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启示要善用三板斧

鸡肋

<p class="ql-block">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考验干部成色的“练兵场”。乡镇党政主官掌一方水土,县局主官领一域业务,恰似《亮剑》中李云龙守独立团、赵刚掌政治部,既要扛住上级的“军令状”,又要理顺手下的“人心账”。不少主官初到任时,常会撞见这样的困局:自己摩拳擦掌想干事,下属却各怀心思——有人怕担责,遇事“踢皮球”;有人混日子,见活“躲猫猫”;更有“背景户”恃宠而骄,见谁都横眉冷对;还有人“精致利己”,只盯着年终奖与晋升,半点活不肯多沾。这般“兵熊熊一窝”的涣散,若不及时破局,再好的蓝图也会沦为“纸上画饼”。</p><p class="ql-block"> 《亮剑》里有句糙理:“狭路相逢勇者胜。”李云龙刚接独立团时,部队刚吃了败仗,士气低落到极点,老兵油子混日子,新兵蛋子怕打仗,跟基层单位里“怕风险、求稳当、不进取”的状态如出一辙。但李云龙没躲在指挥部里喊口号,而是拎着枪跟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打平安县城时亲自带头冲锋,用“敢打”的血性点燃了全团的斗志。基层主官面对“人心散、业务瘫”的烂摊子,最先要亮的“剑”,就是自己的“敢做”与“愿做”——像李云龙那样,放下“主官架子”,钻进田间地头、股室车间,把“指挥权”变成“带头权”,用实打实的行动告诉所有人:这活儿不是“你们的事”,是“咱们的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板斧:以“敢做”破“畏难”,用“身先士卒”立住“旗”</p><p class="ql-block"> 基层工作最怕“主将动嘴,下属摆手”。县住建局新来的张局长到任时,局里的状态堪称“一潭死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卡了半年,工程股的人怕担安全责任,凡事都要“等文件、走流程”;物业科面对业主投诉,要么推给街道,要么让社区“自行协调”;还有个办公室的小王,仗着亲戚是市里的老干部,上班迟到早退不说,见了张局长也只是“点点头”,分配的材料撰写任务,次次都是“网上抄抄、应付了事”。最让张局长窝火的是,一次汛期排查危房,他带着技术股的人冒雨爬梯子检查屋顶,回头却看见几个年轻科员躲在社区服务站里玩手机,还念叨“局长自己要折腾,咱们跟着凑什么热闹”。</p><p class="ql-block"> 这场景像极了《亮剑》里独立团刚归建时,李云龙发现战士们怕日军的“山本特工队”,连放哨都躲着炮楼走。李云龙没开会批评,而是半夜带着警卫员摸了日军的岗哨,拎着缴获的步枪往操场一扔:“鬼子也是俩肩膀扛一个脑袋,怕他个球!”基层的“畏难情绪”,从来不是靠“开会说教”能驱散的,得靠主官“带头趟雷”给大家壮胆。张局长没急着问责,而是先抓了老旧小区改造这个“硬骨头”——他把办公室搬到了项目工地上,每天早上比施工队到得还早,晚上盯着工人收工才走。遇到居民因“施工扰民”堵门,他不叫社区主任来“救火”,自己拎着水果上门道歉,坐在居民家里聊改造后的好处,聊到半夜把矛盾化解在门口;工程股怕“偷工减料担责任”,他就陪着技术员一起查钢筋、测水泥,每道工序都签字留底,拍着胸脯说“出了问题我担着,跟你们没关系”。</p><p class="ql-block"> 《亮剑》里李云龙常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不是让主官“搞特殊”,而是要在“合规框架下敢担责”。就像乡镇的王书记,刚到任时遇到石村美丽乡村项目的历史遗留问题,即石村是历史上安置从邻国归来的难民村,全村32户,原居的房子,由我国政府统筹建盖的石木结构,分两排,户与户相连,建盖30年来,已经成危房,拆其中一户,就要动全身。上级只前任给15万元,要求解决32户住房安全问题,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务。王书记接任后,积极向上请示汇报,同意追加50万元,但要求乡镇要先实施。