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

怡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曲阜孔庙,又名“至圣庙”,位山东省济宁市曲阜明故城南部,是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本庙,也是孔氏后裔祭祀祖先的祖庙和宗庙。其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因其是全世界祭祀孔子的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庙宇,所以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之奇迹“为一的孤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庙内保存着孔子生前穿过的衣物、乘坐过的车、使用过的琴等遗物,以及鲁壁藏书。这些物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体现儒家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圣庙”三字高悬于牌坊之上,笔力遒劲,背后古木参天,枝叶交错如 canopy 般遮出一片清凉。入口处人影往来,有拍照的,有低声讲解的,也有静静伫立的。我停下来看一位老人从包里取出一本旧书,翻到夹着树叶的一页,默默对照着碑文。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孔庙不只是一个景点,更像是一个流动的课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历史对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庙南北长1130米,东西宽约150米,共有460余间建筑,建筑主要建于金,元,明,清时期,庙内还存有千余块两汉以来的碑碣。曲阜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是鲁哀公在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将其故居改建而成的。自西汉以来,中国历代帝王对该庙进行数十次的重修于扩建,现今规模为明弘治十六年的规模,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奎文阁,杏坛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1年,曲阜孔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曲阜孔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曲阜孔庙被评为中国首批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宽阔的石板路前行,远远便望见一座巍峨的石牌坊,上书“金声玉振”四个大字,气势庄重而不张扬。坊前香炉静置,围栏内几束残香犹存,仿佛刚刚有人在此虔诚祭拜。松树如列队的士人般挺立两旁,天空湛蓝,白云悠悠,游人轻声细语,脚步也不自觉地放慢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金声玉振”,不只是对孔子德行的礼赞,更是一种步入圣境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梢,洒在那块灰底金字的石碑上,“孔庙 孔林 孔府”六个大字沉稳有力,仿佛在低声诉说千年的礼乐传承。石碑静立于松柏之间,背后隐约露出一抹朱红檐角,像是历史悄悄掀开的一道缝隙。我站在这里,还未迈步,心已肃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板路向深处延伸,两旁古树成行,枝叶繁茂,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光影。似在数着屋檐下的斗拱。远处红墙隐约可见,与绿荫相映,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卷轴。我放慢脚步,任风吹过耳畔,恍惚间,仿佛听见了琅琅书声从远古传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时门静静矗立,红墙金瓦,拱门如眼,凝望着千年过客。门额上“圣时门”三字蓝底金字,庄重而内敛。门前石阶已被岁月磨得光滑,黑色护栏泛着微光。我拾级而上,脚底传来一种踏实的触感——这台阶,曾有多少学子、帝王、文人走过?他们是否也如我一般,心怀敬意,又带着一丝探寻的忐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处展牌前,我驻足良久。上面写着孔庙的前世今生:从最初的三间陋屋,到如今占地数百亩的恢宏建筑群;从一座家庙,升格为历代尊崇的礼制圣地。它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制度的活化石。展文说,这里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孤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我读着,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骄傲——我们竟真的守护了这样一条未曾中断的文明之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座小桥横跨清流,石栏雕花细腻,桥下流水潺潺,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树影落在桥面,随风轻轻晃动。我倚栏片刻,看水底青苔缓缓摇曳,仿佛时间也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这座桥没有名字,却连接着庙宇与自然,连接着礼制与诗意。古人建庙,不只求威严,更求与天地和谐共处,这份智慧,至今仍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棵古树矗立路旁,树干粗壮,纹理如刻,岁月在其身上留下无数沟壑。一块红牌挂在树根之上,写着它的年岁与名字,像一位被尊敬的长者。石板路上行人缓行,有人抬头仰望,有人轻抚树皮,仿佛在与它低语。我坐在旁边的长椅上歇脚,忽然觉得,这些树才是孔庙真正的守望者——它们不言不语,却见证了无数朝代更迭,听过无数诵读声起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棵古树更为苍老,根部架起了木质平台,既保护了树,也方便游人亲近。树根盘结,像凝固的呐喊,又像沉默的誓言。红牌上的字迹清晰,记录着它的生命年轮。我蹲下身,看石缝间钻出的青苔,忽然想到:文化何尝不是如此?在时间的挤压中生长,在风雨中留下疤痕,却始终扎根于这片土地,不肯离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弘道门”三个字,是乾隆御笔,却承载着更早的使命。展牌上说,此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原为孔庙正门,“弘道”二字,既是对孔子传道精神的礼赞,也是一种文明担当的象征。展文提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而“弘道”,正是这种延续的内在动力。我站在门前,望着门内幽深的小径,心想: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该做一点“弘道”的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弘道门本身便是一幅画:红墙金匾,斗拱飞檐,阳光洒在“弘道门”三字上,熠熠生辉。门内林荫小道笔直延伸,几位游人缓步而行,身影渐行渐远。我走进去,仿佛也走进了一种精神的通道——不是通往某座殿堂,而是通向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与自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见一棵巨树,树干斑驳,苔藓如衣,树瘤如眼,静静凝视着来往人群。长椅上坐着几位歇脚的游客,树影落在他们肩头。我靠在一旁,听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忽然觉得,这些树比任何碑文都更懂得“仁”与“礼”的含义——它们不争不抢,却默默撑起一片天空,庇护着每一个路过的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中门的牌匾高悬,红底金字,“大中”二字取自“大中至正”,寓意公正合宜。门楼下人来人往,拍照的、讲解的、沉思的,各有姿态。彩绘门楼在阳光下光彩夺目,与蓝天绿树相映成趣。热闹中,我却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或许,真正的庄严,不在于寂静,而在于万千人心中共同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文门静静伫立,门匾金纹环绕,琉璃瓦蓝绿相间,典雅而不失华美。几位游客在门前驻足,有人轻声念出“同文”二字,像是在品味其中深意。我站在一旁,心想:文字统一,文化才能相通;“同文”,不只是书同文,更是心同理。两千年前孔子讲“有教无类”,今日我们站在这里,不正是那理想的一缕回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根石柱静静立于檐下,龙纹盘绕,祥云缭绕,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屋檐上的蓝金彩绘在阳光下闪烁,仿佛有生命般流动。我仰头细看,忽然明白:这些雕刻不只是装饰,更是古人的信仰表达——他们把理想刻在石头上,让时间无法抹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棵老树根须裸露,如龙爪抓地,黑色护栏围护着它的根基。红墙静立其后,青苔从石缝中蔓延而出。我蹲下身,看那青苔柔软而坚韧地生长,忽然觉得,文化也是如此——看似微小,却能在最坚硬的地方,开出绿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仞宫墙”四字高悬于古城墙之上,气势磅礴。墙下石碑写着“孔府孔林”,仿佛在提醒每一位来者:这里不只是庙,更是家、是林、是完整的文化生命体。石狮静卧,石阶光滑,几位游客在城门前合影,笑声清脆。我抬头望墙,心想:万仞之高,未必可攀,但只要心存敬意,哪怕只跨进一步,也是靠近圣贤的一小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庙的关城门仪式表演,还有开城门仪式表演,遗憾没赶上。这些仪式是三孔景区“晨钟暮鼓”传统文化展演的一部分,愿现了孔子文化的庄重与传承。展演气势恢宏,场面状观,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二千多年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