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晚清厉臣•丁保桢</p><p class="ql-block">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祖籍江西临川。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大臣,盐业改革者。</p><p class="ql-block"> 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p><p class="ql-block"> 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p><p class="ql-block"> 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p><p class="ql-block">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p> <p class="ql-block">一,贵州初起</p><p class="ql-block"> 先世自江西临川迁平远州牛场。祖丁必荣,四川昭化知县。父丁世棻,镇远训导。宝桢举道光二十三年乡试,中第22名举人。</p><p class="ql-block"> 咸丰三年(1853年)因母亲去世返乡丁忧,恰逢遵义的杨隆喜造反,丁宝桢倾尽家财招募了八百壮士保卫家乡。</p><p class="ql-block"> 咸丰六年(1856年),丁忧期满,恰逢苗民教匪叛乱,叛军蜂拥而起。时任贵州巡抚蒋霨远上奏朝廷,申请让丁宝桢部留在平乱军中,皇帝同意并特别下令授予丁宝桢编修一职。此后,丁宝桢增加在民间的招募,士兵总数达到四千人,并先后收复平越、独山等诸多城池。</p><p class="ql-block"> 咸丰十年(1860年),丁宝桢任岳州知府后,遣散了之前招募的军队。但由于亏欠饷银非常多,丁宝桢把五百两银子放在桌案上,对大家说:“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现在府库的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怎么办?”大家流着泪说:“您不惜捐献所有家产,解救国难,我们还怎么敢有另外的要求?”于是纷纷离开。丁宝桢成功化解了无饷可发的危机。</p><p class="ql-block"> 同治元年(1862年),任长沙知府。</p><p class="ql-block">二,主政山东</p><p class="ql-block"> 同治二年(1863年),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p><p class="ql-block"> 当时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在鲁、豫两地统帅军队作战,僧格林沁自觉地位高贵,十分倨傲,见省级以下官员不设座位,丁宝桢投递名帖求见,说低级武官丁某投书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身边的侍从人员都大惊失色,僧格林沁佩服他的强硬不屈,为丁宝桢改变仪容礼敬有加。</p><p class="ql-block">山东巡抚阎敬铭听说这件事后,大为称奇,丁宝桢到任的那一天,亲自在郊外迎接,从此无论大小事务,都先咨询丁宝桢之后才实行。</p><p class="ql-block"> 同治三年(1864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丁宝桢被弹劾协战不力,恩降四品顶戴留任。同治五年(1866年),给事中孙楫、御史朱镇又搜集罗织了其他的罪名来弹劾他,此事转呈到曾国藩手中,曾国藩向皇帝禀告说丁宝桢无罪。</p><p class="ql-block"> 山东巡抚阎敬铭向来欣赏丁宝桢的才能,到这时就请求退休,举荐丁宝桢来代替自己,于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东巡抚。当时捻军的部队直逼边防海岸线,李鸿章建议朝廷在胶莱河修筑防御工事,丁宝桢也参与其中。</p><p class="ql-block"> 同治六年(1867年),东捻军逃到潍河,东路军副将王心安刚刚筑成营垒,但是堤墙尚未完成,捻军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丁宝桢将这件事禀告给皇帝。</p><p class="ql-block"> 皇帝大怒,将李鸿章交付兵部审议,丁宝桢被处以革职留任的处分。这之前东路军镇守潍河,本是安徽将领潘鼎新驻防地段,安徽军刚刚南移,而北路就立即失利。</p><p class="ql-block"> 皇帝下令将副将王心安斩首,丁宝桢上书直言辩驳,皇帝就宽宥了王心安而斥责李鸿章,丁宝桢又屡次上书揭发,皇帝于是越发斥责李鸿章为人刻薄善妒、放纵寇敌。</p><p class="ql-block"> 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奔赴定州,京畿附近大为震动。</p><p class="ql-block"> 丁宝桢听到军情示警,立即快马奔驰到东昌,率领一千骑兵,三千精锐步兵,带着五天粮食,日夜兼程,援助北方,捻军于是向南溃逃。</p><p class="ql-block">这场战役,朝廷派遣禁军到京城外防备捻军,统领士兵的各位将领都受到责备,而皇上只因为丁宝桢这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在敌人之前,转战雄雄、任、深、祁、高、肃各州间,收复饶阳,功劳最大,多次降下圣旨褒扬嘉奖,加太子太保衔。