镇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任务,但县主管部门宣布,50万元的政策没有了,这笔缺口资金一时无法解决。恰逢州级一首长要到该镇调研,县里有同志下令提请求事项不得超30万,否则影响县里大局,但王书记放下电话,自言自语: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当那首长到来时,王书记直言汇报,赢得了支持,当场表示解决50万元,最终到位资金40万元,但对于镇里,已经是最大的恩赐!</p><p class="ql-block"> 当时,曾有人劝他“别给自己找事,小心穿小鞋”,王书记却想起李云龙打平安县城时的决绝:“基层的事,等不起也耗不起,只要是为老百姓好,担点风险怕什么?如果有人要给穿小鞋,我担着 ”王书记没把责任推给下属,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像李云龙为了救秀芹,敢违抗“不打县城”的命令,却在战后主动向总部请罪。最终,王书记在镇里的威信也立住了。</p> <p class="ql-block">小本子,村民说“村道太窄,农机过不去”,他就记下来;村支书抱怨“镇里开会太多,没时间干实事”,他也记下来。回到镇里,他把“小本子”往班子会上一摊:“咱们天天说‘为群众办实事’,群众的话都没听完,办什么实事?”</p><p class="ql-block"> 后来,李书记取消了“每周三次的例会”,改成“每月一次现场办公会”,直接在村里开;针对“农机过不了村道”的问题,他协调农业中心和交通站,用了三个月把村道拓宽。村民满意了,村支书、站所长也觉得“这书记接地气”,遇到事不再“藏着掖着”,而是主动“找上门”商量——原来“人心”从来不是“靠官威压出来的”,是“靠听出来的”,就像李云龙说的“弟兄们跟你干,不是因为你官大,是因为你把他们当人看”。</p> <p class="ql-block">第三板斧:以“会讲”明“方向”,用“管用的话”竖起“靶”</p><p class="ql-block"> 《亮剑》里的李云龙,没读过多少书,却最会“讲话”。打伏击战前,他不会说“为了革命胜利,同志们要英勇牺牲”,而是拎着酒壶说“弟兄们,打完这仗,咱们吃肉喝酒,给牺牲的兄弟报仇”;动员战士们练刺杀,他也不说“加强军事训练,提高战斗力”,而是说“练好了,跟鬼子拼刺刀时,能多活一个是一个”。这些话不“漂亮”,却句句“管用”,因为他懂战士们的“心思”——不是不想“革命”,是想“活着革命”,想“为兄弟报仇”。</p><p class="ql-block"> 基层主官最忌“照本宣科”,说些“正确的屁话”。县市场监管局的王局长,刚到任时开全局大会,念了半个钟头的“上级文件”,台下的人要么“低头玩手机”,要么“打哈欠”。散会后,有人跟他说“局长,您讲的都对,但我们不知道该干啥”。王局长这才明白,基层讲话,不是“讲正确”,是“讲明白”——要像李云龙那样,“敢讲”实话,“能讲”土话,“会讲”管用的话。</p><p class="ql-block"> 后来,王局长再开会,没再“念文件”,而是拿着“投诉清单”说:“上个月,咱们接到120起投诉,80%是‘超市卖过期食品’‘餐馆卫生差’。咱们天天说‘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要是连过期食品都管不住,老百姓凭什么信咱们?”接着,他把任务“拆”到每个股室:食品股负责“超市巡查”,每周至少查10家;餐饮股负责“餐馆评级”,卫生差的直接停业;执法大队负责“投诉处理”,24小时内必须回应。他没说“大家要努力工作”,而是说“咱们干的事,跟老百姓的饭碗挂钩,干不好,自己心里都过不去”。</p><p class="ql-block"> 这话一讲,台下的人都坐直了——原来“方向”不是“大口号”,是“具体的事”;“要求”不是“硬命令”,是“心里的秤”。就像乡镇的张书记,面对“各村不愿搞产业”的难题,没开“动员会”,而是带着村支书们去邻镇的“草莓大棚”参观。在大棚里,他没说“你们要学习先进经验”,而是指着正在摘草莓的村民说:“这户人家,去年靠大棚赚了10万,比种玉米强十倍。咱们村的土地跟这儿一样,为啥不能试试?”接着,他承诺“镇里给每户大棚补贴5000块,农业中心派技术员全程指导,赔了算镇里的,赚了是你们的”。