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DAY1:2025 年9月30日,合肥~阜阳颍州西湖~太和尚爵假日酒店。当日消费230元。</p> <p class="ql-block"> 早7时出发,自驾前往阜阳颍州西湖景区。</p> <p class="ql-block"> 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市城西9公里处,是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颍州西湖景区总体策划7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24.32平方公里,湖面5.74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集生态湿地旅游、休闲度假、会议餐饮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主要由宋潮市集、宋潮乐园、涵春圃、兰园、怡园、撷芳园、飞盖桥、苏堤、碧波琉璃、清涟阁等景点组成。另由与景区相比邻的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国家湿地公园。 颍州西湖曾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湖。</p> <p class="ql-block"> 从宋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宋代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知颍州,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北宋欧阳修写《采桑子》十三首,连用十个“好”字赞美颖州西湖。苏轼曾有数十篇赞美颖州西湖的诗词,留下了“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这些盛赞颍州西湖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盛名的颍州西湖,始于周,兴于唐,盛于宋,曾与杭州西湖、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西湖。但是后来由于黄河泛滥,西湖湖面在清嘉庆后逐渐淤塞,最终被泥沙填平,昔日美景,已不复存在。现存的颍州西湖景区是根据历史于2018年之后新建的,目前,景区的绿化还留有新建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颍州西湖,按照“东娱乐”、“西休闲”、“中观光”的格局,打造“三圈”、“八区”,形成“一湖连两河,一脉生两翼”的景区结构,努力把颍州西湖打造成为以历史文化为核心、以现代娱乐、休闲、度假为重点、集生态湿地观光旅游、会议餐饮为主题的文化之湖、娱乐西湖、休闲之湖和生态之湖。</p> <p class="ql-block"> (一)南牌楼</p> <p class="ql-block"> (二)春深桥</p><p class="ql-block">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退居颍州,极喜爱西湖美景,写下十三首《采桑子》。桥名取自《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诗云:“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p> <p class="ql-block"> (三)画桥</p><p class="ql-block"> 画桥附近游览步道旁展示着阜阳的名优地方工艺特产。</p> <p class="ql-block"> 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宋朝国子监直讲刘攽至颍州往依欧阳修,多次写诗表达想在颍州西湖隐居的愿望。宋刘攮《西湖独行》云:</p><p class="ql-block"> 画桥朱阁水东西,</p><p class="ql-block"> 柳带花梢耸复低;</p><p class="ql-block"> 欲上扁舟还借问,</p><p class="ql-block"> 此中还有晋人迷。</p> <p class="ql-block"> 1.画桥码头</p> <p class="ql-block"> 2.界首彩陶烧制国家级技艺</p><p class="ql-block"> 界首彩陶,又名三彩刻花陶,最早发现于唐代民窑遗址,制作工艺上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吸收了中原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源远流长,自成一家。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考古发掘中,就出土了大量界首三彩陶片,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也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画陶。有关界首彩陶的诞生,传说扑朔迷离,但每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的诞生,都会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有关。2006年5月,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3.临泉毛笔制作省级技艺</p><p class="ql-block"> 临泉毛笔,因产于安徽临泉县的谭棚镇而得名,历史悠久,古称“蒙笔“”。