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人性

永俊微言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谈谈人性</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永俊微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5.09.30</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人性的定义</div><br>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有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但要认识自己,就要了解人性。而何为人性?这是一个“熟知却非真知”,貌似已知却尚无定论的有关人类始源性和本然性的生物学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学问题。关于人性的定义,几千年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国际学界一致公认的标准答案。<br> 依笔者之愚见,人性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的本能与天性。<br> 定义中的“与生俱来”,是指人性具有先天自然的、由肉体生命的生存需要所决定的、难以改变的一系列生物学本性。<br>定义中的“共同的”,是指人类的绝大多数,确实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本性。<br> 人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正因为人类具有共性,具有一系列共同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所以才会形成每个人和全人类都共同拥有的人性。而人性,其实就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竞争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自然形成并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系列人类普遍具有的共同特性。<br> 定义中的“本能与天性”,是指人性是由人类遗传基因固定下来的行为习惯及与生俱来的品质性情,是先天固有、原本就有的,而非后天塑造、后来习得的。<br> 因为笔者定义的人性,侧重于人的先天自然属性,是基于事实判断的生物学概念,而不是基于价值判断的社会学概念,所以,对人性只能作出是否真假的事实判断,而不能简单地用善恶、好坏的二值逻辑去作出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的价值判断。<br> 笔者以为,人性既有天使的一面,又有魔鬼的一面,它不是非善即恶的,而是善恶交织,善恶参半的;所以,千百年来有关人性“性善”还是“性恶”的争论,其实毫无意义。<br>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讲的人性,是与兽性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与禽兽有别的人类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人性中善的、好的、健康的、积极的、正常的本能和天性,而不是恶的、坏的、病态的、消极的、异常的本能和天性;这是有别于笔者人性定义的狭义的人性概念。<br> 譬如:“没有人性”,“灭绝人性的行为”,“毫无人性的制度”;又如:“违反人性”,“合乎人性”,“压抑人性”,“扭曲人性”,“人性化管理”等等。上述语句中的人性,都是狭义的好人性,而非笔者所讲的善恶同体的广义的人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人性的内容</div> <br> 人性,大体上有如下26种:<br> 1、血脉亲情——父母儿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夫妻恩爱之情,家族亲戚之情,这些亲人之间彼此关爱和保护的强烈的血脉亲情,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最纯粹、最深厚、最善良、最美好的人性。诚如鲁迅所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天地,是人性的发源地。”<br> 2、群居共生——人类有群居共生的本性,人类愿意和亲人、以及其他人在一起交流交往、共同生活。家庭、家族、部落、国家、社会,都是群居共生这一人性的产物。一个人一旦离开群体,就会感到孤独和恐惧,就会在精神和肉体上处于非正常状态,甚至发疯。<br> 3、食欲性欲——告子曰:“食色性也”。管仲曰:“民以食为天”。朱熹曰:“饥者食,天理也。……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又此欲岂能无?……合当如此者”。<br> 显然,“食”是人类生存的头等刚需,也是与生俱来难以遏制的天性。<br> 而“色”是人类繁衍的首要本能。“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人类性欲的共同特点。而且男性一般都希望占有更多的女性。可以说,好色之心人皆有之,爱看美女之心男人皆有之,倾慕帅哥之心女人皆有之。好色也是“合当如此”的人类的自然天性。<br> 食、色均为生命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性。食欲、性欲是人类天字第一号的人性。<br> 4、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升官发财你会喜悦,受到威胁你会愤怒,亲人离世你会哀痛,面对死亡你会恐惧,妻儿老小你会关爱,人渣碰瓷你会厌恶,实现自我你的欲望。六欲,即生、死、耳、目、口、鼻。生欲,求生、求长生的欲望;死欲,死得其所的欲望;耳欲,倾听美妙声音的欲望;目欲,饱览美色美景的欲望;口欲,品尝美食佳肴的欲望;鼻欲,饱嗅香味香气的欲望。上述七情六欲均属于人性,只要是个人,肯定就会有上述七情六欲。<br> 5、爱美之心——朱熹说:“要求美,人欲也。”另一句中国传统文化中名言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之心是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人类本性,人人喜欢欣赏美,人人希望自己美,人类对内在美、行为美、艺术美、风景美、形体美、容颜美的追求从来都是有增无减的。 6、恻隐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br> 恻隐之心,是指大多数人对他人遭遇不幸时的同情怜悯之心。比如,遇到乞丐会施舍,他人受灾会捐钱,他人遇难会流泪等等。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性中对他人宽仁慈爱、关怀善良的开端和源头。<br> 7、羞恶之心——孟子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br> 羞恶之心,是指人类会因己身的不善而感到羞耻,会因看见他人的不善而感到憎恶。换言之,是说人类会因自己犯错而产生羞耻之心,也会因看见别人作恶而产生憎恶之心。这是人类共有的本能。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们的言谈议论合乎公正合宜的道理,人们的行为举止合乎正义公益的开端和源头。