还有一个吴书记,县里要求发展甘蔗产业第一年,县里没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只是分管领导口头安排,那一年,吴书记以稳为主,因为老百姓经不起折腾,那年的种植任务完成不是很理想。第二年,县里以红头文件出台了鼓励政策,吴书记把各村小组干部全部召集到镇里开会,会上吴书记将当地群众种的老品种甘蔗和县里要求种的新品种甘蔗各找来几棵,摆在会场里,会上先是传达了县的政策文件,再把新旧品种甘蔗给村干部对比讲清,让村干部自己算哪个品种产量高、创收可观,最后就只强调一句:这次政策还算可以,规模发展甘蔗,修产业路也有适当补助。大家不妨试一试,即便甘蔗最终整不成功,这路修好了,谁也搬不走,路通了,今后何愁不好发展产业?随即就宣布散会。谁成想,那年,吴书记所在的乡镇,超计划任务完成了甘蔗种植任务。</p><p class="ql-block">村支书们听明白了——不是“要他们干”,是“帮他们干”;不是“让他们担风险”,是“跟他们一起担风险”。后来,有3个村率先搞起了草莓大棚,第一年就赚了钱,其他村见状也跟着干起来。村小组干部听懂了,党委政府是希望他们既可以把路修好,也可以趟出一条增幅致富路。这就是“会讲”的力量——像李云龙那样,不讲“漂亮话”,只讲“实在话”;不讲“大道理”,只讲“小目标”,让下属明白“干这件事有什么用,干成了有什么好处,干砸了有人一起扛”。</p><p class="ql-block">而那些“只想拿年终奖、要晋升,不想多做事”的人,最怕的就是“目标明确”。县人社局的李局长,就针对这类人搞了“‘晒业绩’评优秀”——每个季度,让各股室把“干了什么事、解决了多少问题、群众满不满意”贴在公告栏上,谁干得多、干得好,谁就能评优秀、优先晋升;谁“混日子”,谁就“榜上无名”。有个社保股的小孙,以前总“躲活儿”,见别人靠“办实事”评了优秀,自己却连“年终奖”都比别人少,也慢慢动了起来——主动帮老人办社保卡,加班整理社保数据,年底也评上了“先进”。李局长跟他说:“不是不让你要晋升、要奖励,是你得先‘干出样子’,就像李云龙的兵,想当‘战斗英雄’,得先在战场上多杀几个鬼子。”当然,如果有人始终睡不醒,把主官找来谈话是提醒、是帮助,是打通心结的必要措施,总误认为是主官为难自己,那说明这同志,已经无药可救,如果整支队伍都如此倾向,那这支队伍八成成就不了大事,恐怕得采取大换血的方式,重塑新陈代谢功能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基层“亮剑”,赢在“人心”与“实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亮剑》里,独立团之所以“打不垮、拖不烂”,不是因为装备好,也不是因为兵多,是因为李云龙、赵刚带队伍时,守住了“两条底线”:一是“自己敢带头”,二是“把弟兄们当人看”。基层主官面对“掣肘多、人心散”的困局,说到底也是要守这“两条底线”——用“敢做、愿做”的实干,破“怕担责、求稳当”的畏难;用“愿听、会听”的真诚,解“有怨气、没心气”的心结;用“敢讲、会讲”的实在,明“干什么、怎么干”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乡镇党政主官管着“田间地头的事”,县局主官领着“窗口单位的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连着“老百姓的心头事”。就像李云龙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基层的“狭路”,不是“跟对手拼杀”,是“跟困难较劲”;基层的“勇者”,不是“敢闯敢冲”,是“敢担责、愿交心、肯实干”。</p><p class="ql-block">当主官放下“架子”,钻进“田间地头”,下属就会跟着“动起来”;当主官竖起“靶子”,明确“干实事有奔头”,下属就会跟着“拼起来”;当主官解开“心结”,让下属觉得“干得值、有人疼”,下属就会跟着“聚起来”。这就是基层“亮剑”的真谛——不是“靠官威压人”,是“靠人格服人”;不是“靠权力指挥”,是“靠行动引领”,最终把“一盘散沙”拧成“一股绳”,把“群龙无首”变成“攥指成拳”,在基层的“练兵场”上,闯出一片“干事创业”的新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