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30 随记

一片绿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港月余,前几天关注的超强台风“桦加沙”擦肩而过,香港,乃至整个大湾区躲过一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年前,一直有在网络输入文字的习惯,为此还编辑成册(《飞凤山下》《谁唱思乡曲》)。后来因乡愁大事——建祠堂编村志,这几年自娱自乐涂鸦小诗,文章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昨天,看朋友网文“读过《爱的教育》一书后,我的教育观念得到改变,而后与孩子共同进步成长。”我是相信遇见好的文字如同遇见好的老师,可以洗涤心灵,教化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爱的教育》,我曾在一个家长群里朗读全篇,分享读后感《那一声叮咛——我读〈爱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最简单,这话的成立是在做足了功课的前提下;也有人说,教育最复杂,因为“千人千面”,这话不无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的教育滋生焦虑,内卷蔓延。有人说,香港的教育不卷,只能说,香港的教育卷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那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的私校,几百、上千一节课的私教,拼的不是家长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说房价阻碍了婚姻,教育阻碍了生育,是不是这样,看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香港小住,我和爱人的任务是做家务,带孙女。家务不多,孙女上午上幼儿园,下午自由。虽说我夫妻俩都是退休教师,但孙女的教育问题,还得她父母做主,我们不插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况且,环境不同,教育的体制、方式等也会有许多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我们老师在教育的认识和行为上有不足,比如管控多于放手,防范多于信任,严格多于宽容,批评多于表扬。对于孙辈的教育不能把做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带进来。否则,就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一个陌生地方的认知,往往是很肤浅的。在多伦多住了两年,朋友问我印象如何,我无从回答。来这里近两个月,朋友问我习惯否,我说,比在加拿大要习惯,但不如在家乡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说,父母的家,是儿子的家,因为他哪怕半夜回来,父亲会高兴的起来开门,母亲会问“饿了么,我给你做点吃的”。但儿子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因为你的角色是“保姆”,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帮上一把。既然是来帮忙的,听从召唤就是了,少说话多做事,讲团结多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教育打交道久了,思维已经钝化。跳出教育看教育,与非教育行业的人士交流,或许才能与时俱进。去年,一位从事教育研究和创办教培行业的朋友邀请我去学习交流,我没去,原因是自己已疏离教育,如何找不到共鸣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星期,把十本村志初稿样书交给村里,发给部分村民代表,希望他们阅读后提出修改意见并能补充完善资料,期间还多次与关心支持村志编写的乡贤曾有德先生网上交流,昨天,与村书记联系村志印制事宜,得到了明确的回复,预计年底可以印出正稿。一年时间,村志能终成初稿,可以说源于我的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退休了,家事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力能力,做一点对家族、社会有益的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