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 龙湖镇竺由村曹家边

邓立强

<p class="ql-block">  为解决用电和农田灌溉问题,1958年7月1日起,政府动员三个县共十万民工修建洪门水库。1959年9月大坝合龙,1960年4月开始蓄水,1969年7月1日峻工并网发电。盛极一时的硝石区带着它数百个村庄和古镇古街沉于水下,当地村民散向周边各乡各村,重新开始了各自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原竺由村便是沉入洪门湖底的古村之一。现竺由村委会建址江家排,有21个村小组,12个自然村,是南城县第二大村,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早些年,竺由村有粮管所、供销社、林业站等单位,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村委会斜对面一条村道往前,通往曹家边、免源,再与洪门湖连接。每年清明,我们都要走这条路去祖山祭奠先人。经曹家边和免源,穿过莽莽松林,沿荒芜的田间小径,可至爷爷爸爸他们生活过多年的潘家源,那里如今还可看到些房屋的石基,两边山上长眠着我的列祖列宗和手足至亲,对面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洪门湖了。</p> <p class="ql-block">  顾名思义,曹家边村民基本姓曹。近年来,曹家边能人辈出,为当地带来隆誉。村里老房子较少,大多是在外务工、做生意的村民返乡重建的楼房。但也有这种木板房,古井和烟囟上升起的炊烟。</p><p class="ql-block"> 静静的村道遇见几位小媳妇坐在檐下聊天,给曹家边带来一抹青春亮色。但因心理障碍,没敢拿出相机拍照。回头想想,感觉挺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  村尾有条水泥路上坡,坡上有幢二层别墅,掩于果树之间,四周山青水秀,鸟鸣虫叫。</p><p class="ql-block"> 别墅的主人原本省城工作,退休后选择回归故里,于山林田野间安闲度日,惬意自在地享受孤独而丰盈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坡下不远的稻田里,两位老人在收割稻子,叔叔割禾,阿姨打谷。乡村稻田整合后,这种最原始的收割方式已经很少了。叔叔今年八十一岁,早年帮村民们剃头,如今年岁大了,还种点口粮田,两位老人身体硬朗,和善可亲。</p><p class="ql-block"> 他们都认识爸爸妈妈,趁休息的间隙,跟我说起爸爸生前的各种好。</p> <p class="ql-block">  村口是几栋高大的楼房,旁边是棵300多年的古樟,古樟对面一排两层房子,下面是新修的石坡和水渠。有老人在水渠一边洗着鸡笼,一边高声与邻居聊着家常。</p><p class="ql-block"> 在外打拼,回乡建房,低调务实,老来还乡,曹家边人在这方面保持着最良好的传统和延续性,是未来乡村生活状态的一个样板。</p> <p class="ql-block">  水渠一端石阶上方,耸立一棵巍峨400年古樟,古樟下几栋散落的砖木平房,还有几栋藏在茅草之中,几难找寻。估计这是最早迁来村民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有位老奶奶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他们慢慢走着,轻轻聊着,身影渐走渐远。</p> <p class="ql-block">  一辆三轮车停在村口,车边围着村民。车主是我龙湖的邻居,几十年来他走家串巷卖猪肉,为那些居住在偏僻乡村和行动不便的村民带去了生活上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人端着饭碗坐在檐下,不远处是村民广场。狗、鸡、猫簇拥着老人,这便是最实实在在的乡村生活。</p><p class="ql-block"> 竺由村这些年的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便利,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但村民愈来愈少愈来愈老也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该拿什么来留住你呢,我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