<br> 8、辞让之心——孟子曰:“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br> 辞让之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在面对利益或机会时,能够尊重他人、主动让步、谦逊礼让、自我克制、不贪不争的心态。没有辞让之心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这种辞让之心是人类讲究礼貌、礼节、礼仪开端和源头。<br> 9、是非之心——孟子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王阳明曰:“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br>是非之心,是指人的内心天生就有的基本的辨别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这种是非之心,无需深思熟虑,也无需学习研究,是人类先天自带的一种内在的、直觉性的道德判断力。具有是非之心,是人类具有智慧的开端和源头。<br> 10、求生惧死——求生惧死是所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本性,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人类普遍珍惜生命,惧怕死亡,都希望长命百岁,甚至长生不老。另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人除了求生惧死的本能之外,居然还有求死的死亡本能。死亡本能是一种自我破坏、自我毁灭的倾向。人类的死亡本能大大弱于求生的本能,只有极少数人的死亡本能强于求生本能而自毁、自杀,绝大多数人都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怕病、怕老、怕死,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去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自己的生命。 11、趋利避害——人类在行为选择中,出于保障自身生命生存发展的需要,倾向于追求利益、规避风险,即趋利避害。因为人性诞生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的生存竞争淘汰机制,人类自然会本能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不然就会被无情淘汰无法生存。从而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最本质的人性。常言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从贫穷故土迁徙到富强之乡的移民行为,就是这个意思。<br> 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和生存本能,大多出自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人性。人,一旦能够克服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人性,那就能成为异于常人超越凡人的大公无私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德高尚的人,即能成为圣人。但趋利避害的人性阻碍人们成为圣人,人世间除了深爱子女的父母,几乎无人能做到无私奉献,甚至即便是父母也会残存趋利避害的一面。<br> 12、模仿行为——模仿是动物的本能,自然也是人的本能。人类一出生就会模仿父母,依靠天生的模仿本能学会说话,学会直立行走以及各种生活技能,进而还会模仿父母的言行。成年人的模仿行为则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的观察学习四个阶段,以及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的三种强化类型,从而通过简单复制行为的直接模仿、融合多行为创新的综合模仿、习得特质意义的象征模仿、以及掌握原理延伸的抽象模仿,学会和习得生存、发展、求知、创造所需要的新技能和新行为。<br> 13、人际好奇——是指对他人的信息产生的好奇,包括对他人的经历、习惯和细节,以及内在想法、感受和兴趣的好奇;尤其是对他人秘而不宣的隐私,有着异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按捺不住的探寻欲望。这种人际好奇是人的又一个本性。<br> 14、喜欢表现——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才能和成就的欲望,人类普遍具有喜欢表现的天性,这是人类自我肯定、自我表达的内在需求。人们通过言谈举止、行为表现等不同形式,希望引起大家对自己的注意,并得到认可和赞赏。男人的争强好胜,女人的化妆打扮,就是最常见的喜欢表现这一人性的体现。<br> 15、生存竞争——生存竞争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人类的进化,就是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中逐步完成的。即便是到了现代,人类社会中也充满了竞争。譬如,体育竞赛、升学考试、岗位竞聘、工程竞标、权力竞争、军备竞争、科技竞争、商业竞争、财富竞争、名利竞争等等等等。<br> 16、喜欢被捧——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喜欢被人吹捧、被人奉承、被人赞美,也是人性之一,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需求。人,未必爱听实话,但是,人人都爱听好话,这是人性使然,很难改变。 17、爱慕虚荣——人,都有自尊心,过度自尊即为虚荣,爱慕虚荣也是人性之一,是一种以虚假方式骗取名声和公众关注的心理状态。爱慕虚荣的表现形式为妄自尊大、好大喜功、过度攀比、过度在意他人评价。<br> 18、赌徒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赌徒心理,赌徒心理也是人的本性。记得当年有句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赌,剩下一亿在跳舞。”在八、九十年代,从打一、二元的小麻将,买两、三元的福利彩票,到炒几千、几万的股票,90%以上的中国人都有这种赌徒行为。由此可见,赌徒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人性。<br> 19、从众心理——又叫羊群效应,是群居动物的共同本性,自然也是人的本性;通常表现为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和随大流。这种从众心理,在民智未开的落后国家尤为突出,会形成乌合之众,迟滞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br> 20、猜疑心理——猜疑心理是一种过度敏感、多疑的心理倾向,其特征为将他人言行与自身过度关联,形成不信任感与消极预设推断。<br> 其实,猜疑心理是动物的共同本性,成语“惊弓之鸟”就是鸟类具有猜疑心理的注解。而人类作为高级哺乳动物,猜疑心理更为严重,不仅猜疑敌人,而且还猜疑同伴。《三国演义》中,曹操因疑心太重,先杀吕伯奢,后杀华佗的故事,就是猜疑心理的体现。而成语“半信半疑”“疑神疑鬼”讲的也正是人的猜疑本性。<br> 21、追求权力——追求权力是人类最主要的人性之一。