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1995年首次考古发掘至今,宝墩遗址30年的探索,不仅揭开成都平原最早古城的面纱,更以<b>“保护 + 创新 + 融合”</b>的路径,将古蜀文明的源头深深烙在新津的土地上。</p> <h3>图片来源:成都考古</h3></br> <p class="ql-block"><b>01/1995-2001年</b></p><p class="ql-block"><b>从传说到实证</b></p><p class="ql-block">• 宝墩遗址以前俗称“龙马古城”,当地老百姓传说为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孟获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夏,新津县文物爱好者罗永祚曾在宝墩古城遗址区域发现夹砂、泥质陶片及汉代墓砖,为以后省、市文物部门开展宝墩古城遗址考古调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80年代,四川省文物部门专先后对宝墩古城遗址进行多次考古调查,判断出遗址年代不晚于汉代,为后续保护研究埋下伏笔</p> <h3>• 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联合大学考古教研室、新津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调查队,对宝墩古城遗址进行了第一次钻探试掘工作,<strong>首次确认了宝墩古城遗址是</strong><strong>早于三星堆文化</strong>的一处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h3></br> <h3>图片来源:成都考古</h3></br><h3>• 1996年,中日联合考古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早稻田大学)首次科学界定宝墩内城墙范围,建立陶器编年体系,推动遗址入选<strong>“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strong>,为“古蜀宝墩”文化名片奠定核心价值基础。</h3></br> <h3>图片来源:成都考古</h3></br><h3>• 2001年,宝墩古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strong>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trong>,从此告别“传说”,以实证身份跻身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列,为后续保护展示工程提供了权威依据。</h3></br> <h3><strong>02/2002-2021年</strong></h3></br><h3><b>探源文明密码</b></h3></br><h3>• 2009年,在宝墩古城遗址外围新发现一圈城墙,为宝墩文化同时期夯土城墙,使得宝墩古城遗址城址面积扩大至276万平方米,为目前国内发现的<strong>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城址之一</strong>,进一步扩大了 “古蜀宝墩” 的文化影响力。</h3></br><h3>• 2010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strong>《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共建协议书》</strong>,成都片区被确立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遗址片区之一,表明包括宝墩古城遗址在内的成都片区大遗址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价值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h3></br> <h3>图片来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h3></br><h3>• 2013年,一根1.04米长的象牙权杖惊艳亮相——此前成都平原最早的权杖见于三星堆。宝墩权杖的发现成为重量级文物突破的标志性成果。</h3></br> <h3>• 2020-2021年,田角林地区4500年前的古稻田遗存出土,这是成都平原乃至长江上游<strong>最古老的稻田</strong>,浮选显示稻谷占碳化种子半数以上,搭配同期出土的家猪下颌骨,勾勒出“稻粟兼作、家畜驯养”的原始农耕图景,为<strong>“天府粮仓”</strong>起源提供了关键实证。6枚碳化竹片则见证了先民“插竹为骨、涂泥为墙、烘烤加固”的建筑智慧。</h3></br> <h3>碳化水稻</h3></br> <h3>猪下颌骨</h3></br> <h3>碳化竹片</h3></br><h3>同期学术研究表明:宝墩文化分为四期,距今4500-3700年,填补了<strong>古蜀文明的空白</strong>,让“古蜀宝墩”的历史坐标更加清晰。</h3></br><h3><strong>03/2022年-至今</strong></h3></br><h3><b>活化传承创新</b></h3></br><h3>• 2022年是“古蜀宝墩”发展的关键节点:宝墩遗址展馆正式开放,<strong>《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strong>系统讲述先民与水博弈的历史,通过发现宝墩、巍巍古城、稻作文明、古蜀根脉四个单元,全面立体展览展示宝墩文明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h3></br> <h3>同年,宝墩遗址入选<strong>农业农村部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推荐名单</strong>,成为成都市唯一入选的研学地。</h3></br><h3>凭借这股春风,<strong>“宝墩好物”</strong>系列产品持续扩容:以古稻田为灵感的“宝墩大米”礼盒、复刻绳纹花边罐的陶瓷茶具、融入稻穗纹的布艺文创等近300款农创文创产品亮相市场;“我在宝墩学考古”研学品牌深入人心,模拟探方、陶器制作、稻田研学等课程年均接待青少年超5万人次,成为成都天府学堂“开学第一课”的热门选择。</h3></br> <h3>• 2024年5月,<strong>《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strong>荣获<strong>2024年“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strong>。</h3></br><h3>• 2025年6月9日,宝墩考古遗址入选<strong>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strong>,成为<strong>四川第四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strong>,是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要求的典型案例,“古蜀宝墩”文商农旅体特色名片愈发闪亮。</h3></br> <h3>如今</h3></br><h3>宝墩遗址博物馆</h3></br><h3>夯土色外墙与古城墙跨</h3></br><h3>时空相望</h3></br> <h3>摄影:赵翔</h3></br><h3>展柜里</h3></br><h3>“成都平原第一灶”</h3></br><h3>诉说着先民智慧</h3></br> <h3>遗址旁的</h3></br><h3>古原茶室中</h3></br><h3>八方来客在茶香、稻香中</h3></br><h3>言笑晏晏</h3></br><h3>……</h3></br> <h3>宝墩大米</h3></br><h3>走向更多家庭的餐桌</h3></br> <h3>虚拟漫游展厅里</h3></br><h3>小小考古家</h3></br><h3>通过科技触摸历史</h3></br><h3>……</h3></br> <h3>4500年的文明</h3></br><h3>正以文商农旅体融合的方式</h3></br><h3>亲近现代生活!</h3></br>【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文化之用,转载文版权属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br></br>来源:综合自成都新津、封面新闻等编辑:方芷<br></br><strong>“成都方志”微信公号长期对外征稿</strong><h3>“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长期对外征集稿件及选题。征集稿件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成都市情、讲述成都历史文化故事为主,文章字数请控制在2000字以下,无史实错误、无常识错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内容详实。提供选题以宣扬成都历史文化、展现成都现代化建设万千气象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并在“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号等平台发布推广。具体投稿要求请见《征稿启事》<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5ODg0MA==&mid=2247556858&idx=1&sn=912acca10e56bfc76ccb2949e3347f38&chksm=9fed264da89aaf5ba3ecf75e0a8faec4bce00727b3efd74703769abf8eaa07137df8a0a1b4c7&scene=21#wechat_redirect" linktype="text" target="_blank" textvalue="(点击前往)">(点击前往)</a>。</h3></br><h3>今日头条@成都方志</h3></br><h3>新浪微博@成都方志</h3></br><h3>抖音@成都方志</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ljAaYMFI0IKntxWF6hpI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