</p><p class="ql-block"> 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违反祖制、擅出宫禁,在未携带任何公文的情况下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p><p class="ql-block"> 太监安德海先后侍奉咸丰帝和慈禧太后多年,咸丰帝死后成为慈禧太后心腹,颇受宠信。</p><p class="ql-block">八月二日,安德海至泰安境内,丁宝桢派骑兵将其逮捕,随后押往济南。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立即密奏朝廷,痛斥安德海种种不法行径。八月六日,得旨,安德海被就地正法。</p><p class="ql-block"> 此举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p><p class="ql-block">三,总督四川</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受到光绪帝的接见,被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代替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一职。成都将军恒训再次核查堤防工程,又挑剔指摘到盐运祸害商贾民众,流弊很大,拒绝责难,进行争辩。</p><p class="ql-block"> 皇帝担心丁宝桢被流言困惑,亲自下令告诉丁宝桢不要改变当初的想法。不久就正式授予他实职,丁宝桢也更加的自我勉励,更加注重储存粮食,严厉进行督责搜捕。</p><p class="ql-block">四,国之宝桢</p><p class="ql-block"> 慈禧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p><p class="ql-block"> 丁宝桢刚刚到任履职时,城内每月都有盗窃抢劫的案件,到他上任后几乎把匪徒诛杀干净,宣称为路不拾遗。</p><p class="ql-block"> 当时四川吏治腐败、财政赤字巨大,慈禧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足见朝廷对丁宝桢寄予了厚望。督川十年,他体恤民情,实心办事,深受民众爱戴。在此期间他编纂的《四川盐法志》,既总结了四川盐井生产技术,又有大量精美的木刻插图。</p><p class="ql-block"> 丁宝桢在杜甫草堂增加黄庭坚塑像,以配享杜甫。他认为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的北宋诗坛健将、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公开标榜作诗应学杜甫,提倡“无意于文”和“脱胎换骨”诗论,追求奇丽硬涩的风格;曾经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贬谪到蜀中,任涪州别驾,一生宦途很不得意,符合“心迹相同”的原则,所以他又援引前例,塑黄庭坚像配享杜甫。原来在工部祠旁的陆游神龛,移至祠内杜甫祀像的正西,添置的黄庭坚神龛置于杜甫像正东。后来,清人钱保唐为工部祠撰书了“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楹联,启迪游人瞻仰凭吊唐、宋两代的大诗人。</p><p class="ql-block">五,任上去世</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p><p class="ql-block">由于朝廷发放的俸禄被多数用于救济贫困百姓,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p><p class="ql-block">身边的随从随员们聚集在一起拿出钱帮助办理丧事,扶柩回乡才能够成行。</p><p class="ql-block">丁宝桢死后,山东父老联名具奏朝廷,请求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朝廷下旨:“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并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其子丁体常等遵从父亲之遗命,为了不扰民,由水路扶丧。次年秋,灵柩回归济南。士绅百姓“郊野祭吊,军民悼哭”。</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三年(1887年)九月二十五日,丁宝桢安葬于历城的丁家林地元配谌夫人墓的东侧(现济南历城区全福立交桥东)。</p><p class="ql-block">六 ,兴办洋务</p><p class="ql-block"> 丁宝桢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纲常”的人。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p><p class="ql-block"> 光绪元年(1875年),丁宝桢在山东设立机器局,不到一年,已能制造许多西洋新式武器。</p><p class="ql-block"> 1876年,他擢升四川总督莅蜀前,便奏拟创设四川机器局。1877年4月赴川以后,他立即着手筹办四川机器局,这是四川第一个机器制造厂。次年初,四川机器局建成并投入生产,修造各式枪支弹药。在机器局开办两年,取得初步成效的时候,1879年,他受到交章弹劾,机器局不得已撤局停办。这些后经他申辩澄清,机器局得以在1880年5月复工。在他任职的10年内,机器局制造了水轮机及各种新式机器,提供了大量的包括当时尚属先进武器的后膛枪等各式洋枪、大炮(格轮炮、弹炮、后膛炮)以及子弹、火药等。</p><p class="ql-block">七,治理黄河</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山东郓城决口。