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多‖一语点破“玄机”——读李红剧评《碑无字 全是泪》有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语点破“玄机”——读李红剧评《碑无字 全是泪》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郑秉多</p><p class="ql-block"> 李红剧评《观秦腔&lt;无字碑&gt;有感》,站在女性立场和历史的高度,通过《无字碑》剧情的演译和评说,揭示了武则天立碑不书字的千年秘密,用“碑无字,全是泪”概而言之。</p><p class="ql-block"> 一个“泪”字,暴露了历史的真相,展示了女性的隐忍,批判了男权的霸道,控诉了对女权的不公。剧本和评论一个共同指向是对女权的尊重,这一指向的深刻意义,不单是揭示了武则天那个时代的历史真相,更着重的是呼吁对女权的解放和对女性平等的诉求。</p><p class="ql-block"> 一个“泪”字内含深厚,真情凝重,诉说正义,超越时空,比千万个文字表达更具历史的厚重感、亲切感。它不仅会使现代人思之悟之,也会使若干后代人究之解之。这充分展示了武则天对自己文治武功客观而谦重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男尊女卑”、“男权女从”传统左右历史长河,渗透在中国人骨子里。一个女人怎么能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帝宝座,代替李唐江山几十年?最典型的是同时代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一文,就表达了这种态度。文中不仅倾诉武则天私德不正,手段阴毒,而且夺帝江山,谓“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最后呼吁:“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明知自己代替李唐帝位,虽顺应天时,但又违逆人意(传统);虽文治武功卓然,却难得人意公认;虽治功利天下民,却得不到民心容纳……</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亲手为自己丈夫唐高宗树碑立传,陈述功德5000言(有说8000言),却在自己碑上一字不书。充分展现了她的智慧、视野和胸怀。后来有人猜测:她出于大谦,不愿书写;她功劳太大,碑容纳不下……如此等等,但最可信的是,她内心把评说留给后人,“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说”。</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千年之后,站出来一个李红,以“碑无字,全是泪”为题,破解了这个千年不破的“玄机”,点破了武则天的苦衷,其意义远超过千万个文字。</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的功过是非,历史早有定论。李红在评剧中引述了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的论断,也引述了其他一些历史人物的评说,这里不再赘述。我要说的是李红以“泪”字破译,她破译了什么?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秦腔《无字碑》剧照(图片: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一、是破译了还女性应有的历史地位</b></p><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天是男人的天,地是男人的地”,知天地之理,谁敢逆天而行!一位“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的武下人,怎么能堂而皇之地夺取大唐王位,这岂不是“人神之同嫉,天地之不容”吗?就是这种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传统观念,把一个为当时历史作出贡献的“武后”封闭在历史尘埃中,被人指责,非议,甚至唾骂,这个颠倒了的历史,被李红一个“泪”字颠倒了过来,使女权地位既得到历史的认同,又得到后人认可,还了女权一个“清白”。 </p><p class="ql-block"><b>二、代表了人们普遍对女权解放的现实诉求</b></p><p class="ql-block">从来的历史公正是:治世须能臣,理天下须明主,谁能干,谁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历史的权位就该让位于谁,无论男女。可事实有时不是这样,传统、习惯、风俗往往使历史走偏。武则天因为是女性而被非难;唐太宗弑兄夺位,却被赞为明主。历史就是被“男权女从”、“男尊女卑”左右着。而今,李红用一个“泪”字洗刷历史,让历史的公正,重新昂扬起来。</p><p class="ql-block">中国女权的解放需要历史来完成。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后,中国经历了三次“女权解放”。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女性地位和权利得到了很大提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同样能办得到。”但从现实看,这个历史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历史剧巜无字碑》之所以引人入胜,李红剧评之所以被读者欣赏,就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人们的普遍诉求,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回答了历史的拷问。 </p><p class="ql-block"><b>三、还原了历史真相</b></p><p class="ql-block">李红用一个“泪”字,填补了千年“无字碑”的空白。一个“泪”字精妙就精妙在她把武则天的大责、大任、大难、大担当的辉煌合盘托出,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解读了武则天的狂与难,更从历史大观、天地天观,揭示了武则天这旷古绝今的现象与必然,画龙点睛,破译到位,使人看清了武则天的能力、智慧和她知天地之理,行天地之道的雄才大略,认识到武则天就是当时顺应历史的推动者。</p><p class="ql-block">我没有看过《无字碑》剧本,但从李红评论引文(唱段,对白)中略知大概。这些唱腔唱段都很精彩,反映了主角的内心世界。这使我想起了毛泽东在延安看了《逼上梁山》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毛主席关于文学艺术的五个文件》)</p><p class="ql-block">《无字碑》正清了历史,李红《全是泪》穿透历史迷雾,还原了武则天内心的真实情感,都是值得庆贺的大事。</p><p class="ql-block">现在回头来总结一下:颠倒了的历史,需要历史(时间)来颠倒;妇女的解放,女权的恢复,需要历史来完成。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我对历史的态度是乐观的,尘雾将会消散,青山终会显现。</p><p class="ql-block">我还是想用李红在评文中引用过的陈子昂的一句诗作为本文结尾一一</p><p class="ql-block">“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秉多(笔名澄天),陕西旬邑县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旬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从事过宣传、财经、企业管理和行政工作。常有文学作品见诸于《陕西日报》《咸阳日报》《检察文学》《华文月刊》《旬邑文艺》和各大文学文艺网网络,出版有诗词、楹联和自传体散文集《流水心声》《心路余音》《应俗例隅》《郑秉多墨迹选》和文艺理论专著《思想艺术论——文学作品评论集》等,作品和事迹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二卷)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