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保小分队,集体巡查巡访梅园新村附近的文保和史迹,(2025.09.18)

陈跃宁

<p class="ql-block">早晨,在地铁雨润大街站,从1号进出站口进站,乘二号线到大行宫站下车,从1号进出站口出站,步行到六朝博物馆门口。与八点三十分在此集合,参加今天活动的队友会合。</p><p class="ql-block">今天活动的团队:</p><p class="ql-block">市文保志愿者团队此次活动的小分队。</p><p class="ql-block">活动主题:</p><p class="ql-block">集体巡查巡访,梅园新村附近的文保。</p><p class="ql-block">活动组织者、领队:夏宏亮老师。</p><p class="ql-block">活动讲师:刁芙蓉老师。</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共计二十六人。</p><p class="ql-block">完后,在地铁西安门站,从2号口进站,乘二号线到雨润大街站下车回家。</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活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六朝博物馆门口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蓝庐与黄裳的后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地质矿产陈列馆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沿途巡查寻访的文保</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央饭店</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 OO 六年六月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央饭店是南京市一处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玄武区中山东路237号,紧邻民国总统府旧址。该建筑始建于1927年,1930年正式开业,原为一座三层(含假四层)西式混合结构建筑,融合中西元素,呈现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p><p class="ql-block">建筑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红白相间方格外墙、柱式门廊与歇山顶设计,外观呈欧式风格,南面钟楼造型独特,典雅高贵 。</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民国时期南京最具代表性的高档饭店之一,曾接待过张学良、周恩来、梅兰芳等政要名流,是国民党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p><p class="ql-block">重大事件见证地:西安事变、国共谈判、抗战国防会议等,多个关键历史事件均在此发生。</p><p class="ql-block">保护与再利用:</p><p class="ql-block">文保身份:2006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修缮与运营:1995年、2010年、2023年多次修缮升级,现为四星级酒店,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设施 。</p><p class="ql-block">中央饭店不仅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地,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与建筑价值。</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央饭店</p><p class="ql-block">程思远题</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央饭店建于1929年,是南京30年代级别最高的饭店之一。当时知名人士出入下榻的主要场所,接待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南宁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零零二年九月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錢壮飛</p><p class="ql-block">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南京中央飯店 壮志凌雲</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25日晚,正独自值班的钱壮飞一连收到武汉发给徐恩曾的特急密电六封,他当机立断拆译密电。原来,长期负责中共中央机关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要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密全数供出。千钧一发之际,钱壮飞不顾个人安危,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党中央。接到钱壮飞的情报,在周恩来指挥下,中共中央、中共江苏省委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机关立即全部转移。钱壮飞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随后钱壮飞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央革命军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总参谋部第二局局长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同年4月牺牲于贵州省金沙县后山乡,时年39岁。</p><p class="ql-block">钱壮飞以赤胆忠心保卫党中央安全,书?了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周恩来曾说,钱壮飞同志在对敌斗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的我们的党少走了弯路,全党将永远纪念。</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对敌斗争中立下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1896年生于浙江湖州人,1915年考人北京医科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在北京的京绥铁路医院工作,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钱壮飞经党组安排,于1928年初转移到上海。同年,进入隶属于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的上海无线电管理处任职。</p><p class="ql-block">1929年底钱壮飞按照党的指示,打人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同时,中央决定由打人敌人内部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人成立一个特别党小组,李克农任组长,山中央特科情报科长陈赓负责联系。他们三人战斗在敌人心脏,被誉为我党情报战线著名的"龙潭三杰"。三人互相配合,获取了国民党反动集团大量重要情报。1930年冬到1931年2月,钱壮飞将国民党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二次"围剿"的命以及相应兵力部署等重要情报,经李克农、陈赓等报告党中央,对红军正确决策,打破敌人"围剿",起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央饭店东侧木质小二楼(原正元实业社旧址)</p><p class="ql-block">我党情报战线著名的红色特工、"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同志生活战斗过的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六朝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六朝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302号,是南京最大的专题断代史博物馆,系统展示公元3至6世纪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合称“六朝”)的历史与文化。</p><p class="ql-block">馆址即原六朝建康宫城遗址的一部分,2007年施工中发现夯土城墙等遗迹后,由贝聿铭团队设计,2014年8月11日正式开放,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四大展厅,以“东方大都会”为主线:</p><p class="ql-block">负一层《六朝帝都》:</p><p class="ql-block">展示25米长、10米宽的六朝夯土城墙及大型排水设施遗迹,并配以城市模型、生活文物,呈现建康城规划与市井百态。</p><p class="ql-block">一层《回望六朝》:</p><p class="ql-block">通过疆域图、年表、微电影《东方大都会》等,概述六朝300余年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二层《六朝风采》:</p><p class="ql-block">集中展出1200余件青瓷、陶俑、石刻、墓志等精品,镇馆之宝“青瓷莲花尊”和“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皆在此层;多媒体动画让陶俑“活”起来,演绎跨越时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三层《六朝人杰》:</p><p class="ql-block">介绍王羲之、谢安等六朝名士,配以碑刻、书画与互动展项,可俯瞰长江路的城市景观,也是热门拍照打卡点。</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p><p class="ql-block">成人票30元,半价15元;18岁以下、70岁以上及特定人群免费,无需预约,现场购票即可。</p><p class="ql-block">地铁2、3号线大行宫站5号口步行约600米即达,馆内设免费定时讲解和行李寄存服务。</p><p class="ql-block">六朝博物馆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与园林美学融合,是了解“六朝古都”南京辉煌历史的首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六朝建康都城遗址</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六月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朝建康都城遗址是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康城的遗存,位于今南京市玄武区、秦淮区核心地带,2012年被列为第四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始建:</p><p class="ql-block">最初为东吴孙权所筑“建业”,西晋避愍帝司马邺讳改称“建康”。