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风飒爽,丹桂飘香。2025年9月25日(礼拜四)晚上,南大副教授沈晖举办第八期《正念阅读线上工作坊》公益讲座。围绕卡巴金的《多舛的生命》,拓展正念减压课程。</p><p class="ql-block"> 第八期 整合与展望 将正念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展望未来练习。问题与主题引导:千江有月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虽然月亮只有一个,但是在不同的江河中就会显现出各自的模样,每一位练习正念的朋友,你们心中认为的正念是什么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主题10:《观照无常—与变化做朋友》关照无常,万事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制定的计划与付出的努力不是一定要实施与看到结果。</p><p class="ql-block"> 知识点:呼吸中的无常关照,核心是通过觉察呼吸的自然生灭、强弱变化,体认“一切事物皆无恒定自性”的本质,是正念修行中锚定当下、破除执着的基础方法。</p><p class="ql-block"> 1:锚定对象 选择舒适坐姿,将注意力轻轻放在呼吸上,无需刻意控制感受气息在鼻腔、胸腔或腹部的自然流动。</p><p class="ql-block"> 2:觉察变化 静静观察呼吸的“无常”,每一次吸气后,必然转为呼气。气息有时深、有时浅、有时快、有时慢,从无固定不变的状态。物质与波是同一种东西。宇宙大虚空是因宇宙波而存在。日本波动理论专家江本胜教授多次试验,用玻璃杯装上两杯水,一杯水上贴着:“你真美丽,真漂亮”的文字,另一杯上贴着:“你好丑,真可恶”的文字,两杯水同时放入冰箱结冰,结果是,前者开出十分美丽漂亮的结晶花朵,后者则结晶破裂散乱一团糟。</p><p class="ql-block"> 3:回归当下 当注意力被杂念带离时,无需批判,只需觉察到分心,再将意识温和的拉回到呼吸的变化中,重复“觉察—回归”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4:这种关照并非追求某种特殊状态,而是在最平凡的呼吸中训练心对变化的敏感度,从而逐渐放下对“恒常”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知识点:在正念中践行“万物皆流”—古希腊哲学家用过的词语,核心是以清醒的觉察,接纳当下所有体验(念头、情绪、感受)的升起与消逝。不知足不自留,如同观察河流般看着一切自然流动。</p><p class="ql-block"> 感受层面:觉察身体的紧绷与放松在交替,比如久坐后肩颈的酸胀会随调整姿势慢慢变化,如同水流过石头。</p><p class="ql-block"> 情绪层面:当愤怒、愉悦等情绪出现时,不被其控制,而是觉察“它正在升起,”随后会像浪潮般自然褪去,没有永恒不变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念头层面:发现脑海中的想法不断冒出来又消失,比如刚想到“等下要做什么,”下一秒又跳到“今天,吃了什么?”念头的流动,从不停息。</p><p class="ql-block"> 这种正念练习,本质是通过亲历“万物皆流“的真相,减少对不变的期待和执着,让心更灵活的应对生活变化。</p><p class="ql-block"> 主题11:互联互依—从分离感到整体感 “我”的界限在哪里?我们如何与周围的人、环境、自然相互联系?这种整体感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感?经幡在动,师傅问两个爱徒,一个说风动,另一个说幡动,师傅说是你的心动。</p><p class="ql-block"> 知识点:互即互入 是一个源自禅宗的哲学概念,由一行禅师提出。强调所有存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基于大乘佛教的教义,认为所有人所有物种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没有独立、分离的自我。</p><p class="ql-block"> 一行禅师用“纸”的例子来阐释这一概念。一张纸由非纸的元素构成,没有阳光、雨水、树木、伐木工人等这些元素,纸就无法存在。表明一切事物都相互包含渗透。</p><p class="ql-block"> 在实践中,“互即互入”体现为一种正念修行和生活方式,鼓励人们活在当下,与自己和他人接触,将慈悲和智慧在人身上和社会上实现。就是所谓的“因缘和合”。沈老师的外婆说,一粒米,七担水。我们受别人的恩,所以也要把这种恩扩散出去。</p><p class="ql-block"> 知识点:正念中的“共同体”,强调个体与周围一切的相互联系与依存,通过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感受这种连接。核心是将注意力“自我”的边界内移开,主动觉察与他人共享的感受、需求或经历,从而打破“孤立感”。</p><p class="ql-block"> 1:锚定共享基础 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共同感受”上,比如感受自己胸膛的起伏,同时在心里默念“我的呼吸,此刻有无数人与我一样在进行着同样的呼吸”,从最基础的生理体验建立连接感。</p><p class="ql-block"> 2:唤起共情画面 回忆一个与他人相处的温和场景(如和朋友并肩散步),不必纠结细节,只需聚焦“当时彼此放松的状态”,觉察我们曾共享同一段时光,同一种平静感受,这种共享经历带来的连结。</p><p class="ql-block"> 3:扩展善意投射:在心里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默默对他说一句简单的善意话语(如愿你平安),感受这份善意,从心底升起时的温暖,随后逐渐将这份善意扩展到陌生人(如愿路上的行人平安),体会,“我与他们虽不相识,却共享对安宁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关键不是“想象连接”,而是通过觉察“共享的感受与需求”,让心真实体验到我与他人并非孤立存在。</p><p class="ql-block"> 主题12:活出你的练习,持续一生的正念之旅。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保持正年练习的动机?遇到“瓶颈期”怎么办?强调正念的七个态度:①非评判②耐心③初心④信任⑤接纳⑥放下⑦无争</p><p class="ql-block">非评判就是允许评判存在。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人都是佛。无争与无为,特别重要,正如卡巴金老师所言:“无为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行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中,把结果交给上帝来安排。</p><p class="ql-block"> 知识点:旅程本身就是目的地。核心是把注意力从完成目标后的结果转移到做事情的过程体验上。在日常小事里主动捕捉当下的感受,而非只盯着终点。此刻我感受到什么?而不是我得到什么?慢慢让“享受过程”成为本能。</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感到不适与痛苦时,会感到孤独、分离与虚无。这种感受是人类体验的一部分,不是我一个人的,此刻,许多人和我一样有这种感受。默祷:愿我平安,愿他人平安,愿世界和谐共荣。让我与自已、他人、世界连结,成为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女儿说,沈老师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感谢沈老师与卡巴金老师发散的爱与慈悲。感谢协助参与讲座的各位师友,感谢我的女儿。愿我们都能在正念练习中转化,变得更健康、仁慈、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