人类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有权支配某群体之人、财、物的支配人。在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渴望自己去支配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所支配。贯穿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皇权更替的血雨腥风,庙堂官场的争权夺利,便是追求权力这一人性的真实写照。<br> 22、暴力攻击——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每当生命受到威胁或需要捕食猎物时,就会以暴力攻击的方式确保生存和自身安全。久而久之,暴力攻击就成了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的祖先,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只能以暴力攻击求得生存。到了王权社会,则暴力出政权,暴力攻击更是取得部落乃至国家统治权力的根本途径。暴力攻击的最低形式,是人们通常的打架斗殴。暴力攻击的最高形式,则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战争的出现,是人类具有暴力攻击的天性使然。古往今来,这种战争从未在地球上真正停止过,至今还在继续。 23、嫉妒之心——所谓嫉妒之心,是指因为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别人的心理。妒嫉之心是人的一种天性,人人都有妒嫉心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嫉妒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嫉妒无处不在,同学之间存在着嫉妒,同事之间存在着嫉妒,亲友之间存在着嫉妒,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嫉妒,而且嫉妒熟人成名,仇恨同僚成功,越是熟悉的人之间,这种嫉妒现象就越严重。诚如古人萧统所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是对嫉妒之心的生动写照。<br> 24、趋炎附势——趋炎附势,嫌贫爱富,惧强凌弱,捧高踩低,古今人之常情、世之通病,也是人性弱点之一。司马迁所言:“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俗谚所讲:“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古今官场“人走茶凉”等等,讲的就是趋炎附势这一不好的人性。 <br> 25、欺骗行为——欺骗天敌是动物的生存本能和自然天性,比如“狡兔三窟”。而人类的欺骗行为通常是说谎,说谎是人类的一种动物性的原始本能。人类欺骗说谎的本事要比普通动物高明得多。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暗渡陈仓”、“偷梁换柱”、“假痴不癫”等计策,就是人类高明的欺骗行为。<br> 26、贪婪无度——人生的本质是欲望,而欲望的本质是贪婪。贪婪包括贪权、贪财、贪利、贪功、贪名、贪色、贪吃、贪杯、贪便宜等等。而贪婪的可怕之处在于,欲壑难填,永无止境,永远无法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即便是死亡到了天国,也不会收手。成语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贪贿无艺、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唯利是图、利欲熏心、食亲财黑、聚敛无厌,就是对贪婪无度这一人性弱点的生动写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人性的善恶</div><br> 古往今来,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先天具备仁、义、礼、智等良知良能的“性善论”,和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恶,人的善良是后天教化规范之结果的“性恶论”,已经足足争论了两千三百多年。并由“性善论”产生了“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而由“性恶论”孕育出“依法治国”的政治制度。<br> 笔者以为,按照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肯定是先有人性,后有道德,最后才有法律。<br> 依照笔者的人性定义,“人性”是一个“中性”名词。人性本无善恶,等有了道德,有了法律之后,人性才有了善恶之分。性善、性恶孰对孰错的争论,其实毫无意义。<br> 笔者以为,人性,有善有恶,善恶同体,也有非善非恶的中性人性。<br> 即便是中性人性,也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色欲”是一个中性人性,若你仰慕美女,与之恋爱结婚,这完全合法合规无可厚非,这是适“度”的、善的色欲;但若像西门庆那样,与有夫之妇潘金莲通奸,甚至还毒杀了武大郎,那就是过“度”的、恶的色欲,理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br> 人性,无论善恶,还是非善非恶,都是与生命同生共死的人的本能和天性。<br> 人性,不管是上述26种,还是更多种类,只要遇到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就会身不由已地、时强时弱地表现出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受环境、道德和法律的制约而暂时潜伏在心灵深处,但是绝不会自行消失。人性,可以抑制、可以削弱,但永远不可能将其消灭。朱熹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永远不可能得到实现。<br> 人性的善恶,属于价值判断,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性善恶的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br> 国家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合理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能把人性约束在合理范围,既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人性,又能予以限制使其不能危害公众利益。<br> 笔者以为,人类拥有“人性”,是为了生存。人类研究“人性”,是为了构建道德和法律。苏格拉底之强调人类要“认识你自己”,恐怕其用意就在于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求知和创造,要在熟知人性的基础上,构建优良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br>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抑恶扬善”,即“抑制人性中的恶,弘扬人性中的善。”,法律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惩恶扬善”,即“惩罚和限制人性中的恶,弘扬和光大人性中的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