</p><p class="ql-block">鼎盛:</p><p class="ql-block">连续作六朝都城近360年,与长安、洛阳并列为当时中国三大都会。</p><p class="ql-block"> 毁灭:</p><p class="ql-block">548年侯景之乱宫阙多焚,589年隋灭陈后诏“平荡耕垦”,地面建筑尽毁。</p><p class="ql-block">二、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2000年起,市区基建中陆续发现以下遗迹:</p><p class="ql-block">1. 城墙与城壕:</p><p class="ql-block">大行宫—南京图书馆地下:宫城东墙拐段,包砖、木桩、壕沟完整。</p><p class="ql-block">游府西街小学工地:东晋包砖墙、南朝城壕,推测为台城外重南墙。</p><p class="ql-block">六朝博物馆负一层:25m宽夯土墙,原址展示,含排水沟、瓦当堆积。</p><p class="ql-block">2. 道路系统:</p><p class="ql-block">利济巷、糖坊桥、估衣廊等地:南朝砖铺御道,方向皆北偏东25°,揭示“倾斜都城”格局。</p><p class="ql-block"> 西街遗址:2023年新发现梁武帝“国门”及御道,遥指牛首山。</p><p class="ql-block">3. 水系遗迹</p><p class="ql-block">进香河路中央绿化带下:六朝运河遗迹,至今仍有地下水渗出。</p><p class="ql-block">青溪、潮沟等河道:确定城东、城北边界。</p><p class="ql-block">三、价值与保护:</p><p class="ql-block">价值:是了解六朝都城规划、城市肌理及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的关键实物。</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03-20公布)。</p><p class="ql-block">展示方式:</p><p class="ql-block">六朝博物馆:负一层原址保护宫墙、城壕,并陈列出土瓦当、青瓷等。</p><p class="ql-block"> 南京图书馆负一层:玻璃地面展示宫城东墙拐段,供市民免费参观。</p><p class="ql-block">四、参观信息:</p><p class="ql-block">核心展示区:六朝博物馆(长江路302号)</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周二–日 9:00-17:30(17:00停止入场)</p><p class="ql-block">门票:30元(半价15元),18岁以下、70岁以上免费,无需预约。</p><p class="ql-block"> 交通:地铁2、3号线大行宫站5号口步行约5分钟。</p><p class="ql-block">其他遗迹点:南京图书馆负一层、游府西街小学围墙展示段等可外观。</p><p class="ql-block">遗址虽深埋地下,但通过原址展示与博物馆陈列,观众仍可直观感受“六朝金粉地”的昔日辉煌。</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汉府街</p><p class="ql-block">西起长江路与长白街交会处,东至杨吴城濠。清代有街。因邻近明永乐皇帝朱棣其子朱高煦的汉王府得名。今长江路292号(前为清两江总督署、后为民国总统府)是当年汉王府的一部分。金陵名刹毗卢寺、梅园新村纪念馆在此街北侧,街东段南侧多为原国民政府高级官员住宅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本地名经南京市人民政府宁政发〔2008〕6号文批准,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地名委员会立</p><p class="ql-block">二 O 一二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国共產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杨尚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东端梅园新村,是纪念1946-1947年国共南京谈判、展示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斗争历程的专题纪念馆,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入驻梅园新村17、30、35号三栋民居,与国民党政府进行长达10个月零4天的谈判。代表团在驻地周围密布特务监视的险恶环境中,坚持和平、民主方针,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阴谋,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二、馆区组成:</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占地约4600平方米,由四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1. 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17、30、35号):复原周恩来、邓颖超办公起居处,院墙加高、传达室加盖小楼等原貌依旧。</p><p class="ql-block">2. 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两层四合院式现代建筑,常设《梅园风范——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分六单元全景展示谈判历程。</p><p class="ql-block">3. 周恩来铜像广场:高3.2米青铜立像,取材于周恩来步出梅园新村30号的经典瞬间。</p><p class="ql-block">4. 周恩来图书馆:收藏周恩来著作、手稿及谈判文献1.1万余册(件),为研究基地。</p><p class="ql-block">三、展览与藏品:</p><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300余幅(件)照片、文物,辅以多媒体,再现“重庆谈判—南京续谈—抵制国大”全过程。</p><p class="ql-block">特色藏品:</p><p class="ql-block"> - 周恩来穿过的西服上衣。</p><p class="ql-block"> - 邓颖超长征时使用的蚊帐。</p><p class="ql-block"> - 1946年叶剑英、李克农赠董必武的《兰亭集序》铜墨盒。</p><p class="ql-block"> - 中共代表团户口卡、电台、密码本等。</p><p class="ql-block">四、保护级别与荣誉:</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国务院)。</p><p class="ql-block">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中宣部)。</p><p class="ql-block">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南京市廉政文化示范点。</p><p class="ql-block">五、参观信息:</p><p class="ql-block">地址: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东端梅园新村。(地铁2、3号线大行宫站步行约5分钟)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30(17: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p><p class="ql-block">门票:免费开放,持身份证换票;团队讲解需预约。</p><p class="ql-block">讲解服务:每日定时免费讲解,提供中、英、俄多语种及中小学生专场。</p><p class="ql-block">配套服务:文创商店、周恩来主题邮局、无障碍通道、行李寄存。</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纪念馆以原址原貌、史料陈列与主题临展相结合,完整呈现“风雨如晦、斗智斗勇”的南京谈判岁月,是了解中共统一战线历史、感悟“梅园风范”的首选红色地标。</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汉府街</p><p class="ql-block">3号</p><p class="ql-block">邮政编码210018</p><p class="ql-block">藍廬</p><p class="ql-block">黄裳将军故居</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蓝庐</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二年三月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蓝庐,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汉府街3号,是一处建于民国时期的建筑,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田国民党将领黄裳于1935年购入土地后自建,因屋顶铺设蓝色瓦片而得名"蓝庐""。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均为184.9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蓝庐的建筑形制保留了民国时期高级军事将领住宅的典型特征,为研究该时期建筑风貌提供了实物例证 。2012年,蓝庐被列入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蓝庐整体为中式风格的两层小楼,外立面呈灰色,采用砖木结构,坐北朝南 。同时,其屋顶铺设蓝色琉璃瓦,这种蓝色瓦片在民居中较为少见,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p><p class="ql-block">建筑形制保留了民国时期高级军事将领住宅的典型特征,如高墙厚壁、安保级别高。为抵御日军轰炸,墙壁厚度特意做成40厘米,是普通房子的两倍,还建有防空洞、地下室等设施 。</p><p class="ql-block">蓝庐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但在窗户等细节上,使用了当时较为现代的木质窗户,且这些窗户至今仍保留完好 。这种结合体现了民国建筑在材料使用上的过渡性特点。</p><p class="ql-block">蓝庐的院子里种植了槐树、棕榈、梧桐等树木,均为当年屋主亲手栽种,至今已有70多年的树龄,为建筑增添了自然与历史的韵味"。</p><p class="ql-block">屋顶的蓝色琉璃瓦是蓝庐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使其在众多民国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其命名的由来 。</p><p class="ql-block">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蓝庐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蓝庐"还有以下几处带有个人或时代印记的"特殊装饰",均与战时身份、实用需求及审美取向有关:</p><p class="ql-block">1.40 cm 加厚"防弹墙"</p><p class="ql-block">外墙厚度做到普通民居的两倍,外粉灰色水泥砂浆,转角处做钢网加固;室内可见窗套、门套均用5 cm 厚实心洋松板包边,既防破片也是装饰线条﹣﹣在民国公馆中极少见。