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升旗·造船·祭英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香一小学和美“馨”思政特色活动侧记</b></p> <p class="ql-block"> 当九月的晨曦再一次把渤海湾点亮,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西岗区香炉礁小学的操场上冉冉升起,孩子们仰起的脸庞像一排排初绽的向日葵。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这看似平常的一周,将因三节“大课”而被岁月悄悄镌刻:一节在旗杆下,一节在船台旁,一节在纪念碑前。三节课堂,三种坐标,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答案——“我是谁,从哪来,向哪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升旗:把家国“升”到孩子看得见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清晨,五年二班的同学把“喜迎国庆·欢度中秋”主题升旗仪式开成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国旗下,孩子们用略显稚嫩却铿锵的童声,回溯新中国七十五载惊涛拍岸,也回溯嫦娥奔月、万户团圆的千年星辉。随后,一曲手势舞《如愿》把“山河无恙、烟火寻常”的祈愿化作指尖的涓涓暖流,淌进每个师生的心田。那一刻,国旗不再只是布帛与纤维,而成为可以触摸的时代脉搏;中秋也不再只是月饼与圆月,而成为可以抵达的文化原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二、造船:把大国重器“驶”进孩子摸得着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 同日上午,校门再次打开,大巴把孩子们载向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船史馆里,一张百年前“钉板铆接”的老照片与今日“巨轮出海”的5D影像隔空相望,仿佛把压缩的百年时光递到孩子掌心。全国劳动模范朱先波把两枚沉甸甸的奖章放到孩子手心,让他们感受“滚烫的匠心”——原来钢铁也会呼吸,焊缝也有心跳。孩子们观看视频短片时眼睛里闪动着奇异的光芒,仿佛自己也戴上焊工面罩,在飞溅的焊花里看见“技能报国”四个字,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懂得:所谓“强国”,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次俯身、每一滴汗水、每一道电弧光照亮的微小缝隙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三、祭英烈:把精神火炬“传”到孩子握得住的今天</b></p><p class="ql-block">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震天的号角,只有屏幕里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缓缓垂落的花篮,和教室里屏息凝视的双眼。当直播镜头掠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班主任轻声问:“什么叫永垂不朽?”孩子回答:“被一代代人记住,就叫不朽。”于是,他们把自己的铅笔盒贴上小小心形,把英烈的名字写进作文本,也把“牺牲”与“奉献”写进成长的注脚。那一天的课堂很安静,却听得见信仰拔节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三节连堂,一气呵成;三维育人,螺旋上升。</p><p class="ql-block"> 香炉礁小学用“升旗·造船·祭英烈”构成一条“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完整链条:升旗回答“我因何而自豪”,造船回答“我靠什么去强大”,祭英烈回答“我凭什么去奉献”。文化、科技、精神,三股力量在学生心里交汇成一条奔涌的河,冲刷掉“小我”的泥沙,露出“大我”的坚硬河床。</p> <p class="ql-block"> 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就在下一艘国产大船的驾驶舱里,也许就在下一场国际赛事的领奖台上,也许就在下一个乡村振兴的稻浪里,会走出今天这些仰望、触摸、铭记的孩子。他们终将明白:那一面旗,不是升在空中,而是升在心里;那一艘船,不是停在船台,而是驶向远方;那一束花,不是放在碑前,而是开在脚下。</p><p class="ql-block"> 而香炉礁小学这所依偎在海湾的“小而美”校园,也将继续以“馨”为魂,以“思”为桨,把每一节课程、每一次实践、每一滴感动,都熔铸成孩子们面向未来的“价值芯片”。等他们长大,会把今天的故事讲给更小的孩子听,会在更辽阔的坐标里续写“强国有我”的新篇。</p> <p class="ql-block"> 旗未落,船正远航,花已开成海。</p><p class="ql-block"> 思政之光,终将在一代代少年的眼眸里,星火燎原,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下一个晨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