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榜不应成为流量生意场

青岛.海生

<p class="ql-block">热搜榜上,总能看到一些刺眼的名字——不是谁又炫了豪车豪宅,就是哪个明星私生活再起波澜。点进去,内容千篇一律:情绪激烈、言辞极端,话题越偏激,讨论越热烈。仿佛这个时代,只有撕裂才能被听见,只有低俗才能被记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想,这还是我们曾经期待的公共空间吗?那个本该讨论教育、环保、科技、社会进步的地方,如今却被资本精心包装的“话题炸弹”轮番轰炸。一条热搜背后,可能是一支运营团队在推波助澜,是一场流量生意的精密计算。热度不再源于真实关注,而是被操控的情绪泡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可怕的是,这种“越极端越有流量”的逻辑,正在悄悄重塑人们的表达方式。普通人也开始模仿:说话要带刺,立场要极端,宁可误伤也不愿沉默。于是理性退场,喧嚣登场。网络生态像一片被过度施肥的土壤,看似热闹繁茂,实则病态丛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治变味的热搜榜,不能只靠一纸禁令。平台必须斩断那些扭曲的利益链条——别再让“买热”成为明码标价的服务,别再用算法奖励煽动与对立。同时,也得重建价值导向:让有意义的话题有机会被看见,让温和而坚定的声音也能获得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热搜不该是流量的角斗场,而应是时代情绪的镜子、公共议题的窗口。我们不需要更多哗众取宠的“爆点”,我们需要的是能照亮现实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