</p><p class="ql-block">2.隐蔽式防空洞与地下室入口</p><p class="ql-block">主楼东南角有一扇仅80cm高的矮铁门,门扇外包3 mm 铜皮、内衬石棉,门楣做成装饰性拱券,外看像储藏间,实为通往12m2防空洞的入口;洞内四壁贴白色瓷砖,顶部做穹窿并嵌铜质通风花格,兼顾防爆与美观。</p><p class="ql-block">3.龙形琉璃脊饰+回纹瓦当</p><p class="ql-block">正脊两端各置条1.2 m “螭吻"-﹣蓝色琉</p><p class="ql-block">璃烧造,与屋瓦同色;檐口瓦当为定制"回"字纹加篆体"黄"字,既暗合"龙吻避火"的传意,也留下家族标记。</p><p class="ql-block">4.原装彩绘木质门窗</p><p class="ql-block">所有窗扇均为菲律宾柳桉木,外框刷军绿色醇酸漆,内扇保持原木色;上下窗棂间嵌一块可拆式小彩玻(蓝、黄、红三色几何拼花),战时拆下即可当作防空识别标志,平时则让立面出现"军装色+勋章彩"的跳跃点缀。</p><p class="ql-block">5.院内"三树一线"自植景观</p><p class="ql-block">黄裳夫妇亲手种下槐树(国槐)、棕榈、法国梧桐各一株,成品字形;主楼正门轴线恰好对准槐树,形成"门一槐一堂"的透视通廊,被邻里称作"将台视轴",兼具风水与礼仪感。</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据说,屋顶的三的三块圆形团龙琉璃瓦,有关部门准备回收,当做文物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逐步形成民国政府官员的中高档居住区,以独院式别墅为主要特色。其中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为一九四六年五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六代表国原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共代表国办事处旧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単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1~4、9~12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1-4号、9-12号是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国住宅,建于1930年代,房主为知名中医卓海宗(字乾润,号雨亭,浙江奉化人)。卓海宗曾为蒋介石诊病,有"总统府国医"之称,1946年任中国医药改进会理事长 。</p><p class="ql-block">这两组住宅均为四联住宅,每栋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分别为1梯两户和1梯一户的布局。建筑采用清水砖墙、两坡屋顶、木质门窗,立面装饰有拱门、山花等民国建筑常见元素,风格典雅,保存较好 。</p><p class="ql-block">2013年10月,这两组建筑被正式公布为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研究价值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图书馆:</p><p class="ql-block">馆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纪念馆陈列馆北侧、梅园新村30号西南角,由4幢民国初期西式民居改建组合而成,占地855m2,建筑面积1280m2,分上下两层 。</p><p class="ql-block">外立面保留原有青砖灰瓦、老虎窗等民国风貌,内部采用现代框架结构,与北侧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风格协调 。</p><p class="ql-block">馆内设有:</p><p class="ql-block">展厅(常设周恩来生平著作专题展)</p><p class="ql-block">阅览厅(对外开放查阅)</p><p class="ql-block">音像资料厅</p><p class="ql-block">采编室</p><p class="ql-block">书库</p><p class="ql-block">学术研究室</p><p class="ql-block">馆藏特色:</p><p class="ql-block">以"周恩来文献"为核心,系统收藏:周恩来论著、手稿、讲话录音照片、电影、电视文献片国内外研究周恩来的书刊、档案复制件</p><p class="ql-block">现藏书数万册,形成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数据四位一体的专题资料体系 。</p><p class="ql-block">研究定位:</p><p class="ql-block">1998年2月21日开馆即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确定为"全国第一家周恩来图书馆资料研究中心",承担为全国研究机构、媒体、展览提供图文音像与学术支持的职能 。</p><p class="ql-block">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题写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团</p><p class="ql-block">办公原址</p><p class="ql-block">1946·5-1947·3</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2008047</p><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原址</p><p class="ql-block">该处是1946.5-1947.3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的中共代表团驻地,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钱瑛等曾在此办公和居住。</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八年十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p><p class="ql-block">编号:2012002</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民国时期建筑风税区</p><p class="ql-block">该风貌区占地面积5.39公顷,是民国时期住宅区。现存33幢民国建筑,多为二层,砖混结构,青砖墙面,多析屋顶。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该地区的市民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二年四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22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22号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内,是一栋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民国二层独立住宅。</p><p class="ql-block">根据最新网络实地走访记录,该楼为青砖立面、多折坡屋顶,砖混结构,与梅园新村片区的其他20余栋民国别墅一样,属于1920-30年代形成的国民政府公务员中高档住宅区的一部分 。</p><p class="ql-block">目前建筑内部仍作普通民居使用,外观延续原有民国风貌,未设专门陈列或开放参观"。如想近距离观赏其建筑细节,可沿梅园新村街巷步行前往,外观拍照即可,入内需征得住户同意。</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18号民国建筑</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化局</p><p class="ql-block">二0一四年一月二十四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梅园新村18号是一栋保存完好、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民国独立式住宅,位于玄武区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p><p class="ql-block">建于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与梅园新村大多数洋房同期形成,为当时首都"高级公务员住宅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属典型的独院西式洋房,两层(局部带阁楼),砖混结构,青砖清水墙面、多折坡屋顶,木门窗保存较好,外立面保持原民国风貌。</p><p class="ql-block">受《南京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管控,不得随意拆除、改建。</p><p class="ql-block">建筑仍作普通民居使用,内部经居民多次自发修缮,基本结构完好;外观可沿街观赏,内部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p><p class="ql-block">编号:2012002</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民国时期建筑风税区</p><p class="ql-block">该风貌区占地面积5.39公顷,是民国时期住宅区。现存33幢民国建筑,多为二层,砖混结构,青砖墙面,多析屋顶。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该地区的市民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二年四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2008047</p><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原址</p><p class="ql-block">该处是1946.5-1947.3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的中共代表团驻地,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钱瑛等曾在此办公和居住。