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翻开贠文贤老师的长篇小说《大粱村》,仿佛不是捧起一本小说,而是推开了一扇通往黄土高原深处的木门。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刻意的戏剧冲突,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大梁村的风、土地的厚重与村民的烟火气,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故事,一开篇便将人拽进了中国乡村半个世纪的变迁里,让人忍不住想循着文字,去触摸那些鲜活又坚韧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当我翻到《大梁村》的最后一页时,仿佛于白鹿原的褶皱里看见中国乡村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贠文贤老师的长篇小说《大梁村》以白鹿原为底色,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编织出关中农村的变迁图景。这部接续《白鹿原》精神的作品,不仅让读者窥见乡村的沧桑过往,更在以于刚乾为代表的人物群像中,读懂奋斗的本质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于刚乾的成长轨迹堪称奋斗者的缩影。从带领青年突击队抗旱打井的青涩少年,到总结生产经验在全公社推广的骨干,再到后来坚守为民立场的基层管理者,直到县委书记的岗位上,他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他身上的"聪明、智慧、坚毅、理性",不是脱离土地的空想,而是扎根现实的创造——在粮食紧缺时为增产绞尽脑汁,在改革浪潮中为发展探寻路径,在利益诱惑前坚守廉洁本心。这种奋斗从不张扬,却如白鹿原的土壤般扎实,印证了"改变命运的力量,永远藏在脚踏实地的行动里"。</p><p class="ql-block"> 于刚乾的奋斗启示,更折射在两代人的精神传承中。老一辈于恭让"一辈子不沾别人一分钱"的倔强,席广田忍饥挨饿换麦种的坚守,为奋斗注入了"公而忘私"的底色;而于刚乾这代人则用创新思维突破局限,将传统韧性与现代意识结合,证明奋斗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重复。即便面对新旧观念的冲突、现实困境的阻挠,他们始终以"明天会好起来"的信念前行,这种在逆境中生长的力量,正是乡村生命力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大梁村》的动人之处,在于它让奋斗变得可感可触——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抗旱时滴落的汗珠,是田埂上丈量的脚步,是为民办实事时坚定的眼神。于刚乾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奋斗从来不是孤立的冲锋,它与土地相连、与时代同频、与人心相通。在这部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里,每一个为生活拼搏、为集体付出的身影,都在诉说着最朴素的真理:平凡的坚守,终将成就不凡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贠文贤,蓝田县白鹿原人。先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中央党校西北分校研究生班学习。曾任陕西省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陕西省总工会副巡视员,研究室主任等。退休后,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目前亦是白鹿原文学院驻院作家、顾问团顾问。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