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故事流转间,见乡愁与传承一读郗崇民《从古原出发》中《会讲故事的爷爷》有感

白鹿原(侯)

<p class="ql-block">  若说有些书的开篇像一阵骤雨,那《从古原出发》的开头更似白鹿古原上的晨曦——温和却有力量。它没有急于铺陈情节,而是先将那片土地的气息、人们的生存姿态缓缓铺开,让“从古原出发”这五个字,从一开始就带着厚重的历史感与人文温度,让人忍不住想跟着文字继续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  读郗崇民老师《会讲故事的爷爷》,仿佛循着文字踏入了白鹿原上的旧时光,那些从爷爷口中流淌出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叙事本身,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爷爷无疑是传统与记忆的载体。他的故事里或许藏着村庄的起源、先辈的坚韧,如同郗崇民老师在诸多作品中对故土的书写那般,每一段叙述都饱含对土地的深情。就像孩子们围坐聆听时眼中的期待,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爷爷的故事不仅是睡前的慰藉,更是文化基因的传递——那些关于勇气、善良与团结的内核,在口耳相传中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养分。</p><p class="ql-block"> 更动人的是文字背后的乡愁与温情。作为从白鹿原走出的游子,郗崇民老师以细腻笔触勾勒的“讲故事的爷爷”,实则是无数故乡长辈的缩影。爷爷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故事中带着泥土的气息,这与作者对故土“饱含激情、如数家珍地浅吟低唱”的创作底色一脉相承。当故事落幕,留在心底的不仅是情节的余韵,更是对故乡、对长辈的深切眷恋,以及对“传统如何延续”这一命题的温柔回应。</p><p class="ql-block"> 这篇散文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长辈的智慧、传统的价值,更照见了游子心中那份永不褪色的乡愁。那些被讲述的故事终将沉淀为文化的根脉,在时光中永远鲜活。</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郗崇民,1951年生于白鹿原前卫镇大亮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陕西省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及省、市特聘专家等;多年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研发多项先进科技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闲暇之余,钟情文字,倾心笔耕;涉及散文、诗词、评述、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相关媒体平台,现为蓝田县作家协会会员。《蓝天文苑》编委,白鹿原文学院驻院作家兼监事长。代表著作有30余万字的散文集《从古原出发》。</p>