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一片秋叶 话学友往昔今日

彭兆琪

<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彭兆琪 贾鸿</p><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这几日的成都被几场雨吹走了暑气,云淡风轻,节气也跟着温柔起来。恰逢国庆与中秋相近,正是人间花好月圆团聚时,亲友相聚的情谊,便如桂子香气,自然而然弥漫开来,重庆的初中同学贾凯德来成都了,来会我们初中和她大学的几位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得知重庆初中同窗贾凯德来都江堰医治眼疾,她说定要进城来看看我,也见见初中同学唐允兮、韩子秀、大学同学叶蜀玉这些老同学。于是9月29日这天,我们几个旧时同窗,连同凯德的妹妹贾鸿,便相约在这个月我去了好几次的那家“耗子洞老张鸭子店”。</p> <p class="ql-block">29日午12点聚会朋友都来到指定地点。合影一张,表示聚会开始。</p> <p class="ql-block">一排左起 贾凯德 彭兆琪 叶蜀玉</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 唐允兮 贾鸿 韩子秀</p> <p class="ql-block">初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右边两位是左边这位同学的入团介绍人。</p> <p class="ql-block">在和唐允兮摆谈中得知: 196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共青团重庆市委评出重庆市青年四好团支部名单里,有两个中学的团支部被评上。</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唐允兮任团支部书记的重庆市第3中高65.6班团支部,一个是彭云任团支部书记的重庆市第41中(巴蜀中学)高65.7班团支部。</p> <p class="ql-block">那么,41中高65.7班是个怎样的班集体呢?卢作孚的长孙女卢晓蓉的文章《江姐的遗书》中是这样说的: 高中彭云任团支书,卢晓蓉任班长。他们班因有了彭云而与众不同,不仅学校对他们备加关爱,为他们选派优秀教师,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市里对他们也另眼相看。我想,他们班团支部被评为四好团支部是有卢晓蓉说的这个原因,市里对他们另眼相看。而41中领导对7班重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7班同学初中全是在41中读书的学生,这个原因也是成立的。可是唐允兮在3中那个高65.6班的同学,初中都不在3中读书,初中在3中读书是3中的高65.1和高65.2班。而且作为团支书的唐允兮家庭也不是工人、农民、革命干部出身。甚至唐允兮因为家庭有点所谓的问题,她还表示不考大学,要到农村去,而学校的教导主任和班主任说你既然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那你就准备考大学,这也是准备的一种啊,考不上,你再下乡也不迟嘛。于是唐允兮填了四川林业学院,如愿考上,唐允兮在邛海边上的四川林学院读了5年书,大学分配,先到阿坝大金林业局,后来到峨边四川省东风木材厂子弟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开始教语文,后来一直教数学,任数学教研组长。再后来任教导主任,最后在校长职位上退休。现在她在成都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唐允兮同学在凯中读初中时,先是当大队长,后来任校团总支少年委员,年级团支部书记。她以优异的成绩和同班同学夏正兰(高中和唐允兮一班任班长)、翁兰蕾、贾凯德等四位女生考到三中。听唐允兮讲,还有一位男生李齐胜也考到3中。在我印象中,几乎不记得男生。</p> <p class="ql-block">韩子秀同学的父亲韩觉民是四川地下党的老党员,解放后曾任粮食部司级领导。</p><p class="ql-block">韩觉民的哥哥韩任民,即韩子秀的大伯,早年就读于重庆联中,后考入杭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在重庆创办了达生染织厂。但由于当时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工厂于1925年破产,促使他转而走上军事救国的道路。</p><p class="ql-block">1926年,韩任民考入日本士官学校深造,毕业后进入四川军队系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随刘湘出川抗日,升任旅长,亲赴前线抗击日寇,后调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任参谋长。1944年,他升任四川省军管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并被授予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在戎马生涯中,韩任民的政治态度逐渐倾向于中国共产党。他不仅支持儿子韩子重奔赴陕北参加八路军,还在抗战结束后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大批共产党人。后来其子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他多方营救未果,牺牲在渣滓洞。