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1996年春游大坝水库师生行

杜茂

<p class="ql-block">  弥渡红岩镇水茂坪境内的大坝水库,其水源源自红河水系,正出自高程2482米的水磨箐无名山峰。山间溪流蜿蜒而下,经白龙潭、五里坡、大营等地,最终汇入水库,如同一条隐秘的银带,滋养出一方澄澈。这座水库始建于1954年,由主坝、副坝、主坝输水涵洞、副坝输水隧洞及溢洪道等结构共同构成,主坝高达36.8米,坝顶长149.6米、宽7米,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矗立在群山之间。岁月流转中,水库历经多次建设与扩建,库容渐增,效益日显,为当地农业灌溉与生态涵养立下汗马功劳。2015年,总投资约1.5亿元的巴冲箐水库建成,与大坝水库相连,形成了一对“双胞胎”水库,总库容跃升至900余万立方米。如今的两库,早已是风光旖旎之地:青山环伺,林木葱茏,澄澈的水面倒映着峰峦与云影,宛如铺开的山水长卷;坝埂及四周山坡上,绿草如茵,青松苍翠,成了游人寻幽休憩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而在1996年4月,我尚在铁柱完小任教,一段关于大坝水库的旧忆,至今仍清晰如昨。那天早上,十一点刚过了饭点,学校便组织师生出游——除一二年级的孩童留校外,其余人分乘几辆方向盘拖拉机,经县城后沿东边柏油路,往红岩乡的大坝水库去。彼时的路远不如如今平坦,拖拉机行驶在土路上,车轮碾过坑洼,车身便剧烈颠簸起来,师生们反倒生出几分“坐飞机”般的新奇与惊呼;春风里裹着尘土,扑在脸上,让人忍不住眯起眼,嘴上小声“抱怨”着天气,目光却被路边村子房前屋后的桃花勾住——那抹艳红在尘土里格外鲜活,引得众人一阵惊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和学生分坐不同型号的拖拉机,“突!突!突突……”的引擎声一路相伴,从红岩巴冲村缓缓往山上行。山路七弯八拐,像条缠绕在山间的绸带。行至某处,风里忽然飘来阵阵香气,似玫瑰般馥郁,原是路边一丛丛刺巴花在盛放;转过一道弯,又有白蝶似的苦刺花闯入眼帘,素净又热闹。约莫一个钟头后,大坝水库终于出现在眼前,司机们将拖拉机稳稳停在坝埂旁的土场上,师生们依次从车厢里跳下来,脚下的土路靠着山边,边坡上生着几丛灌木丛,洁白的刺巴花、苦刺花、火棘花缀在枝叶间,像是给山路系上了碎花围裙。更让孩子们雀跃的是,几丛毛绒绒的枝叶间,挂着一串串黄色的小果子,像迷你草莓般诱人——那是黄泡,馋嘴的学生偷偷溜过去摘几颗,酸甜的果浆在舌尖化开,恰好解了一路的干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大坝往下走,来到水库底一处暂时没水的塘边,一座小小的桃花岛孤零零立在中间。绕到小岛东侧的U型库塘边,清粼粼的库水向着两条山箐延伸开去,弯弯绕绕的水面将中间的山峰淹没大半,露出水面的部分,便成了几座相连的小岛,像是散落在碧盘中的翡翠。水库两岸,群山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小岛上森林密布,绿意浓得化不开,清悠悠的水面将这绿原原本本倒映下来,让整座水库都浸在一片清幽里。春风拂过水面,带着水汽的凉意,轻轻抚过我们因登山而发烫的脸颊,热汗渐渐消了。水面上,燕子时不时斜掠而过,水鸟悠闲地游弋,尾尖划过水面,激起一圈圈细碎的微波,慢慢荡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水库边的山坡草坪上,是另一番生动景象:牛儿低着头啃着青草,羊儿在草丛里蹦跳,一条黄狗蹲在戴草帽的牛倌身旁,时不时抬头张望,像是在看管着牛羊。牛倌坐在石头上,“叭嗒叭嗒”抽着旱烟,青色的烟圈慢悠悠升起,又渐渐散在风里,与山间的雾气融在一起。靠近水库闸口的地方,停着两艘带桨的小船,那是水库管理员巡查水文、水情和养殖鱼类用的。见了小船,学生们眼睛都亮了,纷纷吵着想出钱让管理员带他们划到小岛上去,可老师们哪敢冒险组织,只能让几个孩子轮流坐到拴着绳子的船里,体验片刻便扶上岸来。</p> <p class="ql-block">  不能乘船,师生们便沿着坝埂、岸边的山路和水边随意走动观光。游得累了,口渴了,有的学生又去寻黄泡,有的则跑到流入库区的小溪边,掬一捧清冽的溪水喝。约莫游玩了一个钟头,大家返回停车处休息,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带的干粮,坐在土场上分享。歇着时,我细细打量这座水库:它原是在水茂村附近几条山箐的溪水汇合处,于窄口修筑大坝而成,淹没的区域正是那几条山箐,两条山箐间相近的山峰,被库水漫过箐底后,露出的山头便成了如今的小岛,这般巧思与自然的融合,让人不禁赞叹。</p> <p class="ql-block">  休息了20分钟,我们再次登上拖拉机,循着原路返回学校。到了学校,清点完学生人数,确认一个不少,便让孩子们各自回家。那日的风、那日的花、那日清粼粼的水与酸甜的黄泡,连同拖拉机“突突”的声响,都一并留在了1996年的春天里,成了记忆里一帧鲜活的旧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