弟身上。粮本上的定量、过年才有的花布、巷口“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构成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生活图景。大人们常说:“要帮国家搞建设。”那时我不懂深意,却记得教室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记得每周一升旗时,红领巾在胸前飘扬的重量——那是我心中最初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十六岁那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将我卷至锦西金星公社史家大队。田埂上的泥泞曾深陷我的胶鞋,夏日骄阳晒脱肩头的皮,寒冬里在冰河上凿洞取水,手指冻得通红如萝卜。可每当夜幕降临,煤油灯下,我们围坐听队长讲述公社新规划,收音机里传来《农业学大寨》《红旗渠》的激昂旋律,心中便燃起一团火——我们在泥土中耕耘,国家在艰难中扎根。这苦,是为未来铺路;这青春,虽在荒野,却从未虚度。如今回望,那段岁月,竟成了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1971年10月,村中老大爷拍着我的肩说:“小金子,你接受再教育合格了,大伙儿都同意你回城!”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我被分配到市卫生局,成为救护站首位救护车驾驶员。那一年,我穿上人生第一件涤纶衬衫,用三年知青岁月攒下的钱,家里为我添置了“永久”牌自行车和“英格”牌手表。日子仿佛被注入了加速度:黑白电视机从9寸换到21寸,二手洗衣机进了家门,两间平房成了单位分配的安居之所,自来水通进厨房,后来又搬进带阳台的单元楼,电话装上了,蜂窝煤换成了管道煤气,冬天再也不用天不亮就生炉子。每一次变迁,都像是一枚时代的印记,刻在生活的肌理中——我深知,国家的脚步稳了,百姓的日子才真正踏实了。</p> <p class="ql-block">今年九月三日,我与老伴早早摆好小桌,沏上热茶,守在电视机前。当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阅兵式拉开帷幕,国歌奏响的刹那,我情不自禁站起身来。看着受阅将士步伐铿锵地走过天安门,新型战机划破长空,屏幕上“强国强军”四字熠熠生辉,眼眶不由湿润。老伴默默递来纸巾,我们相视无言。这一代人最懂,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今日的巍然屹立,背后是多少人咬牙坚持、默默奉献的岁月。这盛世,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中间1952年出生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退休,生活从容而安宁。清晨去白楼早市挑几把鲜菜,上午在家读书写字,午间小憩片刻,下午踱步东湖公园,看柳影婆娑,听鸟鸣婉转。偶与老友对坐,温一壶酒,话一段旧事。阳台几盆君子兰静静绽放,阳光洒在花瓣上,温柔如初。养老金按时到账,社区医院就在楼下,公交刷老年卡畅通无阻,手机里还能跟着直播学做新菜。这些细碎的日常,看似平凡,却是祖国给予我们最深沉的馈赠——那是历经风雨后的安稳,是时代进步中最温暖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下乡时,十六周岁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左上角,下乡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祖国母亲的生日,我轻轻打开家中那只旧木盒。泛黄的照片静静躺着,记录着一家人的悲欢与足迹;粮本、知青证、学历证书、退休证,整整齐齐叠放其中。它们不只是物件,更是我走过的路,是祖国前行的辙印。我未曾亲历她诞生的那一刻,却有幸陪她走过七十多年的风霜雨雪、崛起与荣光。这份“与国同代”的缘分,是我一生最珍贵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与国同代的岁月里,我见证她从贫弱中起步,于困顿中奋起,终至今日的锦绣山河、国泰民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最朴素也最深情的告白:谢谢你,祖国!愿你山河无恙,岁岁年年,长安常安。我爱你,祖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