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是法国封建统治历史时期的一座华丽的纪念碑,所以如果想要了解鼎盛时期的巴黎及法国历史,看看波旁王朝时期的宫廷到底是怎样的恢弘与奢华,凡尔赛宫的地位无可替代。</p> <p class="ql-block">17世纪,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建成凡尔赛宫后,欧洲各国君主看着眼馋,就都以其为样板建造起了自己的宫殿。著名的俄罗斯的夏宫, 奥地利的美泉宫等都有凡尔赛宫的影子,可谓是山寨版的凡尔赛宫。</p> <p class="ql-block">经过会议室,我们来到国王寝宫。</p> <p class="ql-block">国王寝宫,位于整个宫殿的中轴线上,面向东方,是最早看到太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凡尔赛宫的政治活动中心和举行起床礼、早朝觐、晚朝觐和问安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厅里路易十四的骑马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及其王族全家》。</p> <p class="ql-block">厅里路易十四的骑马像之二。</p> <p class="ql-block">战争厅内的装饰由孟莎和勒布伦完成,主要为反映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兰等功绩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罗马皇帝半身雕塑。</p> <p class="ql-block">壁炉上方是勒穆瓦钠1729年所作的椭园形画《给欧洲带来和平的路易十五》。</p> <p class="ql-block">画面上,19岁的国王路易十五把一枚橄榄枝递给以少女形像出现的欧洲。</p> <p class="ql-block">穹顶画是勒布伦所绘,表现的是法国给欧洲带来和平的丰功伟绩。画中法兰西乘着斑鸠拉的车穿越太空,前方是和平神,头上是永久不灭的荣誉光环。</p> <p class="ql-block">王后寝宫,是宫廷里的一个像国王起床式一样要按照礼仪规范行事的地方,先后有19个“法兰西子女”在这里诞生。</p> <p class="ql-block">床铺的上方,遮覆有蕾丝形布幔,以金光璀璨的浮雕连接天花板,与两边垂挂的水晶灯相互烘托,更显王室气派。</p> <p class="ql-block">贵宾休息室的路易十五像。</p> <p class="ql-block">天顶画是安东尼·弗朗索瓦(Antoine-Franois Callet)创作于1800年的作品《雾月十八日政变的寓言(Allegory of 18 Brumaire)》。</p> <p class="ql-block">法国日历有热月、雾月等,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一切事务。第二天把法国议会——元老院和500人院全部解散,夺取了议会大权,并宣布成立执政府。在执政府中,他自认第一执政,大权独揽,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从此拿破仑掌握了法国军政大权,当时是法国日历的“雾月十八日”也被称为“雾月政变”。</p> <p class="ql-block">加冕厅得名于大卫的一幅名画《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这幅画与罗浮宫那幅都是大卫所画。</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加冕大典》是发生于1804年12月2日在法国巴黎圣母院举行的隆重盛大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国王加冕仪式,1799年,带着在意大利和埃及战疫中取得的胜利荣耀,并在“雾月政变”之后拿破仑拿到了绝对政权。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废除了法兰西共和国直接称帝,为了巩固政权,拿破仑极其傲慢的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以视君权神授,想借助教皇宗教势力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乃至整个欧洲承认他至高无上的帝位。在加冕时,拿破仑直接拒绝跪在教皇面前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p> <p class="ql-block">大卫避开了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又没使教皇难堪。大卫以皇帝站起来给皇后加冕的场景为中心,把加冕现场情景完美的展现,最大限度的描绘了这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人物繁多的场面,对比强力过渡自然,使画面重点突出,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巨幅加冕油画的对面也是一幅大卫的作品《1804年10月5日军队在五月广场向皇帝宣誓》。</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皇帝加冕后第3天,发表了感人肺腑的演讲,要求军队效忠皇帝。这幅画表现的就是当时的场面:拿破仑授予军旗,推行罗马式敬礼,军人们群情激奋,宣誓效忠,表现的是拿破仑至高无上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大型油画是法国浪漫派画家安东尼·让·格罗创作于1806年的作品《1799年7月25日阿布基尔战役》。阿布基尔战役发生于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1798-1801年),拿破仑出兵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领的埃及,目的是占领苏伊士地峡,切断英国通往印度的道路。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英国就和奥斯曼帝国组成了盟军。1799年在英军60艘战舰的护送下,司令穆斯塔法帕夏率领一支1.6万人的奥斯曼军队,在埃及阿布基尔登陆。拿破仑派出1万人的军队迎战。</p> <p class="ql-block">法军第一轮进攻无果,残暴的穆斯塔法竟然走出掩体,在法军众目睽睽之下,割下了死在前线的法军首级以示炫耀!这一举动激怒了法军,来不及排阵型,也不等命令就冲了出来,奥斯曼军队自然占了上风。在一片混乱中法军龙骑兵旅长缪拉率1000骑兵从侧翼快速突击,奥斯曼军队来不及反应,老巢就被从后面端了。缪拉冲在最前面,被流弹打穿下巴仍死死追赶穆斯塔法,后者被迫持弯刀迎战,刚一交手就被缪拉砍下三个手指,顺势被擒。法军乘胜追击,死死追赶企图乘船逃跑的奥斯曼军队,大部分土军淹死在海里。缪拉一战成名,当晚就荣升少将。</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竖立有一根“胜利女神柱”,是当时拿破仑为庆祝第一次帝国胜利(战胜德国)而委托塞夫雷斯Sèvres皇家瓷厂制作的,也被称为奥斯特里茨圆柱。它是帝国时期陶瓷制品的杰作之一,于1807年完工,次年安置于杜伊勒里宫的官邸内。路易·菲利普时期才移至凡尔赛宫。</p> <p class="ql-block">再见,凡尔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