</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八年十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垂丝海棠</p><p class="ql-block">蔷薇科苹果属</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一级)</p><p class="ql-block">树龄:8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33</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圆柏</p><p class="ql-block">柏科剌柏属</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一级)</p><p class="ql-block">树龄:8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36</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圆柏</p><p class="ql-block">柏科刺柏属</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一级)</p><p class="ql-block">树龄:8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37</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桂花</p><p class="ql-block">木樨科木樨属</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一级)</p><p class="ql-block">树龄:8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35</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葡萄</p><p class="ql-block">葡萄科葡萄属</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一级)</p><p class="ql-block">树龄:8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38</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石榴</p><p class="ql-block">千屈菜科石榴属</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一级)</p><p class="ql-block">树龄:8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32</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石榴</p><p class="ql-block">千屈菜科石榴属</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一级)</p><p class="ql-block">树龄:8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31</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石榴</p><p class="ql-block">千屈菜科石榴属</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一级)</p><p class="ql-block">树龄:8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30</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石榴</p><p class="ql-block">千屈菜科石榴属</p><p class="ql-block">等级名木:(一级)</p><p class="ql-block">树龄:8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29</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28~29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28~29号民国住宅建于1929年至1937年的"首都建设的黄金十年"期间,由南京乐居房产公司开发,该公司大股东为水利专家汪胡桢。这一时期,南京依据《首都计划》兴起营造高潮,梅园新村所在区域被规划为住宅区。</p><p class="ql-block">1946年至1947年国共南京谈判期间,梅园新村29号与对面的22号、一墙之隔的31号等均被设为特务监视站,用于监视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的活动。</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 29号为法式风格建筑。</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为三层楼结构,两侧对称,三层部分高出中间。其青砖为特别定制,上面印有"坐"字状的独特标志。整体样式在雍园较为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34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建于1930年代,与梅园新村其他住宅同期形成,是南京"首都计划"实施后建设的高级公务员居住区之一 。</p><p class="ql-block">为独栋两层青砖洋房,带坡屋顶和小院,保留民国典型的"西体中用"建筑风格,结构为砖混,木门窗部分为原物 。</p><p class="ql-block">已列入玄武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属于"梅园新村1~4、9~12、22、28-29、31-33、34、36-39、49号等民国住宅"组团之一,受《南京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管控,不得随意拆除或改建 。</p><p class="ql-block">目前公开档案中未发现34号曾入住历史名人或发生重大事件的直接记录;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民国首都居住建筑群"的整体风貌与肌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31~33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31-33号民国住宅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内,建成于民国时期,是区内保存较好、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居住建筑之一 。</p><p class="ql-block">该组建筑体现了民国中高级官员住宅的典型特征:多为独院式西式洋房,砖木结构,红色坡屋顶,清水砖墙,整体风格简洁典雅,与街区内的其他民国住宅共同构成了南京现存类型最丰富、风貌最完整的民国居住区之一 。梅园新村片区自1920年代起逐步开发,至1940年代末形成,是当时政府官员、知识精英等高收入人群的中高档居住区 。</p><p class="ql-block">尽管31-33号住宅并未像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那样因中共代表团驻留而广为人知,但它们作为街区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发展与居住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建筑研究价值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0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资料,南京梅园新村40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民国建筑",而是后期重建或改建而成 。不过,该地址仍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据记载,梅园新村40号曾是民国时期无线电专家朱其清的住所。抗战胜利后,朱家返回南京便居住于此,且与中共代表团驻地(如30号周恩来住所)相邻 。这表明该地址在民国末期曾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居住地,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虽然现有建筑并非原汁原味保存至今的民国住宅,但在近年来的城市更新中,梅园新村片区对民国风貌进行了整体修复与还原,包括:</p><p class="ql-block">对民国建筑"修旧如旧";</p><p class="ql-block">新建或翻建部分住宅时,采用仿民国风格设计;</p><p class="ql-block">统一改造街区内建筑外立面、屋顶、围墙使其与整体民国风貌协调 。</p><p class="ql-block">现存的梅园新村40号虽非原民国建筑,但外观与风格已融入整体民国风情区,成为"活的民国建筑博物馆"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如今,梅园新村40号所在区域已被打造为民国风情民宿或文化展示空间,部分建筑对外开放,作为民宿、展览馆或文化体验场所使用。例如,有平台将该地址列为"民国风小别墅"民宿,强调其法式浪漫与民国风情结合的设计风格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36-37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2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十八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2号民国住宅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民国时期留存至今的西式洋房之一,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特色,如红色四坡屋顶、砖木结构、清水砖立面等 。</p><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该住宅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原户主姓张,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该住宅已被列入南京市玄武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是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资料,梅园新村42号民国住宅 , 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该住宅曾荒废多时,内部杂乱不堪,处于维修过程中的毛坯状态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3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梅园新村43号民国住宅,是南京民国建筑遗存中的代表性住宅之一,具有较明确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色,现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3号住宅建于1937年,由民国时期的社会人士陈奎璋家族出资建造并长期居住 。该建筑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民国时期城市住宅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1958年国家实行私房改造政策后,该住宅部分产权被收归国有,由房管所统一管理并对外出租,部分产权仍归原业主所有"。这种"公私混合"的产权结构,也成为研新中国住房制度演变的典型例。</p><p class="ql-block">该住宅为砖木结构,采用中西合璧式设计,体现了民国时期城市中产阶级住宅的典型风格。外墙为青砖砌筑,立面简洁大方,内部保留木质楼梯、雕花门窗等传统装饰元素。