丁宝桢亲赴工地,指挥抢险。两个月的时间里,丁宝桢与役夫同甘共苦,于二月二十四日“工竣合龙”,堵住了决口。</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再次遭遇大决口,丁宝桢又一次挺身而出,军民同心,历时半年筑起了高十四尺、宽三十尺、厚百尺的障东堤。二百五十里的障东堤修好后,近百年来黄河此地不再决口,保证了方圆几百里村庄的安全。</p><p class="ql-block">八,修整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清中叶以后逐渐废坏。丁宝桢就任四川总督后,亲自踏勘都江堰。因见分水鱼嘴、人字堤岸残缺朽败,内外江灌溉河道淤塞,他立即向清廷奏请大修都江堰。大修工程主要采取“易笼为石”、疏淤除塞等办法,从1876年12月进行,到1877年3月竣工。在施工期间,丁宝桢除派成绵龙茂道丁士彬、灌县知县陆葆德等督工办理外,还经常“轻骑简从,躬冒霜雪,沿江督率”。整个外江、中江、内江施工里程,长达70余里,挖土40余万方,砌堰堤1.2万余丈,用3丈余长的竹笼2万余条,修复人字堤130余丈,修理分水鱼嘴3个。此外,还修了白马漕、平水漕等导水工程。工程花费银12万余两。</p><p class="ql-block">九,用人态度</p><p class="ql-block"> 丁宝桢的政绩,很大程度得力于用人,他提拔官员看重德才兼备。他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上谕为政,首在得人”,只有“重用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把事情办好,所以,“深维求治,以任贤为急”。他用人的标准,一是“居心行事”;二是“苟异于人”。也就是说,要用有事业心而且确有奇才的人,而不是“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的“阿混”。对人才的考察,必须“察其言,观其行”而后“知其人”。每到一处,便悉心查访,但遇心术正大、才识卓越、能办实事的人,便极力保举、提拔。他发现丁彦臣是一个“才识开拓、器向宏深,明干笃实”的人,便保举他治理山东河道。办洋务,保举了一批“博求通识之士”,如薛福成、张荫桓等。在抵抗外来侵略中有功的长庚、鲍超等,都是丁宝桢一手提拔起来的。</p><p class="ql-block">十,外交主张</p><p class="ql-block"> 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期间,俄、英、法殖民主义者加快了侵略我国东北、台湾和西南地区的步伐。丁宝桢认为俄国用意是“以战胁和,而我亦必以战制和,以与之抵持”。主张在战略布局上作好充分准备,“要以西路新疆为轻,而东北路海面为重。东北路之中,又以东三省为稍轻,而津沽、山海关为最重”。</p><p class="ql-block"> 1884年,法国侵略者进攻台湾,福建巡抚刘铭传“孤军力御,势甚危迫”,丁宝桢“闻信之下,愤激莫名”,他向清廷上疏,言台湾为“南东咽喉,极为扼要,势不能不与力争”。在此之前,为抵御法国侵略者,捍卫云南边境,丁宝桢已从四川调兵20余营,交原湖南提督鲍超带赴云南。此时,为了抗击法国对我国台湾的吞食,他又提出,由四川再拨精兵5营,前往福建沿海作战。</p><p class="ql-block">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侵略者企图从长江水道进入四川,而后由四川进入西藏,从而打通从印度直通西藏进入中国内地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1885年,英国特使马科雷向清廷提出经由四川、西藏与印度通商的要求。丁宝桢在给清廷的奏疏中指出:“此举决非注意西藏,殆借以通四川大道耳。夫四川通商,前本有重庆之约,嗣因轮船不能上驶,故别出此计,以求遂其欲。藏路一开,则四川之全境失。四川失则中国之藩篱坏。”他请求清廷坚决拒绝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凭着自造军火,可以决一雌雄。丁宝桢的这一态度,在抵制英国侵略者控制西南地区这一罪恶计划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十一,创办书院</p><p class="ql-block"> 丁宝桢在文化建设同样颇有作为。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理、算术。该堂曾刊刻的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至今,在趵突泉公园,尚志堂建筑仍存。同期,丁宝桢还创办了近代山东最早的官书局——山东书局。该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经读本》则是由丁宝桢亲自参与校勘的。</p> <p class="ql-block">历史评价丁保桢</p><p class="ql-block">一,智诛安德海:1869年以“宦竖私出”罪名斩杀慈禧宠爱太监安德海,震动朝野。</p><p class="ql-block">二,清廉家风:俸禄多用于救济百姓,晚年负债累累,靠僚属集资办丧事;著有《丁文诚公家信》传世。</p><p class="ql-block">三,文化贡献:创办尚志书院、山东书局,校勘《十三经读本》,推动文教。</p><p class="ql-block">四,历史地位:被誉为“国之宝桢”,曾国藩称其“豪杰士也”,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巍青</p><p class="ql-block">乙巳国庆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