相传,最早期毛笔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当地有蒙将军祠遗迹,为供奉“笔祖”之所。临泉毛笔的主产地临泉县谭棚镇,以“谭笔”驰名。谭笔有工艺先进、毛纯耐用、刚柔并济等特点,驰誉书画界,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优秀产品。1992年党的十四大期间,一支精心制作的九龙笔被安徽代表团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同志,这支笔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95年春,华国锋同志饶有兴致地挥“谭笔”写下了“国宝”二字,该墨宝现存临泉文德堂笔庄。同时,临泉毛笔还赠送给了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以及来访的有关国家、地区领导人,受到广泛欢迎,留下了美好的记忆。2008年12月,临泉毛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4.阜南黄岗国家级柳编</p><p class="ql-block"> 黄岗柳编历史久远,所用原材料杞柳的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有500多年。淮河杞柳质地十分独特,经过加工,柳条变得柔软,易弯难折,粗细匀称,色泽高雅。民间手工艺人在编织的过程,摸索出了一套传统技巧,后人因材施技、不断改进工艺,从而生产出更贴近群众生活的实用美观器物。1978年,黄岗柳编参加首届广交会一炮打响,引起了国内外客商的关注,受到广泛青睐。阜南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5月,黄岗柳编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5.杜氏刻铜(国家级) </p><p class="ql-block"> 杜氏刻铜创始于民国年间,创始人为杜星景先生,祖籍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晚清时期,杜星景在京城学习刻铜技艺,师从刻铜大师陈寅生先生,深得其法。此后,杜氏刻铜第二代传承人杜鸿年在传承陈寅生刻铜工艺基础上加以变革创新,将版画技法融人刻铜工艺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刻铜工艺技术。</p><p class="ql-block"> 追溯刻铜工艺,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錾铜艺术,杜氏刻铜就是继承发展了这一古老工艺,是传统錾铜艺术的再现与艺术创新。2014年11月,杜氏刻铜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6.阜阳剪纸(国家级) </p><p class="ql-block"> 剪纸,俗称“剪花”或“铰花子”,最早属于一种民间纯乡土手工造型艺术。阜阳剪纸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与全国各地剪纸相比,阜阳剪纸地域特色鲜明:在刀法上,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在造型上,不甚追求物象的实,更注重神态写意,注重物象影廓线的起伏跌宕变化,大胆夸张,构思巧妙,简洁拙朴。</p><p class="ql-block"> 阜阳剪纸栩栩如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颍州区被授予"剪纸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如今阜阳剪纸已成为阜阳市重要的文化名片,承载着“大美阜阳”的声誉,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8年6月,阜阳剪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7.拓印技艺 </p><p class="ql-block"> 拓印是对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面的手工复制品,其方法是将一张纸紧紧覆盖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传统的拓印材料是宣纸和一种叫拓印蜡的块状黑色材料,特别是在拓印细弱的线条时,更宜用另一种方法,即用一种粉状石墨加油达到一定的干硬度,再用敷墨具施于纸上。拓印更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p> <p class="ql-block"> (五)西湖集市</p> <p class="ql-block"> (六)苏堤</p><p class="ql-block"> 苏堤,宋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苏轼任颍州知州。这年秋天,颍州久旱不雨,苏轼听说本地张龙公神祠极为灵验,于是斋戒沐浴,作祈雨文,并派儿子苏迨和陈师道前往祈祷、迎龙骨。几天之后,果然下了一场雨雪。欣喜之余,苏轼认为自助方得天助,充分利用颖水与西湖的资源,根本的工作还是要搞好农田水利。于是“奏乞罢黄河夫万人,开本州沟,从之。以余力作三闸,通焦陂水,浚西湖”。</p> <p class="ql-block"> 但工程尚未结束,他便改知扬州,只好把工程交给赵德麟督办。翌年三月湖成,苏轼为之写下“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为纪念苏轼,后人将大堤命名为“苏堤”。</p> <p class="ql-block"> 1.玉楼渡</p> <p class="ql-block"> 2.