</p><p class="ql-block">主楼与附属用房围合成独立院落,空间布局合理,兼具私密性与实用性,建筑整体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目前,该建筑仍作为住宅使用,部分空间维持原有功能布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52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资料,梅园新村52号民国住宅已被列入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是南京梅园新村民国住宅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建筑价值。</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52号住宅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民国时期南京中高级公务员、知识分子或政商人士的居住区之一。该片区由当时的"乐居房产公司"等民间资本开发,是南京《首都计划》实施后形成的规模化民国住宅区之一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4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梅园新村44号民国住宅,是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内受保护的民国建筑之一,具有典型的民国居住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4号住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乐居房产公司开发,是南京民国"黄金十年"期间兴建的中高档住宅区组成部分 。该片区最初面向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及城市中产阶层出售或出租,44号即为当时独栋洋房之一。</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砖木结构的西式洋房,具有以下特征:</p><p class="ql-block">红色四坡屋顶,屋面铺设红瓦;</p><p class="ql-block">清水砖外墙,立面简洁,保留原始肌理;</p><p class="ql-block">独院独户,带私家小花园,体现民国中产阶层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内部保留木质楼梯、门窗及部分雕花装饰有中西合璧风格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5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梅园新村45号民国住宅,位于玄武区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内,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居住建筑 。</p><p class="ql-block">建于民国时期,具体年份不详。</p><p class="ql-block">被列为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区(县)级文保单位 。</p><p class="ql-block">该街区以成片民国住宅著称,住宅类型丰富,包括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住宅等,整体呈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常见红色坡屋顶、清水砖墙等元素"。</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5号作为其中一处代表性建筑,风貌与街区整体风格一致,具有较高的历史与</p><p class="ql-block">价值。</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8-51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48-51号民国住宅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是玄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是4栋相似的二层住宅,建于解放前,共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每栋都有2个独立的居住单元,现每栋有2至3户人家居住。</p><p class="ql-block">建筑为两坡屋顶,墙面粉刷黄色涂料,风格简洁,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梅园新村是南京民国居住区中住宅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集中反映了民国时期各类居住区的特点,而梅园新村48-51号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民国居住建筑的缩影和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目前可明确南京梅园新村49号(对应如今的51号)民国住宅曾为袁隆平一家居住,户主是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而48号、50号民国住宅的主人暂未发现明确记载的信息。</p><p class="ql-block">1948年2月25日登记的袁家户籍卡显示,当时袁兴烈41岁,任职于侨委会,担任行政科长,家住梅园新村49号。其长子袁隆平当时19岁,正在上中学,家中还有3个弟弟。袁兴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曾在北宁铁路局、平汉铁路局等单位任职,在抗战时期还为国家作出过贡献,比如曾组织锻造大刀送往台儿庄前线等。</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悲巷7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大悲巷7号民国住宅位于玄武区梅园新村片区,是一栋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独栋洋房。据记载,该建筑 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三栋三层别墅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层高两层带阁楼,均坐北朝南。 建筑主体具有法式风格,采用多折灰瓦坡顶,搭配青砖、深红色门窗框以及民国时期特有的冰花玻璃,时代特色鲜明。 原为国民党将领王氏三兄弟故居。</p><p class="ql-block">7-1号为民宅,7-2号被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使用,7-3号曾是国民党少将住宅,现为平面设计公司"瀚清堂"使用 。</p><p class="ql-block">青砖立面、坡屋顶、拱券窗,带有典型的西式花园别墅风格,院内原有假山、防空洞等配套,体现了当时上层军政人员的居住水准"。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这一带陆续被银行界与文化界人士购入或租用,因此街区整体延续了"民国高级住宅区"的历史氛围 。</p><p class="ql-block">2000年以后,建筑经过修缮活化,先后成为"瀚清堂"设计公司与"反几建筑"工作室的办公地,内部保留了木楼梯、壁炉、花砖等原构件,并增设了全国唯一常年开放的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展厅,供预约参观 。如今,大悲巷7号既是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也是南京民国建筑小规模、功能置换式再利用的典型案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1号民国建筑</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六月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2010023</p><p class="ql-block">雍园1号民国建筑</p><p class="ql-block">该处原为白崇禧寓所,宅院四周高墙环绕院内有两幢西式洋楼相对而立。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0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雍园1号民国建筑</p><p class="ql-block">位于玄武区雍园1号,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40年代,白崇禧在雍园租下一处西式洋楼,稍加装修,作为自己的住宅和公馆。该馆高两层,有高达2..6米的红砖图墙和古铜色木门,占地面积388,9平方米,建筑面积266.3平方米。公馆计有房屋3幢16间,围墙上装有铁丝网,防卫严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雍园1号民国建筑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白崇禧在南京的主要公馆。 </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原是一位颇有财势的资本家的产业。1947年,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的白崇禧因原住地蓝园9号面积较小,便托人租下了雍园1号,并加以装修,使其成为他在南京的主要居住和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19日,白崇禧离开南京前往武汉,后到台湾。南京解放后,雍园1号由江苏省有关部门代管。</p><p class="ql-block">雍园1号占地面积388.9平方米,共有房屋三幢16间,建筑面积266.3平方米。建筑融合了中西风格,有着高2.6米的红砖围墙和古铜色木门,组成典型的中国式四合院。院内两幢二层红色小洋楼东西错位,南北相向而立,均为红砖砌筑,门窗采用新西式的木构件,窗扇为半圆拱形带腰窗,窗框下设有花格式的窗凳。大门旁还设有可停三辆小车的车库,院子前部和两幢小楼之间有两个修整得十分雅致的小花园。 </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两小楼被分辟两院,后又陆续增建了三楼小阁楼、院内平房等 , 建筑及室内仍保留原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9~19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雍园9~19号民国住宅位于玄武区梅园新村片区东北侧的“雍园”里弄式别墅街区内,建于20世纪30-40年代,为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该组住宅为连续的砖木结构花园洋房,单栋建筑面积200-300㎡不等。青砖外墙、红瓦坡屋顶,南立面多设拱券敞廊或露台,北立面为条窗与烟囱对称布置;室内保留拼花木地(楼)板、木楼梯、壁炉和钢窗等原构件,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民国高级住宅风格。</p><p class="ql-block">雍园街区最初由银行、铁路及实业公司高级职员购置,9~19号曾先后作为中央银行、交通部以及《大公报》驻京高级职员的宿舍。抗战胜利后,部分房屋被军政要员租用,街巷整体保持着当年“上层职员+文化人”混居的社区氛围。