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翠云廊,一个有梦幻诗意的名字,也是一个人总想要去行走一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那里的每一株古柏都是高古的智者,他们站在那里有500到2500年之久,或许只为等你的到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你撑起翠色的华盖,为</span>你隔离毒日炙烤,为你遮风挡雨,走在翠云之下,你就是王,自己的王。</p><p class="ql-block"> 在那里,你走过的每一块青石板,大秦帝国的铁蹄曾经踏过,刘备、诸葛亮君臣曾经走过,唐玄宗曾经走过,李白、杜甫也曾走过,苏轼、陆游也曾走过,或可略加一点诗意幻想,那路边的古柏,一定可以看到你与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时空恍惚中</span>擦身而过,似梦如幻……</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深秋的一个飘雨的天气里走进这满是诗情画意而又人文厚重的绿色长廊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雨,几乎见不到其他游人,独自走在悠长的青石板上,路两旁古柏真就是"霜皮溜雨",虬枝横柯,昂首在空中交互,雨滴就会甩在那"翠云"之上,叶缝里就能漏下细碎的毛毛雨来,脸上就有亲切的抚摸,此刻也就明白"翠云廊"三字充满诗意的力量,写实又写意。</p><p class="ql-block"> 在古柏硕大的身躯上,在路边高坎边拦马墙的条石上,满是生长了翠绿的苍苔,一些细小的苔花沾着晶莹的水珠,极具诗情画意,蹲下来,耐心一点,可以拍出很有特色的照片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拦马墙翠云廊</p> <p class="ql-block"> 拦马墙,在有高坎的路边垒石成墙,以防马匹失足,所以翠云廊上有很多拦马墙。因这段翠云廊古柏保存完好(此段属国有林场管辖,保护有方),是处拦马墙因距离长,石头又大又重,覆盖苍苔,自成风景。现民间、官方都将此段翠云廊约定对外宣传为"拦马墙翠云廊"。</p> <p class="ql-block"> 拦马墙翠云廊的水观音处,《黑悟空》外景拍摄地,现也火热是打卡地。有游戏没过此关的,来此上柱香,就真的通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让观自在菩萨住在这么寒酸之地(我一度以为是土地庙),是对菩萨的不敬还是对信仰的本真表达?我一时难明其妙。</p><p class="ql-block"> 或许,最好的信仰就应该是这样的自信和状态:如来,自在("佛系人物"在佛经翻译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鸠摩罗什译的如来,玄奘译的观自在,这层意思本就十分明显)。</span>走翠云廊也应有这种态度,随性自在为好,与高古的翠柏对话,将身心融入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书法而言,"如来、自在"这几个字,还是写得还是见一定功力的,有韵味的…</p> <p class="ql-block">石饮马槽,也是文物</p> <p class="ql-block">清凉桥</p> <p class="ql-block"> 拦马墙翠云廊一段古柏为什么能保护得这么好?这是每一个用心走过的人都会暗自一问。</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p><p class="ql-block"> 古蜀道历代就是"国道",由官府管辖,责任明确。在历史的长河里,总会时不时有帝王将相,名士大家,从这路上走过,对古道古树会留下一些保护的政令,骚客们也会留下些脍炙人口文章诗句。这是最为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言,百年以上古树,都有神灵附体,毁损者,自会触怒鬼神,惹祸上身。所以,修房建屋,需尽量保护古木,并且如院坝前有几株古树,就宛若门神护佑,康乐安宁。土著民对古树都敬畏有加。</p><p class="ql-block"> 拦马墙一段建国后一直由国有林场拥有管理。我在路边看到了一通碑,详细告知管理要求和对毁树者的惩罚条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清凉桥与一村民闲聊过这个问题,他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瞬间通达。他说"人老颠懂(四川话的痴呆),树老心空"。树老了,中空,想修房做"栋梁之材"或眼前变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村民也没有鲁莽去做违法的动力,加之村规民约和道德层面的约速,百年老木已然度过了他们生命中的高危期。如今,这些老树正以另一种方式报答"不杀之恩",他们现正大规模吸引各地闲人前来观瞻膜拜,财源滚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翠云廊景区</p> <p class="ql-block"> 写在后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五丁开道,地崩山摧,蜀道始成,天府不再能被秦巴阻隔而偏安独善,巴蜀文明并入华夏大一统文化版图。</p><p class="ql-block"> 大秦帝国为了物资运输,兵力调动,经济与文化控制,从剑门关向成都修筑国道:金牛道,沿途遍植翠柏,称为皇柏。现超过2400岁高古的柏树,或是当时的遗老。</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张飞驻守巴西郡(今阆中)时,在金牛道旁下令士兵和百姓大规模种植柏树,严加管理保护,民间称之"张飞柏"。现存1800岁左右的古柏,或许是张三爷浇下的第一桶定根水,也说不一定。</p><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璧,对蜀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系统化大规模地在道路两旁栽种柏树,并严查成活率,史称"李公柏"。李璧对翠云廊的规模形成起到最为重要作用,有"三百里程十万树"之赞。古道上500多岁的柏树,就是李璧种在这片土地上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历朝历代政府都把金牛道纳入国道管控,植柏和保护前朝古柏都是官府分内之事,于是古道上能见到从几百岁到2500岁各个朝代的古柏活本。</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年间诗人乔钵游历蜀道,在留诗中有"翠云廊"三字,此后剑阁蜀道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有诗意的名字:翠云廊。</p><p class="ql-block"> 翠云廊,完美满足骚人们的诗与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