清颍亭</p><p class="ql-block"> 宋庆历四年1044年,晏殊出任颍州知州,尝优游于西湖之上,舒徐颍水之滨,作亭城阴,以自颐息,俯瞰颍水,故曰“清颖亭”。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苏辙至颍州一同看望致仕后的恩师欧阳修。与恩师欢聚二十余日后,兄弟终须分手。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在颍州西湖清颖亭附近的船上共度良宵,吟诗话别,苏轼诗云:</p><p class="ql-block"> 征帆挂西风,</p><p class="ql-block"> 别泪滴清颖。</p> <p class="ql-block"> 3.临波踏堤</p><p class="ql-block"> 临波踏堤景点紧邻西湖南入口,游客可漫步于堤,临湖践砂,感受水岸带来的自然野趣,赏花,戏水,体验欧阳修“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的诗词意境。</p> <p class="ql-block"> 4.泛舟听琴</p><p class="ql-block"> 宋元枯六年1091年,苏轼任颖州知州。九月十五日的月圆之夜,适逢他多年的挚友、音乐家崔闲来访,苏轼邀请赵令畤和陈师道一同泛舟西湖。</p> <p class="ql-block"> 风清月白之夜,行舟之上,苏轼拿出珍藏的唐代雷琴,请崔闲弹唱《醉翁吟》,怀念恩师欧阳修。美妙的琴声如高山流水,余音绕梁,苏轼即兴作诗《颍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一首》。</p> <p class="ql-block"> 5.柳浪湖光</p><p class="ql-block"> 柳浪湖光景点位于苏堤观湖区,游人可于柳绿桃红的苏堤上感受颍州西湖波光映人的美丽风光,品味“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之意境。</p> <p class="ql-block"> 6.溢彩撷芳 -撷芳园</p><p class="ql-block"> 撷芳园,呈孤岛状,水系丰富。岛、湾、桥、自然石径,起伏变化,形态妖娆。园中桃李繁华,遍植牡丹、荷、菊等花卉,四季争妍,溢彩撷芳。苏颂、梅尧臣分别苏颂作诗《和梁鉴判颍州西湖十三题.撷芳亭》赞曰:</p><p class="ql-block"> 春来何处最花繁?</p><p class="ql-block"> 湖水西头百亩园。</p><p class="ql-block"> 无限游人折红蕊,</p><p class="ql-block"> 可怜桃李自无言。</p> <p class="ql-block"> 今日始见菊,虽未见全开。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宋梅尧臣《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曰:</p><p class="ql-block"> 今日始见菊,</p><p class="ql-block"> 虽未见全开。</p><p class="ql-block"> 犹胜昔无酒,</p><p class="ql-block"> 持望白衣来。</p> <p class="ql-block"> 园区景点有 撷芳亭、明月识翁轩、月石屏亭、咏菊斋、探菊亭、百花亭、落英亭等。</p> <p class="ql-block"> (1)清境桥</p> <p class="ql-block"> (2)咏菊斋</p><p class="ql-block">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晏殊知颖州。八月,梅尧臣自汴州乘舟取道颍州回许州,九月抵颍颖州。两人相谈甚欢,于撷芳园会饮,品酒赏菊,谈诗论文。</p> <p class="ql-block"> 宋熙宁四年九月1071年,苏轼携弟苏辙至颍州,拜见恩师欧阳修,面对草木染霜、荷菊争艳的美景,难掩满怀豪情,赋《陪欧阳公宴西湖》诗云:</p><p class="ql-block"> 酒行乐作有人多,</p><p class="ql-block"> 争观窃语谁能呵?</p><p class="ql-block"> 湖边草木新着霜,</p><p class="ql-block"> 芙蓉晚菊争煌煌。</p> <p class="ql-block"> (3)月石屏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明月识翁轩</p><p class="ql-block"> 北宋熙宁四年九月1071年,苏轼、苏辙至颍州,拜见恩师欧阳修。欧公盛邀兄弟二人游赏颍州西湖,饮酒赋诗。苏轼《陪欧阳公宴西湖》云:“谓公方壮须似雪, 谓公已老光浮颊。……不辞歌诗劝公饮,坐无桓伊能抚筝。表达了对恩师的敬爱之情。两代文宗在颍州西湖雅集宴会二十余天,留下诸多佳话,乃北宋文坛一大盛事。</p> <p class="ql-block"> (5)撷芳亭</p><p class="ql-block"> 撷芳亭原为宋代建筑。北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欧阳修曾在颖州西湖遇一红颜知己,离别时相约他年再聚。皇佑元年的1049年,欧公任颍州知州期间赏游西湖,寻访当年那位歌妓时,却无人知其下落,不胜惆怅,留诗撷芳亭云:</p><p class="ql-block"> 柳絮已将春去远,</p><p class="ql-block"> 海棠应恨我来迟。</p> <p class="ql-block"> (6)漫赋桥</p> <p class="ql-block"> (7)百花谷</p><p class="ql-block"> 百花谷,取景于欧阳修《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在岸坡高大乔木浓荫掩映下,百花绽放,蝶乱蜂喧,尽显繁花溪谷的幽静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 (8)落英亭</p> <p class="ql-block"> 7.