</p><p class="ql-block">建筑外观基本保持原貌,内部局部经过现代化改造,仍为私有住宅或单位办公使用。作为梅园-雍园民国风貌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雍园1号(白崇禧旧居)、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等共同构成南京“活的民国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21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该建筑是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建于20世纪30年代,位于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雍园别墅弄,门牌雍园21号。</p><p class="ql-block">砖木结构的两层花园洋房,青砖外墙、红瓦双坡屋顶,南立面设拱券敞廊,北侧带小庭院;室内保留木楼梯、壁炉、拼花地板等民国原构件,体现了当时"中西合璧"的高级住宅风貌。</p><p class="ql-block">与雍园9﹣19号、23号等成组建造,最初多租售给中央银行、交通部及报社高级职员;抗战胜利后一度成为军政与文化界人士的临时居所,整体延续"民国上层职员+文化人"混居的社区氛围。</p><p class="ql-block">外观与主体构架保存完好,内部经适度整修后仍作私有住宅或单位办公使用,是研究南京民国居住建筑及梅园﹣雍园风貌带的重要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25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雍园25号民国建筑是一栋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双联别墅。</p><p class="ql-block">该建筑曾是国民党上将黄慕松的旧宅。黄慕松曾担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达赖曾派使者到雍园25号做客。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是原西藏驻国民政府办事处旧址。</p><p class="ql-block">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三层楼房,由两个对称的单元组成,平面呈"凹"字形,入口处建有西式风格悬挑的弧形门廊和二、三层弧形阳台,直线与弧形的结合使得别墅外观颇具特色。北侧有一加盖的二层建筑,两者之间由二层连廊连接。</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产权归军方所有 。</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 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23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雍园23号民国住宅是一栋具有典型民国风格的独栋别墅。 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该住宅位于雍园片区内北侧,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无院墙和院门,南侧和东侧都面临区间空地。楼高两层,平面呈规则长方形,内部空间划分平均而简单。立面采用中轴对称设计,清水砖墙面,并砌出装饰线脚,四坡屋顶,设有阁楼和老虎窗,入口处设有半圆形的挑出阳台,下以仿古典式的立柱支撑,建筑风格简洁规整。</p><p class="ql-block">由于属私人住宅,房屋质量保存较好,内部功能完整,格局清晰,外观基本保持民国风貌。</p><p class="ql-block">目前该住宅有作为出租房源使用,经过精装修,呈现出温馨的居住氛围,周边交通便利,临近2号线西安门地铁站和3号线浮桥地铁站。</p><p class="ql-block">目前公开资料中尚未披露其具体历史身份或曾驻人物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7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资料,南京雍园7号民国住宅是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雍园片区的一处民国时期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属于民国时期典型的住宅建筑 。</p><p class="ql-block">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两坡屋顶,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被列为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是南京民国建筑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雍园片区与梅园新村、逸仙村等共同构成南京保存较完整的民国住宅建筑群,真实反映了20世纪中叶南京城市居住风貌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29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南京雍园29号民国住宅是一栋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法式联排别墅,建于上世纪30年代,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雍园片区。</p><p class="ql-block">风格与结构:三层法式联排别墅,两侧对称,青砖墙体,部分青砖上印有“坐”字形独特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作为南京民国建筑风貌区的一部分,是研究民国时期城市居住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使用现状</p><p class="ql-block">产权归属:目前由两户人家隔墙而居,产权分割清晰。</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属于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受《文物保护法》约束,修缮需“修旧如旧”。</p><p class="ql-block">近期问题</p><p class="ql-block">违规装修:2018年,雍园29号-1户主曾因大规模私搭违建、拆改墙体被邻居举报,并被城管部门责令整改。此类行为对建筑原貌造成破坏,引发公众关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31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雍园31号民国住宅是一栋具有典型民国风格的单栋建筑。</p><p class="ql-block">建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建筑共两层。</p><p class="ql-block">四坡屋顶上覆红瓦,立面为清水砖墙,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外观基本保持了民国时期的风貌。</p><p class="ql-block">平面布局别致规整,一层为水泥地面,二层为木质楼板,由木质楼梯连接。不过,内部现已被分隔成3至4户,改动较大。</p><p class="ql-block">现产权应属房管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目前没有确切的权威资料明确记载南京雍园31号民国住宅的主人信息。</p><p class="ql-block">不过,有相关说法称南京市梅园新村31号民国建筑可能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公馆。而雍园与梅园新村相邻,且都有不少民国建筑,因此存在混淆的可能性,使得有人猜测雍园31号民国住宅的主人为韩德勤,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充分证实。</p><p class="ql-block">韩德勤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在民国时期有着一定的地位,曾担任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等职务,其相关的公馆信息在历史研究中也受到关注,但具体是否与雍园31号相关,还需进一步的史料考证。</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33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雍园33号民国住宅 是玄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院落中有两栋二层小住宅,南北两楼均为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的矩形平面。</p><p class="ql-block">室内由卧室、厨房、楼梯间和卫生间这四个功能空间组成,设计十分紧凑。</p><p class="ql-block">四坡屋顶,清水砖墙面,保持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原所属情况不详,现产权应属房管所,内部现已被隔成2至3户。</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57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57号民国住宅是玄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南起雍园,北至竺桥,临近梅园新村。</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该建筑建于1945年。</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二层联排住宅,采用灰砖青瓦的清水外墙,与桃源新村其他黄色拉毛外立面的住宅楼不同,具有独特的古朴风格。</p><p class="ql-block">为独栋住宅,房屋面积约179.24平方米,户型为五室三厅三卫,一楼有院子,二楼有露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目前缺乏权威资料明确记载南京桃园新村57号民国住宅原始主人的具体身份,但有相关信息显示其初代主人与民国时期金融领域人士有关,后续经历了产权变更。</p><p class="ql-block">有说法称该住宅的第一个主人是民国时期财政厅南京银行行长,但未提及具体姓名。据介绍,这位行长在1949年后选择留在大陆,未前往台湾。不过,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尚未有确凿史料佐证,其身份还需进一步考证。</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该房屋因历史原因被没收为公共财产。</p><p class="ql-block">1979年,房屋返还给原业主 后由其子女继承。</p><p class="ql-block">2016年,该房产被转卖给现在的业主。目前,这处建筑一部分作为私人住宅,另一部分被改造为咖啡店和艺术空间,继续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56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31年,全部完工于1935年,是南京乐居房产公司的早期项目。