韩任民最终在1949年选择辞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出任成都市政府参事室参事,直至1962年逝世。</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张韩子重穿着国军制服以国军身份隐藏在敌人内部作地下工作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图的韩子重好英俊。</p><p class="ql-block">韩子秀与他长得有点像,特别是眼睛。</p><p class="ql-block">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韩子重牺牲后他的未婚妻车毅英(车耀先烈士女儿)到他牺牲地寻找未婚夫,在一片萝卜地里挖出未婚夫的遗体。后来车毅英将其父车耀先骨灰与韩子重遗体安葬完后,于1950年参加了重庆市举办的”隆重纪念死难烈士追悼大会”。</p><p class="ql-block">追悼会完后,车毅英自渝返蓉。</p> <p class="ql-block">韩子秀回忆说,车毅英姐姐年轻时经常去他们在王爷石坝的家里玩,马识途也曾是家中的客人。</p><p class="ql-block">临近解放前夕,马识途去香港来到重庆,与她的父亲联系缴纳党费事宜。她的父亲前往小什字的一家茶馆与马识途会面。不料,他们当时已被两名特务跟踪。两人坐下交谈不久,马识途察觉危险,急中生智将帽子留在桌上,制造出暂时离席去厕所的假象。随后,他迅速抽身离开茶馆。待特务反应过来上前追问韩子秀的父亲时,马识途早已安全脱身,这场危机也就此化解。</p> <p class="ql-block">我的好友贾凯德初二时才从成都四中转学到凯旋路中学。她有个很真切的感受:虽然凯中不是重点中学,但教学质量反而比成都四中更好。</p><p class="ql-block">她如数家珍地谈起各位老师。</p><p class="ql-block">语文老师罗凤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上课铃一响,她便风度翩翩地走上讲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指定页数。接着,就用那悦耳的声音,抑扬顿挫地将全文朗读一遍。她会细致地讲解重点词汇的含义与表达方式,再梳理文章的中心思想。之后,她会请同学站起来朗读段落、分享感受。作文训练也总是与课文紧密挂钩——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篇幅一般在五百到一千字之间。</p><p class="ql-block">数学老师陈修国,有他独特的教学节奏。每节课临下课前七八分钟,他必定出一道与当堂所讲公式、定理紧密相关的数学题,让同学们即时巩固、应用新知。他讲得清晰,大家听得明白,做起题来自然也轻松。</p><p class="ql-block">班主任李华玉老师教化学,她的实验课尤其令人难忘。李老师把化学实验归纳为清晰的“三部曲”:一是实验前的准备与预习,明确目的、理解原理;二是操作与观察,这是核心环节,要求“手稳、眼尖、心细”,严格遵守“三不”原则——不直接用手接触药品、不品尝、不闻气味;三是实验后的整理与总结,仪器要清洗干净、归位整齐,废液废品倒入指定回收处,最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分析现象、书写方程式并得出结论。</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位被同学们亲切称为“物理小伙”的老师,同样把知识讲得清晰明了。</p><p class="ql-block">平日话不多的贾凯德,一聊起凯中的老师,就仿佛打开了话匣子,语气里满是真诚的喜爱。她说,正是因为遇到了这些教学有方的老师,自己才进步很快,最终顺利考上了三中。</p> <p class="ql-block">参加今天聚会的还有贾凯德在重庆医科大学读书时的好友叶蜀玉。叶蜀玉和我并非初次见面,我们因贾凯德牵线相识,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情谊。</p><p class="ql-block">叶蜀玉曾在华西医院担任医政处长,那些年里给了我许多帮助。我家中两位老人先后做手术,都多亏她热心协助,让我至今感念。</p><p class="ql-block">昨天的聚会上,她又特意送了我一大盒月饼。这份温暖的心意,让我十分感动,在此也想再次谢谢她!</p> <p class="ql-block">两位重庆医科大学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随贾凯德一同来聚会的,还有她的妹妹贾鸿。</p><p class="ql-block">我认识贾鸿已有50多年了。上世纪文革期间,大学上课时断时续,我还曾抽空去过她在都江堰的家。岁月流转,贾鸿的模样却几乎没变,一眼便能认出来。大家开心地合影留念,气氛亲切又热闹。</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间是唐允兮送我的玉佩,两边是她亲手编织的书签,我已经放在要看的书中。</p> <p class="ql-block">下面展示一下聚会餐饮的菜品:</p> <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是我们几位定居成都的初中同学,特意欢迎从重庆来蓉的贾凯德。几十年才得一聚,我们聊起初中岁月,也回顾着各自后来的人生轨迹。情到深处,言语似总不足以尽意——那些还未说完的话,就留给下一次见面再畅谈吧。</p><p class="ql-block">谢谢韩子秀给我的“娄山老牛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