飞盖桥</p><p class="ql-block"> 飞盖桥,为欧阳修知颖时1049年所建。曲桥朱栏,车马行人,与画舫游艇、湖堤芬芳美景融为一幅古典画卷。欧阳修诗曰:“鸣驺入远树,飞盖渡长桥”。词曰:</p><p class="ql-block"> 何人解赏西湖好,</p><p class="ql-block"> 佳景无时。</p><p class="ql-block"> 飞盖相追,</p><p class="ql-block"> 贪向花间醉玉后。</p> <p class="ql-block"> 8.曲堤观荷</p><p class="ql-block"> 曲堤观荷景点内遍植荷花,重现当年颍州西湖 “千顷芙蓉盖水平”的盛景。游人近距离享受荷花带来的芬芳气息和西湖美景,亦可从苏堤通往铁佛寺,感受禅意深深的悠远境界。</p> <p class="ql-block"> 9.锦华相连</p><p class="ql-block"> 蜿蜒连绵的“岛链”为此区核心特色,岸边繁盛茂密的香樟,结合内湖水域空间形态,形成蜿蜒而富有变化的岛链,北部水岸樱花,东部临湖杜鹃,营造出花湖相依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10.依波观云</p><p class="ql-block"> 倚波观云,观湖小驻休憩场地,踏着自然朴实的石阶、石径,漫步于树林与水岸,凭栏望湖,天色空朦,秀水碧丽,可尽享欧阳修“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诗词画境。</p> <p class="ql-block"> 11.湖亭</p><p class="ql-block"> 湖亭为唐式建筑。亭中远眺,渺 渺平湖,碧波荡漾,画舫悠悠,赏心悦目,为观湖之理想景点。</p> <p class="ql-block"> (七)水云清洲</p> <p class="ql-block"> (八)兰园</p><p class="ql-block"> 兰园为唐式建筑,由中国工程院张锦秋院士领衔设计。据《颍州府志》记载,西湖东南隅有一建筑群,三面临水,舍宇高低相间,飞檐如翼,主门两侧为红墙,端庄大方;院内怪石嶙峋,有古松数株,内清外幽,中间是高大的兰堂。兰堂四周有廊、开西窗、北窗,可以观览西湖,感受欧阳修笔下“疑似神仙”的意境。园内可观赏欧苏文化展厅、兰花展、品尝未定茶牌网红茶。</p> <p class="ql-block"> 1.芳痕桥</p> <p class="ql-block"> 2.兰堂</p> <p class="ql-block"> 3.兰亭</p> <p class="ql-block"> (九)怡园</p><p class="ql-block"> 怡园为唐式建筑。复建自唐武宗李炎做颍王时的居所,位于西湖之东南,三面环水。据《颍州西湖志》记载,怡园有堂五楹,白墙青瓦,雕梁画栋,曲廊相连。曲廊之下有二池,池边怪石犬牙交错,池中有鱼,池畔种竹。东侧是树林,林中有清颖亭,游人至此,乐而忘返。</p> <p class="ql-block"> 1.欧苏际会 </p><p class="ql-block"> 宋熙宁四年1071年8月,苏轼与弟弟苏辙去探望已退休一年、居住在颍州的欧阳修。师生三人在颍州欢聚二十多天,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欧阳修因为其文学成就、政治地位和对后学的奖励提携,被读书人推许为文坛盟主。这次相聚,欧阳修郑重的把文坛盟主的位置交给了苏轼,并广而告之。</p> <p class="ql-block"> (1)欧阳修与颍州西湖</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43岁的时候,来到颍州担任知州,工作之余,他遍游颖州山水,体察风物民情。颍州西湖的人文底蕴,更是与欧阳修渊源颇深欧阳修被颍州多姿多彩的山水和淳朴善良民风深深吸引,他深切地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最让他流连忘返的就是风景如画的颍州西湖。欧阳修甚至想退休后将颍州作为安度晚年的地方,他在《思颖诗后序》里就写到:“爱其民淳诉简而物产美,上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有终焉之意也”。</p> <p class="ql-block"> 怀着这样的想法,65岁的欧阳修退休后,就不假思索地就来到了颍州,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欧阳修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欧阳修虽然不是颍州人,但这里俨然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其实,自他第一次来到颍州,又因为工作需要,调到别的地方任职,这期间,他没有一刻不思念着颍州,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退休后来到颍州的欧阳修,为了弥补他多年未曾亲近颖州的遗憾,他寄情山水,吟咏诗词,泛舟西湖,悠哉悠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将他多年与颍缺失的亲密补上一样。</p> <p class="ql-block"> 在泛舟颍州西湖时,他一连写下了十首小令《采桑子》,每一首的第一句中都有“西湖好”三个字,在欧阳修眼中,颍州西湖的风光是比如美好。这位对颍州山水有着无限眷恋的词人,这位对颍州西湖有着无比热爱的词人,用他的无限深情填写出了一一阕阕西湖赞歌,谱写出了一首首颍州赞歌。</p> <p class="ql-block"> (2)苏轼与颍州西湖</p><p class="ql-block">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艺术家。