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内有玄奘寺:2003年复建,前身为小九华寺。寺内供有玄奘法师金身像、介绍法师一生光辉历程的精美壁画以及法师归国后所翻译的所有经论,是南京城一处新的文化旅游景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佛教圣地。 据记载,玄奘于长安玉华寺圆寂后,原葬于白鹿原,唐末墓地遭毁,灵骨藏于终南山紫阁寺内,北宋端拱年间由长干可政和尚奉回建康,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葬于天禧寺东冈塔内,后寺塔毁于兵火。1942年冬于塔基下掘得石函和墓志,遂于九华山建殿立塔供奉。” 玄奘铜像:位于三藏塔前,是目前亚洲最高的玄奘法师青铜雕像,按其生活原型铸造镌刻而成,体现了玄奘大师不畏艰辛、万里孤征的苦行僧形象。是根据《玄奘负笈西行图》塑造,像高4.5米,重3.5吨,于2001年4月29日落成。 玄奘法师生平简介 玄奘(公元600年~664年),俗姓陈,名炜,法名‘三藏’,俗称‘唐僧’。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生于河南洛阳缑氏陈河村,十三岁出家为僧,唐高祖武德八年,玄奘到达长安,决定西行取经。唐太宗贞观元年,时年二十八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几经周折,终于到达印度。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学习经典,成为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一流佛学学者。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657部经籍回到长安,应诏谒见了唐太宗李世民。从贞观十九年至唐高宗永徽五年的十九年间,玄奘共译出经论75部,计1335卷,又撰《大唐西域记》12卷。其间,为表彰他译经弘佛的功德,唐太宗亲自为玄奘所译经论作序,写出《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夜半,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终年六十五岁。 圆形石碑记录着玄奘西行的路线图 三藏塔:194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所建,是一座五级四角形的砖塔,内藏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该塔是仿唐代长安南郊兴教寺玄奘墓塔建造的,塔身为四面五层,高20余米,采用近代工艺,风格类似于唐代风格。塔每层辟有半圆壶门,一层中央小石碑上刻“玄奘法师灵骨”。 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 六和钟亭:位于三藏塔西侧山顶,亭为六角重檐锥尖顶,为传统北方古建筑形式。亭内正中置六和钟,取自佛教思想,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与三藏塔遥相呼应,是公园一处新的观景平台。 南京九华山公园北隔明城墙,毗邻玄武湖。在九华山上,尤其是山顶的旺气台等位置,可以俯瞰玄武湖的全貌,还能看到巍巍钟山、蜿蜒的明城墙等景色,湖光山色,雄城塔影,尽收眼底。 这块照壁上刻写着管峻先生沐手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南面雕刻着九条龙,是模仿故宫博物院的九龙壁。 千寿龟重80吨,高3米,长5米,呈青墨之色,它昂首西望,似听菩萨讲经说法。千寿龟周围有十二生肖石像,这些石像约人身高,寓意着人人与龟同寿。<br> <br>千寿龟的设立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龟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放置千寿龟是对人们的一种美好祝福,希望人们能够健康长寿。另一方面,九华山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龟在佛教中代表着坚忍、沉稳等品质,与佛教所倡导的精神相呼应,放置千寿龟可以增强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氛围。此外,千寿龟也是为了纪念南京地铁九华山段工程,设计者希望地铁的质量能够像千年龟一样坚固长久。同时,千寿龟本身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较大的体量,能够成为九华山公园的一个标志性景观,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参观,为公园增添新的亮点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