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

悟甲

<p class="ql-block">  1959年,三年级上学期的一天早晨,长春东二道街小学吴主任把王老师叫到门外,然后和一名右手用白纱布包着的大个子男生进了教室,王老师对大家说:“我们班新调进来一名同学,大家欢迎!”</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说:“你自己和大家说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 我就听见一个和吴主任同姓的“吴”字,他说完后,还真有同学问他:“你和吴主任是一家的吧?”</p><p class="ql-block"> 吴说:“哪个人是‘吴主任’?”</p><p class="ql-block"> 同学说:“就是刚才送你来的那个人。”</p><p class="ql-block"> 吴晃着脑袋说:“不认识。”</p><p class="ql-block"> 然后王老师安排他在我的身后,最后一排座。</p><p class="ql-block"> 下课了,我问他:“手怎么了?”</p><p class="ql-block"> 他说:“刺猬咬的”。</p><p class="ql-block"> 立刻“刺猬咬手”成了班上的爆炸性新闻!“刺猬”还咬人,可是新鲜事。</p><p class="ql-block"> 长春胜利公园有老虎、黑瞎子、猴子等,也有刺猬,看见过刺猬的同学说,:刺猬就是一只浑身都是针的‘针团儿’,不动弹,也看不见它的头和脸啥样,也不知道有没有脚?更不知道是四只脚、还是两只脚。现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刺猬咬人,不但有利嘴,还是刀枪不入,无所不能的怪兽。</p><p class="ql-block"> 同学纷纷围上来,有同学先摸摸吴的伤口,围绕着“刺猬咬人”问这问那。很快一条《新闻公告》公布:</p><p class="ql-block"> 吴同学的父母都是学校附近二道街一个大院里一座灰楼里的吉林省某普查大队的技术人员。一天他爸爸从大草原给他带回来一只刺猬,他摆弄刺猬让它把脑袋伸出来,一舞扎就把他的手咬下一块肉,因为刺猬属于温血动物可能携带狂犬病毒,晚上还到市医院打了针狂犬疫苗。</p><p class="ql-block"> 放学就有同学要去他家看刺猬,吴同学表示“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看刺猬的同学中有位外号叫“喇叭”的男同学说:“这刺猬有三斤多重,浑身一寸多长的灰刺,没有人的时候横下来,来人就竖起来,脑袋缩回去,拿棍子拨弄它,翻身时亮出白肚皮、白脸、黑眼睛、灰鼻梁、四条腿是白的、爪子是灰色的,爪子很硬还有钩。”</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愿意打篮球,外号叫“猴子”的同学说:“同学的爸爸对我们说:刺猬冬眠,繁殖得很快,春季和夏天能生两窝,一次3到5只小刺猬,它的洞有多个出口,里面储存食物,白天不出来,天要黑的时候才爬出来,抓刺猬先堵住它的多个洞口,只留一个,里面没有了空气,就爬出来了,要用大口袋或者麻袋包住它,。”</p><p class="ql-block"> 一位女同学问他:“刺猬肉可以吃吗?”</p><p class="ql-block"> 喇叭接上来说:“上学校对面的伊通河大堤的自由市场看看有没有卖刺猬肉的,就知道能不能吃了,我看能吃。”</p><p class="ql-block"> 喇叭还说:“还有一条消息是:这个普查大队有一位苏联男专家。”</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放学同学们成群结队的去看刺猬、看苏联人。</p><p class="ql-block"> 灰楼是普查大队借的房子,吴同学一家就住在二楼办公室里,下午去影响人家办公,吴同学就用一块线毯把刺猬包到楼下让同学们看了个够,然后就等机会看苏联人。</p><p class="ql-block"> 正好这时候30多岁,大个子、黄头发、高鼻梁的苏联漂亮小伙子和几名中国人一起站在解放牌汽车驾驶室后面要出门,还听到他说了句很长的、听不懂的俄语,然后旁边的一位中国年轻人翻译说:“站在这里很好,能看到长春市城乡和母亲河美丽的盛夏风光”,汽车从同学们面前经过,同学们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班的文艺委员,姓刘的女同学的家也搬到这个大院里,她发现吉林省广播文工团也在这个大院的一栋红房子里,她还看见了在收音机里表演的著名快板书演员叶茂昌。</p><p class="ql-block"> 这样就一天功夫,几乎全班同学都详细参观了这个大院,有一位喜欢快板书姓陈的的男同学连着去了大院四次,直到看见了叶茂昌,握了手、谈了话。</p><p class="ql-block"> 他向同学们介绍:叶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是李派、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润杰的重要传人,1956年,他参加全国业余曲艺会演,凭借自编自演的快板《宝中宝》荣获全国一等奖,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  吴同学一家人都很热情,这么多同学在他家来来往往,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 9月份、班里号召:同学把手中的零钱交出来作班费,买一些体育用品活跃同学的课间生活。吴同学一次交了一元钱,全班总共收了5元7角钱,经同学们同意花3块钱,买了一个胶皮篮球,为我们班篮球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下学期上学的时候,吴同学没来,我去找他,邻居说春节前就搬走了,我告诉同学们后,大家都表示很想念他,并且非常遗憾!</p> <p class="ql-block">  人生真是一场戏,20多年后的1985年,我在吉林油田试油处邂逅吴同学,他告诉我:“1959年元旦后我爸单位就给宿舍了,在红旗街,我就调到了附近的小学,接着读中学、高中、1968年11月下乡到前郭县,1970年到吉林油田当采油工,80年上电大、毕业后到这儿当英语翻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