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宝船厂遗址公园,郑和航海所用宝船"悉数建造于此"即我们所在的宝船厂遗址。</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帝至永乐帝,原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六省造船厂全部受命迁来这里。船厂规模最大时占地4000余亩,人员工匠多达3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造船厂,经过600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目前仅剩4号、5号、6号三条古船坞。</p><p class="ql-block">考古成果表明,600年前这里曾是一处极为繁忙的造船场所,这里建造的海船,不仅排水量巨大,而且坚固可靠,经历了七下西洋的考验,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所达到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公园举行菊花展</p> <p class="ql-block">宝船厂遗址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瞭望塔,原为监工监督工人所用。现登高望远,可以远眺长江和欣赏宝船厂遗址的大部分景区。</p> <p class="ql-block">造船图,通过超写实的手法,再现当年造船工匠们辛苦劳作的场面和情景场绿,并与船坞中建造的巨船、工匠作坊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空间和飘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和铜像,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他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铜像高4.2米,重</p><p class="ql-block">达2吨。郑和远眺宝船厂,手执航海图,身穿官服,刚毅沉着,气度不凡,展现了一代中国伟大航海家的远大抱负。</p> <p class="ql-block">郑和航海路线图总面积360平方米的航海路线图沙盘,汇总了郑和二十八年间七次下西洋的航海路线。</p> <p class="ql-block">仿真郑和宝船</p><p class="ql-block">船长63.25M、船宽13.8M, 六桅八帆,吃水深约4米,排水量约1300吨,船上编制约400人。基本船型为福船,艏艉高翘、船舷高, 吃水深,设舷墙,三层艉楼,二层艏楼,上层建筑高大,显示皇家气派。小方艏,宽平艉,两头翘。艏部正面兽头浮雕,舷侧前部龙目庄严,艉部板上绘有展翅大鹏,体现中华古帆船传统,把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术和经略海洋的决心, 直观地再现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船头</p> <p class="ql-block">船尾</p> <p class="ql-block">船舵</p> <p class="ql-block">宝船船舵采用了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舵叶入水深度:在深水区或大风浪、乱流时,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舵就不受影响了;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会因为搁浅损伤舵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船队有200多艘船只,近三万将士与水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让海盗、流寇闻风丧胆,但郑和从不轻易动兵,以完成"宣德化而柔远人"的战略目标。但维护和平、打击蛮寇、平定骚乱、犯我舟师者,一举"剿灭",简列如下:</p><p class="ql-block">1、声援明朝陆军,受命抵达安南(今越南)海岸,威慑敌军,敌大</p><p class="ql-block">败。</p><p class="ql-block">2、印尼爪哇东、西王相争,西王误杀我登岸交易士兵170人,郑和兴师问罪,西王畏惧而谢罪。</p><p class="ql-block">3、舟师设伏围歼袭击宝船队的海盗,在旧港毙敌五千,活抓海盗头子陈祖义,使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4、派出维和部队调解满剌加(今马六甲)与暹罗国间的纠纷,使暹罗国不再侵扰满刺加。</p><p class="ql-block">5、锡兰王欲劫掠宝船,郑和以少胜多,出奇不意,"斩首行动",生擒锡兰王。</p><p class="ql-block">6、永乐八年(1410年),郑和三下西洋时,将中国叛民何八观从暹罗国捕获而归。</p><p class="ql-block">7、苏门答腊、那孤儿两国开仗,苏王被那王射中毒箭而死,苏国一渔翁刀劈那国花面王成国王,但苏王幼子不愿接受渔翁的统治而谋害渔翁,成为国王。渔翁之子苏干剌不服,时常袭扰,内乱不断。郑和应苏王子要求,采取军事行动,活捉苏干刺,平息了内乱。</p><p class="ql-block">8、郑和的外交人员在撒发国被无理扣押,郑和派王明将军率2000军士施加军事压力,迫使撒发国放回中方人员。</p> <p class="ql-block">为何将宝船厂造的船称宝船?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坐。同时用来装运"宝物"的官船、客船,这些"宝物",有皇帝封赏给西洋各国的礼品,也有西洋各国进献给明朝皇帝的贡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奇珍异宝。可见,"宝船"即为"运宝之船"。</p> <p class="ql-block">中世纪欧洲的造船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在郑和下西洋几十年后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出现的几支著名船队: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船队旗舰"圣·玛利亚"号,长度不到30米,排水量约233吨;1497年驶向东方印度的达·伽玛舰队最大船的排水量不过400吨;1519年西班牙麦哲伦环球航行旗舰"特立尼达"号的排水量仅为110吨。