苏轼与颍州西湖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出任颍州知州之前阶段,二是任颖州知州阶段,三是离开颖州以后阶段。</p> <p class="ql-block"> 宋熙宁四年1071年8月,苏东坡外放出京任职杭州通判,赴任途中,他与弟弟苏辙去探望了已退休一年、居住在颍州的欧阳修。师生三人在颍欢聚了二十多天,在颍州泛舟西湖、诗酒开怀,颍州名酒“风曲”“银条”“香泉”和颍州西湖早给苏轼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在颍州,苏轼传承了欧阳修为民办实事的治理风格,在短暂的时间内办了很多好事,赢得了颍州百姓的赞许。</p> <p class="ql-block"> 苏轼非常喜爱颍州西湖的迤逦风光,《泛颖》更是他对古颖州西湖真实心情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p><p class="ql-block">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p><p class="ql-block"> 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p><p class="ql-block">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p><p class="ql-block"> 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p><p class="ql-block">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p><p class="ql-block">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p><p class="ql-block">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p><p class="ql-block">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p><p class="ql-block">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p><p class="ql-block">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p><p class="ql-block">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淄。</p><p class="ql-block">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p><p class="ql-block">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p> <p class="ql-block"> 2.曲桥荷塘</p> <p class="ql-block"> 3.怡园盛景</p> <p class="ql-block"> (十)归盈恋岛</p><p class="ql-block"> 苏轼《次欧公西湖韵》诗云:“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葱郁的水杉林,融于静岛,临岸观月,情系归盈。杉林、岛链、水湾、曲桥,相映成趣,自然天成。游客可远望兰园、怡园及铁佛寺,充分享受层次丰富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十一)宋潮乐园</p><p class="ql-block"> 颍州西湖兴盛于唐宋,颍州因颍水贯穿全境,可直抵东都洛阳。安史之乱后,因藩镇祸乱,汴河常无法通行,颍、蔡漕运就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唐宋时,颍州是中原地区的一大交通要冲和经济重镇,拥有颍州,便掌控了输江南财赋粮米入京师的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 宋潮乐园是以宋朝船运文化为主题打造的游乐场景。船体内设有迷宫、攀爬、滑梯等多种互动功能,船体一与空中连廊串联为一体,船体二与沙滩池贯通,形成乐园的核心游乐区。</p> <p class="ql-block"> (十二)花圃涵春</p><p class="ql-block"> 花圃涵春位于东南环湖路侧湖滨,由涵春圃、内湖、水榭、湿地、植物构成“水中岛,景中山”之雅景。</p> <p class="ql-block"> 涵春圃水榭坐西朝东,西侧高处松林遍岗,桃李满丛,东向水中有汀州,景石似仙山,形成内湖、湾、河浑然一体的水景风貌,与周边人文景观和谐天成,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十三)涵春圃</p><p class="ql-block"> 宋.苏颂《和梁签判颖州西湖十三题·涵春圃》曰:</p><p class="ql-block"> 桃李阴阴一水涯,</p><p class="ql-block"> 因人封殖更繁华。</p><p class="ql-block"> 湖光凝碧花飘锦,</p><p class="ql-block"> 春物惟应此地佳。</p> <p class="ql-block"> (十四)环湖路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下午5时结束游览,驱车前往太和,晚入住太和尚爵假日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