</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二层联排住宅,是当时的二类住宅,用于一般公务员居住。其墙体为空斗墙,墙面作黄色大拉毛处理,南楼为平顶,北楼为红色双坡顶。</p><p class="ql-block">有说法认为桃源新村是民国时期层职员的住宅区域,但也有观点认为其主要居住人群为军政高层人士、大学教授、医生等高收入人群,不过目前没有资料显示桃园新村56号有特定名人居住。</p><p class="ql-block">经过修缮,建筑的外墙、门窗等得到重新粉饰整理,内部的裂缝、破损也进行了修复加固,既保留了民国风格,又具备现代居住条件。</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51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51号民国住宅是玄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住宅位于玄武区雍园以北,是桃园新村民国建筑群的一部分。桃园新村民国建筑群始建于1931年,全完工于1935年,是南京乐居房产公司的早期项目。51号住宅为二层联排结构,外墙为黄色拉毛粉刷,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其内部结构可能保留了木窗、木地板等民国时期的装修元素。</p><p class="ql-block">据相关资料,桃源新村的住户多为军政高层人士、大学教授、医生等高收入人群。但目前没有明确资料显示桃园新村51号有特定名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55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55号民国住宅位于玄武区,是一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据说是1946年建造的。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有独立的院落和院门,院内有南北两栋规模较小的住宅建筑,二者之间原来通过走廊和平台连接,后被改建。</p><p class="ql-block">为砖木结构。</p><p class="ql-block">北侧建筑一层由3户人家分住,二层为某餐馆员工宿舍;南侧建筑上下两层由两户分住。该住宅于1946年被唐先生的父亲购得,现为公房。</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54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54号民国住宅是玄武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砖木结构,原先有地下防空设施。</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的建筑以联排式住宅为主,54号可能也为联排住宅,南楼为平顶,北楼为红色双坡顶,墙体为空斗墙,墙面作黄色大拉毛处理。</p><p class="ql-block">产权人为私人业主。曾因业主改造装修开挖地下室,导致相邻的55号房屋倾斜、墙体开裂,与玄武房产经营公司产生诉讼官司。</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49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49号民国住宅是玄武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位于玄武区雍园以北,是桃源新村民国建筑群的一部分。桃源新村民国建筑群由十几栋民国建筑组成,均为二层联排住宅,是民国时期中下级公务人员居住集中区。</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目前的住户基本都是外来租户、小公司或网红民居,49号住宅可能也用于居住或商业用途。</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50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雍园29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该住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南京乐居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桃源新村在民国时期是国民政府公务员的集中居住地,建筑以联排式住宅为主,为当时的二类住宅。据相关资料记载,这里的住户除了一般公务员外,还有诸如大学教授、医生等高收入人士,以及海军司令桂永清、军统局长郑介民等军政高层人士。</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43~48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43-48号民国住宅是玄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民国时期的联排公寓,占地面积554平方米,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入口现都砌有独立的院落。住宅为两坡顶,楼高两层,北侧利用楼梯平台高差设计为三层。</p><p class="ql-block">外部经过粉刷出新,维护较好,呈现出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内部结构保留完好,但内墙壁有所损坏,楼梯为木结构,栏杆有部分损坏。解放后该住宅收为集体所有,现住户较多,平均每个单元住有2到3户。</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19~24、35~42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19-24、35-42号民国住宅是玄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这两处住宅均为民国联排公寓建筑,其中19-24号占地面积约540平方米,为三层(含一夹层)结构,共有6个单元,屋顶为两坡屋顶并设有天台。</p><p class="ql-block">建筑造型简洁,单元以院落划分,有拱形单元门,内式楼梯木门,木窗木地板。住宅楼南面有灰砖围砌的院落围墙和民国特征的院落门头,灰黄两色相衬,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外立面进行了出新,恢复为民国时代流行的杏黄色拉毛粉刷,但内部单元破损较为严重,部分墙面存在霉变、破损的情况,可能因保护资金不到位,未进行全面修缮。</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31年,全部完工于1935年,是南京乐居房产公司的早期项目。当时的传标语称其"专家设计,最新款式,房厅八间,清雅园庭"等,售价为4400元一套。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国民政府普通公务人员的集中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24~34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24-34号民国住宅是玄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该住宅为民国时期的联排公寓,占地面积约540平方米,共有三层,其中有一夹层,屋顶为两坡屋顶并设有天台。室内共分若干独立单元,每个单元开间和进深尺寸较为规整,平面形式类似于"筒子楼"。</p><p class="ql-block">建筑造型简洁,单元以院落划分,有拱形单元门,内式楼梯木门,木窗木地板。住宅楼南面有灰砖围砌的院落围墙和民国特征的院落门头,灰黄两色相衬,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外部为黄色涂料,曾进行过立面出新改造,但整体维护一般,看起来比较粗糙。内部条件参差不齐,某些单元较差,屋顶出现漏水现象,尤其一层光线很暗,潮湿,部分墙面存在霉变、破损的情况。</p><p class="ql-block">该住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南京乐居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是当时国民政府公务员的集中居住地,也曾有大学教授、医生等高收入人士以及军政高层人士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5-12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5-12号民国住宅是 玄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该住宅为居住性质的民国联排公寓建筑,与24-34号建筑同时建造。住宅共有三层,其中有一夹层,共8个单元,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屋顶为两坡屋顶并设有天台。</p><p class="ql-block">立面出新后外墙为黄色涂料拉毛处理,外部维护一般,看起来比较粗糙。某些单元室内条件较差,屋顶出现漏水现象,一层光线较暗且潮湿。</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该住宅收为集体所有,现住户较多。</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1~4号民国住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桃园新村1-4号民国住宅是玄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这几栋住宅以两层联排住宅为主,只有一栋是三层建筑,建筑外立面为民国时代流行的杏黄色拉毛粉刷,住宅楼南面有灰砖围砌的院落围墙和民国特征的院落门头,灰黄两色相衬,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外部进行了立面出新,但内部单元破损较为严重,部分墙面存在霉变、破损的情况,可能因保护资金不足,未进行全面修缮。</p><p class="ql-block">桃源新村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是国民政府公务员的集中居住地,也有军政高层人士、大学教授、医生等高收入人士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竺桥</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化局</p><p class="ql-block">二0一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竺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竺桥始建于南唐时期,最初是杨吴城濠护城河体系的重要桥梁。明初修建皇宫时,被纳入明故宫护城河西段水系,现存桥身采用砖石纵向并列砌筑工艺,属明代重建遗存。2014年,竺桥被列入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23年9月升格为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桥体呈东西走向,桥面以青石板铺就,两侧设素面栏板,无望柱装饰。拱券正中嵌有石雕吸水兽,桥拱券旁各有2只龙头桥翼,雕刻纤巧精细,具有明清时代的风格。据2017年测量数据,桥长20余米、宽6米,拱跨约5米。