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到脊梁纹红陶

橙子

<p class="ql-block">在城墙脚下,一位老农递来两片不起眼却极为罕见的红陶残片,他说:“我在城墙下种菜多年,这样的陶片不多见。”陶片虽小巧残缺,却仿佛浓缩了大地的脊梁。陶工以塑刻之法,精巧勾勒出连绵起伏的山梁、蜿蜒伸展的山脉与幽深静谧的山谷,线条错落有致,凹凸之间自有节奏,宛如大地的呼吸,凝固于泥土之中,透出远古的庄严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这山脊般的纹饰,或许正是先民对巍峨群山的虔诚礼赞。在他们眼中,山脉不仅是自然的屏障,更是通天的阶梯,蕴藏着神灵的低语与风雨的意志。于陶器之上堆塑山形,既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亦是祈求庇佑的象征,将信仰揉进泥土,烧制成永恒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这片红陶呈褐红色里面夹杂着少量的石英砂,质地粗朴而坚实,表面山脊纹起伏有序,凹凸之间富有韵律,仿佛凝固的波浪,又似大地褶皱的微缩。边缘断裂处清晰可见岁月的刻痕,每一道裂口都诉说着久远的离散与重逢。此类残片虽残犹珍,是红山、马家窑等史前文化中罕见的艺术遗存,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观察、信仰的寄托与审美的觉醒,堪称泥土中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本篇源于一次实地研学活动,由新郑市桃园小学五年级学生贾佳和撰写,辅导老师为贾晓杰。作为“走城墙·观博物馆·探陶片”系列研学活动的第三十篇成果,它记录了一位少年在探寻地方文化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尽管考古研究深奥广博,文中所论仅为稚子之观察与猜想,然其字里行间涌动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如春芽破土,弥足珍贵。诚邀诸君共赏此果,并提出真知灼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