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加传承

lily

<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和夭夭约好一起去灵山附近的水晶山寻找些素材。路过九井口时,我叫夭夭帮我的《星火》拍张照片,夭夭说“文军姐,你每次出来都要带着它,你是真的喜欢它呀。”我笑笑,是的,对于《星火》是真爱,不是说它有多么好的内容和文章,而是刊物封面这两个字,足以有一种力量让你冲动。从《星火》二字上看,我肤浅的理解它是作为一种传承,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后来从网络上查询到江西《星火》杂志为什么取名叫星火,又有何意义呢?原来,江西《星火》杂志创刊于1950年,原名叫《江西文艺》,1957年1月由郭沫若题写刊名改为《星火》的。其名称“星火”两字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学艺术被赋予了激发群众热情、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使命。“星火”一词本身源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寓意着杂志如同微小但充满希望的火种,能够在广大读者中点燃对文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鼓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一、这本杂志以“星火”为名,象征着文学的力量如同星星之火,虽微小却能照亮心灵,并且它致力于在基层群众中传播文学知识,培养文学爱好者,推动文化启蒙,让文学的火种在江西乃至全国的土地上广泛传播,激发更多人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兴趣。二、“星火”代表着一种凝聚力和引领力。杂志通过发表优秀作品、组织文学活动等方式,可以团结一批又一批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学社群,就像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它不仅凝聚了文学的力量,引领着江西文学生态的发展,为文学新人提供了成长的平台,而且也为文学事业的繁荣注入了持续的动力。</p><p class="ql-block">星星之火虽小,却能穿越时空,永不熄灭。这象征着文学具有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学都能以独特的魅力触动人心,传递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智慧,成为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之光。</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星火》杂志以“星火”为名,不仅是对其历史使命的传承,更是对文学力量的深刻诠释。它承载着激发创作热情、传播文化价值、凝聚文学力量的使命,成为江西文学发展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而《星火》对于我来说,是对文学的那种热爱,传播与传承,以及具有足够文化自信的底气。</p><p class="ql-block">一天《星火》随身带,拍照打光处处在。走北闯南阅历深,原浆砌石筑推爱。</p><p class="ql-block">夜色温柔以待,斜阳似乎在与我们扮演着恋恋不舍的场景戏,转身,挥起那条红色纱巾,回眸,顿然觉得六宫粉黛无颜色了。</p><p class="ql-block">今天,它是这片土地上的靓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文军记于2025年9月29日傍晚</p> <p class="ql-block">李文军|临江仙•灵山秋日朝阳</p><p class="ql-block">晓日衔云匀黛岫,霞波漫染层丘。千峰渐醒翠烟浮。草尖凝露重,林杪透光柔。竹外忽闻人语软,石桥惊起闲鸥。谁家红袖立溪头?手机收锦绣,风送桂香幽。</p> <p class="ql-block">《临江仙·灵山秋日朝阳》是李文军以古典词牌绘就的秋日山居图,将灵山朝阳的壮丽晨景与山间人间的烟火气巧妙融合,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又以现代元素注入鲜活的时代感,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一、上阕:晓日初升,绘灵山秋晨之壮丽</p><p class="ql-block">上阕以“晓日衔云匀黛岫”开篇,直入朝阳破晓的场景。“晓日”点明时间,“衔云”二字极妙——朝阳如金盘,被清晨的云霭轻轻托举,仿佛“衔”着云絮缓缓升起,“匀黛岫”则以画家调色的笔触,将黛色的山峦染成均匀的暖色调,既写出晨光的柔和,又勾勒出山峦的轮廓。接着“霞波漫染层丘”,霞光如波,层层漫过丘陵,将静态的山景赋予动态的流动感,仿佛整个山峦都在霞光中苏醒。“千峰渐醒翠烟浮”进一步推进画面:群峰从沉睡中渐次醒来,翠色的烟霭在山间浮动,既有“千峰”的宏大,又有“翠烟”的细腻,将秋晨的朦胧与生机融合。“草尖凝露重,林杪透光柔”则以细节取胜:草尖的露珠因晨寒而凝重,仿佛挂着晶莹的珍珠;林梢的晨光透过叶隙,柔柔地洒下,像给树林镀了一层金边。这几句从大到小,从远到近,将灵山秋晨的朝阳、云霭、山峦、草叶、林梢都纳入笔端,构成一幅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晨景图。</p><p class="ql-block">二、下阕:人间烟火,添山居生活之温情</p><p class="ql-block">下阕由景及人,以“竹外忽闻人语软”转折,将镜头从自然转向人间。“竹外”点明地点,“人语软”则以听觉感受写出山民说话的温柔,仿佛带着晨露的湿润。“石桥惊起闲鸥”承接“人语”,石桥的声响惊动了栖息的鸥鸟,它们扑棱棱飞起,掠过水面,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谁家红袖立溪头?”则以设问引发好奇:溪边站着一位穿红袖的女子,她是谁?在做什么?这个“红袖”的意象,既保留了古典诗词中的婉约之美,又暗示了山间生活的烟火气——或许是一位农妇在洗衣,或许是一位姑娘在赏景,总之,她的存在让画面有了温度。结尾“手机收锦绣,风送桂香幽”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手机收锦绣”将现代元素融入古典场景,女子或许在用手机拍摄朝阳下的美景,或许在给远方的亲人发消息,手机的“锦绣”与自然的“锦绣”相互呼应,既写出时代的进步,又不破坏画面的和谐;“风送桂香幽”则以嗅觉收尾,桂香在风中轻轻飘来,幽远而清新,将视觉、听觉、嗅觉融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间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三、艺术特色:传统与现代的对话</p><p class="ql-block">这首词的突出特色在于古典意境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上阕的“晓日衔云”“霞波漫染”“千峰渐醒”等意象,均来自古典诗词的传统表达,如“晓日衔云”化用李白“晓日临窗近,霞云拂槛低”的意境;“千峰渐醒”则借鉴苏轼“千峰忽已暝”的动态描写。而下阕的“手机收锦绣”则是现代元素的大胆植入:手机本是现代生活的符号,但在这里,它不再是“异质”的存在,而是成为女子记录美景、传递情感的工具,与“锦绣”(自然美景)形成呼应,既写出时代的特征,又不破坏古典诗词的意境。这种融合,让古典诗词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四、情感内核:自然与人文的和谐</p><p class="ql-block">全词的情感内核是对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赞美。上阕通过描绘灵山秋晨的朝阳、云霭、山峦,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惊叹;下阕通过“人语软”“闲鸥”“红袖”“手机”等人文元素,表达了对山间生活的喜爱。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朝阳为山间生活增添了色彩,山间生活为朝阳增添了温度。这种和谐,正是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有自然的馈赠,又有人文的温暖。</p><p class="ql-block">《临江仙·灵山秋日朝阳》是一首“旧瓶装新酒”的佳作,它以古典词牌为容器,装下了灵山秋晨的自然之美与山间生活的人文之美。上阕的壮丽与下阕的温情相互呼应,古典意境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恰到好处,最终形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情感内核。这首词不仅是对灵山秋日的赞美,更是对当代美好生活的诗意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