</p><p class="ql-block">相关传说: 竺桥 桥名由"竹桥"雅化而来,与毗卢禅寺相关,《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菱藕香深泻竹桥"诗句,经红学家考证可能映射竺桥地理特征。</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竺桥始建于南唐时期,横跨杨吴城濠,是明故宫护城河最西边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在南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均发挥着巨大的城市交通功能,也起到河道走向的标识作用。如今它仍然是南京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连接着珠江路等重要道路。</p><p class="ql-block">作为杨吴城濠护城河体系的重要桥梁,以及后来被纳入明故宫护城河西段水系,竺桥在古代城市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守护城池和皇宫的重要屏障之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竺桥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授意前军都督立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将驸马梅殷挤落竺桥溺亡。</p><p class="ql-block">此外,相传1365年,张士诚在苏州被抓获,押解到南京后,在竺桥上遭杖责而后勒死,这些事件使竺桥成为南京历史的重要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杨吴城壕</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玄武区文化局</p><p class="ql-block">二 O 一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杨吴城濠是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在南京修建的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东吴时期,孙权定都建业,开凿了运渎、潮沟、东渠等人工水道,奠定了南京城内水系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隋朝时,六朝都城建康被夷为平地,部分河道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唐朝末年,杨吴大将徐温镇守江宁府,重建府城,沿城周开濠二十五里,史称“杨吴城濠”。</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朱元璋建成应天府,将秦淮河在通济门外分成两支,一支演变为内秦淮河,一支入杨吴城濠为护城河,后演变为外秦淮河。</p><p class="ql-block">杨吴城濠由外秦淮河、孙吴时开凿的东渠、青溪、六朝宫城护城河及人工挖掘的城濠共同组成,水流主要来自玄武湖、青溪和秦淮河。其最确凿的河道是今北门桥-竺桥-逸仙桥-复成桥-大中桥一段,大中桥向南于东水关接秦淮河的护城濠,即外秦淮河。</p><p class="ql-block">北面的护城河现称秦淮河北支,由竺桥经太平桥、浮桥等,向西入乌龙潭,西出汇入外秦淮河。东面的护城河现称秦淮河东支,北段利用原青溪水道,经竺桥、逸仙桥等,在通济门东水关附近与内秦淮河汇合。南面、西面的护城河属于外秦淮河的一段,由南京城墙东南角折而西流,经过雨花桥、长干桥等,直到汉中门桥。</p><p class="ql-block">杨吴城濠最初主要用于军事防御,随着时代发展,其功能逐渐多样化,成为融军事防御、交通运输、防洪排涝、日常补水等为一体的重要水道。</p><p class="ql-block">因历史原因,杨吴城濠曾淤塞不通、污水直排。2017年起,南京启动内秦淮河流域雨污分流及水环境整治工程,对其进行治理。如今,竺桥至浮桥段沿河道两岸有休闲步道,并设立石碑讲述“城濠故事”,成为主城中心区的一道亮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庭市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庭市桥位于龙蟠中路和珠江路的路口处,横跨青溪。</p><p class="ql-block">庭市桥本名"挺尸桥",相传靖难之役后,朱元璋的女婿梅殷上朝经过此处时,被朱棣的手下推入水中淹死,其尸体被放在桥边,老百姓因此将此桥命名为"挺尸桥"。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且不吉利,便将其雅化为"庭市桥",也叫过西华巷桥。</p><p class="ql-block">旧庭市桥在1997年建龙蟠中路时被拆除,现在的庭市桥是在原址附近复建的,其地理坐标与历史上的古桥大致重叠。·桥梁位置:庭市桥位于西华巷北端,桥的两侧分别在龙蟠中路的路东和路西,路西的桥栏距离竺桥很近,在竺桥东南侧。</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央地质调查所</p><p class="ql-block">陈列室旧址</p><p class="ql-block">江苏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2008067</p><p class="ql-block">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央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地质研究机构。该建筑建于1935年,由著名建筑师童焦设计,三层德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八年十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700号,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央地质调查所前身为1913年在北京创办的地质调查所,由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人建立。</p><p class="ql-block">1935年冬,地质调查所从北平迁往南京珠江路942号新址(现700号)。</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地质调查所被迫辗转于长沙、重庆,最终落脚在重庆北碚,1941年正式定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p><p class="ql-block">1946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本部回迁至南京原址办公。</p><p class="ql-block">1950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奉命改组。</p><p class="ql-block">旧址主楼建于1935年,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童寯设计,为一幢具有德式风格的红色三层楼房,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该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对称式构图,红砖饰面,并呈现有规律的图案,内部有简洁的古典线脚,楼梯、墙裙等采用木材装修。</p><p class="ql-block">中央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成果最多、组织最为健全的全国性地质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地学摇篮”,从这里先后走出了48位两院院士。1913-1949年间累计发表地质调查报告127份,确立了中国主要矿藏分布理论框架,抗战期间还组织完成《中国矿产志》编纂,为战后重建提供资源数据支持。</p><p class="ql-block">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现为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内设“地学摇篮”专题展厅,东侧建有四层现代风格新馆。建筑群包含古生物研究室旧址及园林景观,展现了民国科研机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p><p class="ql-block">章鸿钊(1877-1951)</p><p class="ql-block">丁文江(18871936)</p><p class="ql-block">翁文灏(1889-1971)</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地质矿产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地质矿产陈列馆即南京地质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于北京的工商部地质调查所矿产陈列室,1916年建立展览室。</p><p class="ql-block">1935年,陈列馆随地质调查所从北京迁至南京珠江路现址。</p><p class="ql-block">1941年正式定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p><p class="ql-block">1992年更名为南京地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地质博物馆护建工程</p><p class="ql-block">奠基</p><p class="ql-block">二00七年九月二十八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地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局</p><p class="ql-block">二 OO 九年五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由新、老馆组成,总建筑面积为9700平方米。老馆始建于1935年,是一幢德式风格的红色三层建筑物,建筑面积2500平米;新馆建成于2010年,是一幢现代风格的四层建筑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老馆设置了“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4个展厅。</p><p class="ql-block">新馆设置了“恐龙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和临时展览4个展厅。</p><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岩石、矿物、古生物等标本约5000件,镇馆之宝有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套模型之一的北京直立人模型,以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p><p class="ql-block">它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2025.09.18,星期四,晴,集体巡访和个人 寻访。</p><p class="ql-block">2025.09.30,星期二,阵雨,整理完成</p><p class="ql-block">篇中的部分文字介绍内容,源自于网络上的公开。在此致谢!</p><p class="ql-block">陈跃宁拍摄和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