与之相比,专家推测,郑和船队主力船的排水量达到千吨,而最大宝船的排水量达到万吨,都是当之无愧的海上"航空母舰"!</p> <p class="ql-block">宝船在海上的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在这个重要环节上,宝船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桁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p> <p class="ql-block">天妃古庙,"天妃"、"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呼之为妈祖,民间对妈祖的信奉极为虔诚,人们建庙立祠,定期举行祭祀。历史上在定淮门外明代宝船厂中有座妈祖庙,当地居民称其为"天妃宫",解放后尚存庙屋数间,殿内有神像和一只宝船模型。</p><p class="ql-block">永乐三年(1405)朱棣即位,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在此地设宝船厂建"作"造船,这里集中了众多船工,兵丁和官员。妈祖的影响力,朱棣与郑和都知道,故此在宝船厂内盖一座妈祖庙。从庙内供案上有宝船模型来看,人们祈求妈祖保佑的是造船时安全和航海平安无事。妈祖庙虽盖在宝船厂内,但接受的是各方香火,香客中也有船厂外民众。</p> <p class="ql-block">贝壳路</p> <p class="ql-block">宝船遗址出土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郑和原名马和,小名马三保、云南昆阳人,回族,是元代责族后裔。1371年(洪武四年)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普宁县)宝山乡和代村。1382年(洪武十五年)11岁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宫刑。</p><p class="ql-block">明成祖做皇帝后,想用郑和为下西洋的统帅,预先向鸿胪寺(相当于国家外交部)序班袁忠彻征询意见,袁忠彻和其父袁珙,都是当时著名的相士,袁珙在朱棣当燕王时,就预言其40岁后能登上皇位,后来事果发生,因而明成祖十分信任袁氏父子,袁忠彻说,郑和"姿容丰伟,使临众,事必吉"。于是明成祖下定决心让郑和做下西洋的统帅。</p><p class="ql-block">1404年(永乐二年)33岁马三保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大监。</p><p class="ql-block">1405年(永乐三年)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1407年10月)回国。1407年(永乐五年)36岁第二次下西洋。1409年(永乐七年)38岁第三次下西洋。1413年(永乐十一年)42岁第四次下西洋。1417年(永乐十五年)46岁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永乐十九年)50岁第六次下西洋。1431年(宣德六年)60岁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宣德八年)62岁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明之师,郑和所到之处,带有各种耕田、凿井、造房等工具及农夫工匠,每到一地,传授技艺,教授当地人种稻谷、砌房盖屋、凿井汲水、引水灌溉、捕鱼织网、伐木、晒盐、织布、做豆腐、烧菜。至今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仍留有遗迹。郑和下西洋后,各国使节来华盛况空前,号称"万国来朝"。仅在永乐年间,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而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都由国王带队来华。后有三位国王在华访问期间病逝,他们钦慕中国,遗嘱请求将自己葬于中华大地,可见当年大明的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造船工人群雕,通过超写实手法,再现当年造船工匠们辛苦劳作场景,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空间和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和铜钟(仿制品),此钟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南平镇所铸造,高180cm,直径100cm,上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是纪念郑和下西洋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之一。</p> <p class="ql-block">宝船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一个个舱区,其底部有小孔相通,并以木塞堵住,必要时可在隔壁船舱借此排水。一般海船,舱数多达10多个。隔舱板与船壳板用扁铁和钩钉相连,船壳板局部由三层薄板叠合而成,以增强抗撞能力。船板之间的粘连和拼缝,是用扁凿、铁锤将用麻丝、桐油和石灰或桐油、蛎灰、竹丝做成的捻料嵌进船板缝隙,使之密不透水。这就是中国造船技术中最具科技含量的"捻缝技术""捻缝技术"使得船板形成整体,且因捻料可随船板一道"热胀冷缩",不致出现裂缝,可确保船身不会透水。这一捻缝技术的直接效果,就是能够保证隔舱板不会透水,形成一个个的"水密隔舱"。由于舱与舱之间用隔舱板严密分开,因此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它舱区。从船的整体来看,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如果船舶破损不严重,只要把进水舱区里的货物搬走,就可以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船舶继续航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赏菊花,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愉快的游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